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探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散文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考探究

教考探究

2024-07-12 04: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基于以上的命题特点及变化,笔者提出几点文学类文本复习备考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加大文体知识教学,重构阅读的知识体系

缺乏必要的文体知识,是难以适应日益专业化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2题,要求考生分析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节选)》的叙述特征。要想做好这道题,学生需具备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方式等叙事学知识。再如2018年全国Ι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6题,要求学生分析现实与历史交织的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要回答好这道题,学生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叙事方面的知识。

而现有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文体知识非常有限。例如小说,人教版教材仅在必修3的小说单元提示中,寥寥数语,简要提及了情节、人物、环境这三要素,而对于阅读小说更为重要的文体知识,如虚构、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却很少涉及,这也使得学生面对一些命题角度新颖的题,便茫然不知所措。再比如散文的文体知识,现有人教版教材也只是在单元提示中粗略地提及写人记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这些文体知识,而对于诸如文化散文、诗意化、文眼、白描、人称转换、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方式等知识,却很少提及。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学类文本的能力,复习备考有必要加大文体知识的教学,在现有教材所涉及的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有助于改善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知识点,重构学生的阅读知识体系。

首先,在陈述性知识方面,基于近两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频频涉及叙事学相关知识和原理,高考复习备考有必要补充叙事学方面的阅读知识,尤其要给学生讲清楚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述方式等阅读知识。为此,笔者制作了一张表格,粗略地梳理了叙事学的相关知识。

其次,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方面,教给学生一些比较易行的解读方法和策略。笔者在复习实践中曾归纳了一个高考写景抒情散文解读的基本策略[1]:首先要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常规写作思路:主要景物→次要景物→历史文化→主题,其次要以历史文化的视角观照景物描写,再次要关注景物(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描写之间的关系。再如,笔者在小说复习时,以《祝福》为例给学生归纳了一个读懂小说主题的矛盾冲突分析法[2] ,提出了解读小说主题的基本操作路径:明确冲突对象→找准冲突点→循果追因→把握主题。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简单易行,能快速有效地打开高考文学类文本解读的大门,让学生读懂文本,准确答题,重塑自信。当然,高考文学类文本还有许多解读方法和策略等着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加大研究的力度。

二、强化文本深度阅读,重构阅读的专业化思考

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语言、结构、手法、主题。这是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高考命题也往往围绕这些要素展开。复习训练时,不管试题是否涉及这些要素,面对一个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我们都应该带着学生对这些要素做一个简要梳理。例如,进行2019年高考天津卷文学类文本《萨丽娃姐姐的春天》的阅读训练时,笔者带着学生先梳理文本的结构,整体把握文本;接着品味文本的语言和手法;最后引导学生抓住“春天”这个关键意象,揣摩文本的主题。在对文本做了这些梳理之后,学生解题就轻松多了—— 其中的第16、17、19题其实就是围绕以上要素命制的。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联读、比较阅读、探究阅读——比较文本之间在艺术手法、语言特点、情感主旨等方面的异同,探究文本与文化、文本与社会、文本与人生之间的关联,对文本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再创造等。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教给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专业术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专业化阅读思维——“立象以尽意”的形象思维和隐喻象征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进行2019年高考全国Ι卷《理水》的阅读训练时,我们就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小说较为典型的文体特征——“虚构”,即小说即便写的是历史或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可以进行再创造甚至是虚构,如《三国演义》。同时,还可以选择《故事新编》的其他短篇让学生阅读,整体感受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古代历史或传说中,使时空交错,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同时融入杂文笔法,使小说呈现出强烈的反讽特色。其实,鲁迅旨在通过艺术虚构以一种新的历史方式来叙述历史或传说(“立象”),观照现实,表现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考(“尽意”)。明确了这些,学生再来阅读《理水》这篇小说,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解题作答自然也会比较顺畅。

三、摒弃模式化的阅读,重构有效的生长式阅读

在文学类文本的复习备考中,不少老师喜欢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答题的套路和公式,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就能得分。殊不知,模式化阅读会让学生养成过度依赖套路的习惯,妨碍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削弱他们的阅读理解力。一旦遇到套路和模式难以奏效的考题,他们就会变得十分茫然和无助。在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真实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消解模式化阅读的形势下,我们的复习备考以及平时的阅读教学还是要回归阅读的正道,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理解,让学生热爱阅读,体悟文学的魅力,构建有效的生长式阅读。

要构建生长式阅读,首先,要让学生近距离触摸语言,品味文本语言表达的技巧与魅力,感受文学类文本的语言之美。其次,要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文本的结构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手法之美等,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两点,笔者在上文已举例说明,此不赘述。再次,要教会学生跳出文本,思考文本之选取不同表达方式的原因,思考文本以外的社会与人生,培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例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文学类文本《水缸里的文学》,是苏童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回忆童年的一段生活,探讨童年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其实很多学生可能都有过文本所描写的类似的生活经历,他们后来认识世界、职业选择、开展创造往往就源于这种童年的非书本的“阅读”,比如高中文理选科,很多同学的选择多少留存着童年非书本“阅读”的影子。阅读这篇散文,要让学生跳出文本,思考历史上中外名人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样的经历都带给他们什么影响,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快乐与成长,在阅读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综上所述,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备考,要紧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这条主线,构建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方法,让阅读真正回归阅读本身。

[1]余树财.高考写景抒情散文解读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4(10).

[2]余树财.矛盾冲突分析:提升小说阅读理解力的关键一环:以《祝福》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8(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