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散文主旨公开课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一等奖公开课

2024-06-09 22: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译读课文

(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的优势)。

人和: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2)译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3.品读文章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  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补充: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设问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预设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设问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设问4:文章第5、6、7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预设  (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如“人和”。(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四、当堂检测

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生交流讨论)

预设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