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多文本阅读评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2022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多文本阅读评析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多文本阅读评析

2024-07-12 0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元 泽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变化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它依据课标关于高考命题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高三复习教学“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风气,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考查特点

从纵向看,语用试题出现过两次较大变化。

第一次是在2018年。2018年之前,语用试题多以句子为载体,设置特定语境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2018年之后,语用试题注重情境化,尽可能采用自然语境,并随篇设点,动态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第二次是在2022年。2022年之前,语用试题往往采取三道客观试题和两道主观试题的形式,考查内容和题型相对稳定;而2022年全国乙卷语用试题均为主观试题,考查内容较以往有所不同,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策略与技能。

从横向看,今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四套试卷,语用试题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等并无太大差别,基本是根据考查需求设置主客观试题的比例;考查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填写成语、补写语句、修改语病、标点用法、长短句变换、修辞辨析或使用效果分析、词语解释与分析等。

表1 2022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统计

(注:加黑斜体内容为客观试题)

语用试题的这一考查趋势,突出体现了课标“命题和阅卷原则”的要求,“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根据以上特点判断,2023年高考语用试题将会选用两个文段进行综合性考查,考查内容和试题类型会根据文段特点随机安排,其中主观试题的数量和分值都会占据主导地位。

二、作答分析

2022年全国乙卷第17题由考查成语辨析改为考查根据具体语境自主选填成语,对语用能力要求较高,考生作答情况并不乐观。第18题考查具体语境中人称代词的表达效果;第20题考查“打笔仗”的含义及得名缘由。这两道试题难度不大且较为开放,但每题只有4分,如果参考答案过于具体,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考生失分较多。当然,这三道试题有待于根据难度、信度、区分度等具体数据做进一步评估,以便更好地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三、教学建议

1.转变应试观念,注重必备知识的积累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就学生而言,必备知识包括初中统编教材的语用知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等;就教师而言,应该熟知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的相关知识。

关于关键能力,张开指出“可以通过‘做题’来检测或推断学生应对复杂情境,解决非规则、不确定性真实问题的‘做事’能力”。这提醒教师不能只关注所谓“题型”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或答题模式,而应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认知策略,提升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利用语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依据课标,积极开发“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教学内容

在学生高一入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语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学情分析,查缺补漏。高中阶段,可以考虑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前置,优先完成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教学内容。按照课标的要求,将语言的梳理与探究活动贯穿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阶段,落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提升学生语言策略与技能。

虽然目前没有“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材,但课标给出了“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就汉字或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张开所讲的“语言策略与技能”中的内容以及历年高考语用试题,开发教学内容。

3.重视读写结合,认真完成高中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内容

学生固然可以在“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完善语用知识,但“表达交流”“阅读与鉴赏”等学习活动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无论是对实用性、思辨性等文章的阅读理解,还是推荐信、文学短评、调查报告等形式的写作,都与语用知识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统编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中都有一定的写作任务,涉及不同文体、不同要求……学生面对各种复杂情境、不同的表达需求时,需要根据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自觉地运用相关知识遣词造句,表情达意,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传承红色基因 提升鉴赏能力

成宝东

今年新高考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江上》,出自诗人冯至的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作者将仇恨日寇、厌恶汉奸、敬仰抗战英雄等感情交织在一起,借历史映照时代,颇具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体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革命文化是课标中明确提出的18个任务群之一,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频繁出现——《赵一曼女士》(2018年全国Ⅰ卷)、《理水》(2019年全国Ⅰ卷)、《石门阵》(2021年新高考Ⅰ卷)、《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2022年全国甲卷)、《“九一八”致弟弟书》(2022年全国乙卷)、《到橘子林去》(2022年新高考Ⅱ卷)等——或是讴歌革命志士,或是赞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传统。

在注重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高考试卷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较明显地体现在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类似的题目还有2022年全国甲卷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全国甲卷作文部分:“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几个题目分别出现了“文学效果”“艺术表现”“艺术效果”等评价鉴赏色彩浓厚的词语,而且都体现出不同对象之间的对比关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以考促教】

一、加强文化特别是革命文化的学习和渗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方向,也是高考的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是高考试卷的主体内容,这也应该成为语文学科复习备考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备考阶段的高三师生来说,上述三类文化,特别是革命文化的学习和渗透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相关单元,也要在日常备考的试题材料选择上予以充分重视。教师在选择考练材料时要向“三大文化”倾斜,突出育人导向,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对于三观不正或具有负能量特征的阅读材料,要坚决屏蔽掉。

二、扎扎实实复习好语文教材

取消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后,课标成为高考命题的唯一遵循,语文教材则是高考命题最重要的依赖。长期以来,由于试题内容大多不是直接出自课本,给人以“课本讲了一粒沙,考试考了撒哈拉”的感觉,导致不少教师忽视课本教学,而相信大量刷题的奇效,这是一种不良倾向。今年高考的几份语文试卷中,不少题目或明或暗地关联到教材内容,这应该是针对这种不良倾向的纠偏之举。

一轮复习中的教材复习和专题复习可以统整起来。新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内容的,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的文体可能不同,复习时可以将五册教材中相同文体的课文集中起来,提炼出不同文体在高考考查点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实现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之间的衔接和统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和评价鉴赏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

三、开展整本书阅读

开展整本书阅读,主要针对的是基础年级。整本书阅读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语感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是不能忽视的。以今年新高考Ⅰ卷中的成语填空题为例,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在大的语言环境中的活的积累,不是生搬硬套的机械刷题所能奏效的,突破的途径只有一个:大量阅读,丰富体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