美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全称 美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美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2024-07-02 08: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家航天局网讯] 7月22日,美国军方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部署了一枚长约17米的陆基拦截导弹,这标志着美国开始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

  防御系统的组成

  冷战时期,美国曾发展过多个战略反导系统。1983年,里根掌权时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后来老布什上台将其调整为“防御有限打击全球保护系统”,克林顿执政后干脆改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依次重点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先进反导技术。小布什就任总统后,一再宣称,为了先发制人,必须坚持试验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由天基红外探测系统、改进型预警雷达、X波段相控阵雷达、拦截导弹及其阵地、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五大部分组成。其作战原理与过程是,由天基系统即预警卫星先发现和跟踪来袭弹道导弹的喷焰红外能量,直至熄火,并将获得的信息及时传给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与此同时,X波段雷达开始搜索目标;指挥官在掌握情况后,向导弹拦截部队下达发射命令,发射单枚或数枚拦截导弹,迎击来袭导弹;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继续处理天基系统和陆基雷达传来的数据资料,并提供给拦截导弹,使其提高瞄准精度;当拦截导弹约在100多公里的高度上,以每秒7-10公里的速度接近目标时,弹上传感器将捕获目标群体,判明何者为再入弹头,何者为假象诱饵,并进行机动飞行对前者实施中段拦截;拦截导弹的战斗部依靠巨大的动能直接碰撞并摧毁再入弹头。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地面雷达将收集数据,负责评估拦截杀伤效果。

  美国军方称,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将会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导弹防御网,以保护美国的50个州,防止像朝鲜、伊朗和原来的伊拉克等“不可预知敌对国家”对美国进行导弹袭击。他们认为,中东或亚洲发射的来袭弹道导弹,从穿出大气层到再入弹头命中美国本土目标,需要飞行15-40分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操作人员从接到发射命令到射出拦截导弹的时间一般为1-10分钟,后者能够迎击前者,使来袭导弹毁于中途,从而达到作战目的。

  现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是研制、试验和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推动者。他极力主张建立起一个多层的防御体系,将各种反导武器综合在一起。这个系统将以陆地、海面和空中为基点,全方位地实施拦截任务,在来袭导弹起飞、飞行中途或再入的阶段中将其击毁,以使整个美国都笼罩在有效的防御网中。

  进行的拦截试验

  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原先安排用3年时间开发研制,再用3年进行部署,后来由于试验受挫、技术问题难以解决,而不得不将计划进度向后推移。拦截试验作为研制工作中的重要阶段,比预想情况要困难得多。进行一次这种庞大复杂系统的演练试验,实际上就是动用美国先进导弹武器和天地一体化的相关设备进行的一次准确无误的协同作战,目的是检验整个防御方案的可行程度和各个配合环节软、硬件的实际性能。

  为了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实验用的靶标导弹采用民兵2地对地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动力装置为3级固体火箭,弹长17.55米,最大弹径1.67米,井下发射,采用惯性制导系统,最大射程为11260公里,命中精度的圆形概率偏差560米。其弹头为抗电磁脉冲加固型核装药,质量约725公斤,核弹威力100-200万吨梯恩梯当量,呈尖锥柱体形,具有较小的雷达反射截面,提高了再入速度,后部携有装载箔条和诱饵的突防舱,增强了突防能力。试验时拆掉了核弹头,换上了装有遥感仪器和传感器的模拟弹头作为靶标,还装有一个不断发射信号的假弹头,诱使拦截器上当,以检验拦截导弹识别真假目标的能力。

  用来拦截民兵2的反导弹导弹,是在大气层外进行拦截的导弹,也称高空拦截导弹。这种武器是在地对空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力装置采用多级固体火箭,由发射井垂直发射。弹上制导设备系统能使导弹保持飞行稳定并能引导导弹飞向拦截目标。弹体采用锥柱形气动外形,使导弹在高超音速飞行时具有较小的阻力,较大的升阻比和良好的操纵性能。实战中采用核弹头,试验中使用无装药的碰撞式战斗部。当然,它的动作离不开NMD其他系统的配合。

  进行试验时,先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一枚携有模拟弹头的民兵2导弹,待其掉头向西飞行进入太平洋空域后,美国太空预警卫星最早发现目标,并立即向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作战管理中心发送告警信号。距离美国本土7000公里的马绍尔群岛中的夸贾林岛上的美军基地的预警雷达和X波段雷达随即跟踪,并及时计算出靶弹的速度和弹头飞行轨迹等数据。民兵2导弹发射21分钟后,在作战中心的指挥下,夸贾林岛上的美军实施发射携带约55公斤弹头的拦截导弹。在地面引导雷达和弹上制导设备系统的导引下,拦截导弹升空后直奔飞来的靶弹。拦截导弹升空5分钟后识别迎面飞来的靶弹分离的诱饵并抛弃它,即躲开假弹头,而直接奔袭模拟弹头。拦截导弹的弹头装有自身的推进系统、通讯系统和制导系统。在拦截导弹发射约8分钟后,弹头按计划与弹体分离,并在自身系统的作用下再经1分钟的飞行,到达指定撞击点,将靶弹的模拟弹头摧毁。此时的拦截弹头约以每秒7.3公里的速度撞击目标。是否拦截成功,在作战管理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监视电视屏幕上都能及时反映出来。

  从1999年10月2日到2002年12月11日的三年中,美国已经进行了8次导弹防御拦截试验。每次试验都基本按照上述程序进行。成功5次,失败3次,与美国希望达到90%的成功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作为立体化作战网络,看来没有那么神奇。从技术上看,要攻克发现关、指挥控制关和拦截关这三大难题,还要走一段坎坷的道路,前景并不乐观。

  坚持部署

  3次拦截试验失败的实例说明:连事先计划周密的试验尚不能击中目标,在情况异常复杂的实战中拦截别国突然袭来的导弹就更难成功。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把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为此首先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即通常所说的反导条约,以搬掉障碍,扫清道路。

  反导条约是1972年5月26日由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的。条约指出,双方同意不在本国领土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美苏不能建立海基、空基、太空基或是陆基移动式导弹防御系统,禁止向其他国家提供或是在他国部署受到限制的本国导弹防御系统,不能向他国提供此类技术。这就是说,两国不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从冷战时期起该条约一直是限制核军备竞赛的一大法宝。

  该条约是无限期的,但第15条又规定:双方基于国家主权,有权退出该条约,一旦认为条约内容中的某些条款可能使其最高利益面临威胁,应在6个月之前将退出决定告知对方。小布什执政后,坚持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不顾俄罗斯和联合国的反对,于2001年12月13日宣布将在6个月后退出反导条约。这就使该条约于2002年6月13日失效。接着,美国军队于2002年6月16日迈出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第一步,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开始兴建6个拦截导弹的地下发射井,并期望在2004年9月前建成一个应急反导系统。这就是本文开头说的7月22日美国军方在此地部署了一枚陆基拦截导弹的由来。

  据美国媒体7月23日报道,今年年底前,美军还将在格里利堡另部署5枚拦截导弹,让该地已建成的地下发射井全部吃满。与此同时,还将在范登堡空军基地部署4枚拦截导弹。7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4175亿美元的2005年财政国防预算案,其中100亿美元将用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美国防部官员估计,该系统2004年至2009年间的费用将达530亿美元。

  按照美国原先设想,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部署,从2000年起约用15年时间,共耗资600亿美元。第一阶段,在格里利堡地区部署100枚拦截导弹,建立新的雷达站,约于2005年结束;第二阶段,向近地轨道发射24颗红外系统预警卫星,对导弹发射情况进行昼夜监视,约于2010年完成;第三阶段,在北达科他州部署150枚拦截导弹,约于2015年搞定。整个系统的作战管理中心设在科罗拉多州的北方司令部。现在看来,总体计划进度将会推迟,全部费用肯定要大大超支。

  虽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技术上尚不成熟,预算一再突破,从研发开始就一直遭到国际社会和美国人民的普遍反对,但是美国政府执意将这一不得人心的军事工程付诸了实施。尽管布什政府和美国军方对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信心十足,但是这种用导弹打导弹的武器系统将来的实际作战效果究竟如何,尚难预料。有一点却可肯定,那就是此举大大增加了全球军事政治格局中的不确定性。(尹怀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