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镇”兴】第71期:电视剧“山海情”原型小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闽宁镇攻略 【乡村“镇”兴】第71期:电视剧“山海情”原型小镇

【乡村“镇”兴】第71期:电视剧“山海情”原型小镇

2024-07-06 2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

小镇简介

闽宁镇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隶属于银川市永宁县,现有6个行政村,行政面积约为210平方千米。

1990年10月,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两县的1000多户村民搬迁到银川市近郊的永宁县境内,建立玉泉营、玉海经济开发区,即闽宁镇的前身。

1997年,福建与宁夏两省区同志共同商定并于当地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该区也因此被命名为“闽宁村”。2003年7月,闽宁镇正式成立。

在2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小镇成功实践了东西扶贫协作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著名的精准扶贫模范小镇,并于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作为中国减贫史上地标式的特色小镇,闽宁镇入选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也被评为“2021年全国千强镇”。

(二)

研究对象—闽宁镇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地域特色明显。闽宁镇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水资源的短缺,因而较差的自然环境曾限制着闽宁镇的发展。而闽宁镇随后历经不断发展,依托其地域特色逐渐实现了脱贫致富。从受制于自然转变为依托自然而富,闽宁成功将当地特殊的地域环境转变为了自身的发展优势。同时,由于小镇是易地搬迁而诞生的新小镇,其社区的构建模式、基层治理模式也具有较强的特色。闽宁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自身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施展策略,实现了当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东西协作扶贫典范。20世纪90年代,闽、宁两地开展结对对口帮扶。在东西协作的大背景下,闽宁镇居民实现了脱贫致富。闽宁镇成为了易地扶贫、东西协作扶贫的典型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闽宁依托东西协作扶贫,实现了农产品增收、产业结构转变、基础设施升级和自然条件改善,由“输血式”发展转向“造血式”发展,实现了小镇的全方位发展。闽宁镇作为优秀案例,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

社会发展信息

(一)

地理位置

闽宁镇(105°58′55″E,38°15′36″N),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银川市西南部。小镇北望河套平原、西靠贺兰山东麓、东接黄河、南接长城。小镇位于贺兰山东部洪积扇、贺兰山向宁夏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区层面,小镇位于冬季0℃等温线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地处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河流层面,小镇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北部,靠近西北内流区。地形区层面,小镇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同时小镇地处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向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的过渡地带,西有腾格里沙漠,东有毛乌素沙地。

zhōng

qiū jié

图 闽宁镇位置

资料来源:GoogleMap

(二)

气候特征

图 2021年闽宁镇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图 2021年闽宁镇日照时数图

资料来源:宁夏统计年鉴

(三)

地形地貌

闽宁镇海拔为1144米,地处高原。小镇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相对较大。小镇位于贺兰山东部的洪积扇,总体土质较为疏松,土壤较为肥沃。土壤颗粒粗细由西向东递减,西部山坡多碎石。由于小镇东部靠近黄河同时地形较为平坦,故小镇农业灌溉区呈条带状分布在小镇东部。小镇西部山麓地带主要为荒漠带,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易受风沙侵蚀。而小镇东部农业灌溉区,植被较为茂盛。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小镇西部种植植被,治理风沙,增强了当地的生态韧性。现如今,闽宁镇的植被覆盖率已经高达35%,生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图 闽宁镇地形图

图 闽宁镇地貌卫星图

资料来源:谷歌地图

(四)

生物生态、自然资源

闽宁镇地处我国西北荒漠区,生物种类相对较少。植被层面,当地多荒漠草原与干草原,多灌木类植物。小镇的农业特色作物有枸杞、葡萄、菌菇等作物。由于当地气候昼夜温差大、多晴天和日照时间长,适宜枸杞与葡萄等作物生长,同时有利于其积累养分。动物层面,当地靠近贺兰山脉,长期有马、鹿和岩羊等动物活动,近年来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动物数量上升,切实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宁夏滩羊是当地著名的养殖牲畜。宁夏滩羊体质坚实、适应荒漠、体型偏小而生长速度快。当地所养殖的宁夏滩羊肉质细嫩、品质较高,其羊毛富有光泽和弹性,是毛毯纺织的优质原料。

矿产资源层面,闽宁镇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的矿产资源有铁、膏盐矿、石灰矿、粘土矿、磷矿石、贺兰石、水晶、石英等。闽宁的矿产资源埋藏深度较浅,较易开发。在上世纪,当地曾大力开发矿产资源,修建了大型露天矿场,但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措施,当地生态不断退化。近年来,当地逐步减少矿产开发,并进行历史遗留露天矿山恢复项目。一方面当地的生态得以恢复,另一方面,此类举措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矿产资源,避免了过度开发。

(五)

自然灾害

冬季,由于闽宁镇靠近西伯利亚高气压带,常有冷空气南下,带来寒潮,造成大范围气温剧烈下降,导致农作物、牲畜等死亡,破坏设施,给当地带来较大损失。同时,当地位于西北地区,风沙天气多,春冬季节多沙尘暴活动,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加剧当地土壤侵蚀,阻碍作物生长。河流层面,由于黄河宁夏段由南向北,春季河流解冻时,上游解冻早、下游解冻慢,导致出现凌汛,河流水位快速上涨,并有大面积冰凌顺流而下,破坏河流沿岸设施,对当地的灌渠等农业设施造成破坏。夏季,受气候影响,闽宁镇地区多暴雨,同时由于地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易受贺兰山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同时闽宁生态较为脆弱,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也面临着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的威胁。

图 黄河凌汛

(六)

人口

根据永宁县政府公布的数据,2010年闽宁镇的人口数量为24696人,而2020年闽宁镇的人口数量为47526人,占永宁县全县人口数的比例为14.78%。与2010年相比,闽宁镇人口增长了92.44%。闽宁镇人口数量增长幅度大,增长速度快。小镇逐渐成为人口大镇。小镇人口之所以增长速度快,一方面,由于当地扶贫工作深入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小镇居民收入不断上涨,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吸引了外来人口进入和部分进城居民返乡居住。另一方面,小镇在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地的生态持续向好,小镇的 环境人口容量上升,为小镇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条件。

(注: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图 永宁县、闽宁镇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根据永宁县公布的数据,闽宁镇的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3,男性人口微多于女性人口。年龄结构层面,当地适龄劳动人口(15-59岁)占当地的比例为60.73%。闽宁镇适龄劳动人口多,劳动力资源充足,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当地的人口抚养比较小,社会压力相对较小。小镇人口的总体结构为收缩性人口结构,低龄儿童比例较小,这也反映出,小镇近年以来的人口数量增长主要由于人口迁入,新生儿童带来的人口数量增长相对较小。小镇的后备劳动力面临较大压力,未来社会抚养比有上升的可能性。

图 2021年闽宁镇男女人口比例图

图 2021年闽宁镇人口金字塔图

根据永宁县公布的数据,闽宁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3。小镇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39.35%、中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为31.22%、大学(含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4.85%。小镇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劳动力素质高,为小镇接收新观念、推进产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劳动力条件。同时,小镇的教育条件不断改善,为未来小镇进一步提升居民整体文化素养,构建新时代乡风文明,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

图 2021年闽宁受教育程度人数层级结构图

(七)

交通条件

受地形条件影响,闽宁镇主要公路呈现南北走势,沿贺兰山脉山路走向分布。闽宁镇距离宁夏回族自治区省会银川市49.5km,约一小时车程,距离永宁县城33.6km,约50分钟车程。闽宁镇周边有众多国道、高速分布。其中国道 G110、G307,高速G1816(乌银高速)、G1817(乌玛高速)途径闽宁镇。闽宁镇公路道路情况较好、运输条件较为便利。同时,得益于靠近省会银川市,闽宁镇可充分利用银川市便利的公路运输条件,可途径银川市就近驶入多条高速公路与国道,进一步提升了小镇的陆上交通通行条件。小镇现有汽车客运站一个,该客运站可提供前往银川市汽车站的“闽宁—银川汽车站定制专线”。

铁路方面,闽宁镇周边现有一个火车站点,即黄羊滩站。该火车站点目前每日提供两趟班次列车7511次和7512次列车,7511次列车由银川始发开往甘肃省宁县长庆桥站,7512次列车由长庆桥站始发前往银川,由黄羊滩站乘列车前往银川时长约30分钟。长庆桥站位于甘肃与关中地区交界地带,可由该站前往西安、宝鸡和铜川等城市,交通便利。同时,当地居民亦可前往火车站办理货物托运业务,为当地产业拓宽市场、降低运输成本实现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注:G110线起点为北京,至宁夏银川,全长1357千米,南延至终点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简称“京青线”。G307线起点为河北省沧州黄骅市,规划终点为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全长1351千米)

图 闽宁镇及其周边主要公路

图 2022年8月16日 黄羊滩站列车班次信息

资料来源:中国铁路12306(https://www.12306.cn/index/index.html)

(八)

经济发展情况

在东西协作扶贫的大背景下,闽宁镇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落实援宁资金33.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帮助宁夏减少贫困人口9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0,9个脱贫县(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856元增长到2021年的12786元。

闽宁成功步入了全面小康的新时代。2011年,闽宁镇农业总产值19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财政总收入5848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08万元。2019年,闽宁镇有工业企业8个,其中规模以上7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81个。

(九)

人文特色

“山海情”网红小镇。2021年,电视剧《山海情》热播,根据微博平台统计,自电视剧《山海情》开播以来,先后涉及关键词“山海情”、“福建宁夏”和“闽宁”的微博话题登上微博平台热搜榜共计20次。该电视剧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讲述了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对口帮扶下,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作为电视剧中小镇的原型,闽宁镇成为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众多游客前往闽宁参观、了解当地历史。闽宁镇居民通过短视频、快闪等形式,大力宣传闽宁镇,进一步促进了闽宁的旅游业发展。当地政府现大力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依托自治区大力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大型文旅项目,建设“山海情”文旅宿集网红打卡地。

多民族聚居文化小镇。闽宁镇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居民以少数民族同胞为主,当地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闽宁镇向北26千米是著名的西夏陵。虽然当地居民历经搬迁,但保留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当地传统民居以土墙平房为主,房屋窗户较小、屋檐长度相对较短,主要用于遮光,降低室内温度。当地的特色饮食有烩羊杂碎、酿皮、羊肉臊子面等。酿皮是用面粉浆汁蒸制出的面皮,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深受游客喜爱。同时,得益于当地特殊气候,闽宁县盛产优质葡萄酒,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品鉴和购买,进一步提升了小镇的吸引力与知名度。

Min Ning

Festival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小镇

闽宁镇现有耕地4.3万亩,当地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当地的农业类型为灌溉型农业,修建灌渠同时采用“稻旱三段轮换制”。当地的特色农作物有枸杞、黄花菜和杂粮等,同时有滩羊等特色牲畜。在闽、宁共建的大背景下,闽宁镇的农业克服了不利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振兴的典型案例,本节将分析闽宁镇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

东西协作扶贫模式

●政策协作。1997年,西海固的居民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由原先不适宜生存的地区搬迁至河套平原待开发地区,即闽宁镇。后续,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形成对口帮扶,两地先后达成了多项协作,推动了闽宁镇的发展。两地协作下的易地扶贫政策,一方面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为后续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异地扶贫政策下,闽宁镇交通条件改善,为闽宁镇进一步接收福建省的对口援助提供了便利条件。易地扶贫政策也成为两省、自治区进行政策协作的重要内容。自闽宁建镇以来,闽、宁两地的政策协作不断开展,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宽,从教育帮扶到共建电商平台、从农业技术帮扶到资金支持。两地的政策协作一方面为闽宁镇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刺激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降低了闽商在闽宁发展的内部交易成本,进一步吸引了闽商前往,推动了闽宁的发展。在闽、宁两地的长期政策协作下,闽宁镇迎来了嬗变。历经20多年奋斗,闽宁村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1元,闽宁镇6个行政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截至2020年底,闽宁镇6个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退出建档立卡户1633户7046人。

●资金支持。自两地协作扶贫以来,福建省为宁夏提供了多笔投资,同时帮助宁夏各地吸引闽商前往投资创业。目前,共有15家福建企业、商户在闽宁镇落户,总投资额达22.8亿元,为闽宁镇居民提供3500个就业岗位,约占当地适龄劳动人口的10%。从基础设施投资到产业帮扶,东西协作扶贫下,对闽宁的资金支持策略从给钱给物转向“授人以渔”。当地先后设立了多笔专项资金支持当地产业发展。东西协作的战略背景为闽宁镇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为闽宁镇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供了资金基础。

●人才、技术帮扶。自1997年至2022年,福建省先后派出多位专家前往闽宁镇,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帮扶。其中有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赖瑞云、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等专家。作为首批前往闽宁进行对口帮扶的专家学者,林占熺教授及其团队根据闽宁镇当地的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克服技术困难,推广闽宁镇的摇动菌类种植,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进一步改善了闽宁镇的产业结构,发挥了人才资源的正外部性。除农业专家对口帮扶外,闽宁镇先后开展与高校合作共建农业试验基地、优秀农业集体经验分享等活动,通过科教文卫“三下乡”、结对共建、农业产业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驻村帮扶等机制,将农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经验,面对面答疑解惑,充分利用了东西协作扶贫所提供的优质技术、人才资源。

●基础设施帮扶建设。在东西协作的背景下,闽宁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根据东南网统计,“十三五”期间,闽宁镇新增绿化面积达到11270亩,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在废弃物治方面,闽宁镇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同时闽宁镇大力推动电力、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电力持续稳定供应、户户通宽带,为当地建设电商产业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由于当地产品主要销往外地,当地推进冷链运输产业发展,为闽宁农产品外销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东西协作扶贫下,闽宁镇建设了镇内“四通五横”、外连高速公路的交通网络。在镇区布局方面,闽宁镇呈现条带状分布。农业灌溉区主要分布于镇区东侧,小镇主要沿公路方向扩建镇区。小镇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位于小镇中部,服务范围辐射面积相对较广。

图 闽宁镇镇区图

来源:谷歌地图

\| /

(二)

特色产业综合发展

1

特色农业发展

闽宁镇的农业类型为灌溉型农业,农田呈现圆形,农田中心为水渠或水井。此种模式下,由于蒸发较强加之修建水渠导致地下水位上涨后蒸发,大量盐分聚集在表土,导致土壤盐碱化,农业产出下降。应对田地盐碱化问题,当地一方面采用作物轮种,通过单一轮次的水稻种植冲洗表土盐分,加之两轮次的旱土作物种植,从而避免过长时间蓄水导致底下水位上涨。另一方面,当地改变传统大水漫灌的种植形式,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的灌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水资源地利用率,同时,缓解当地土地盐碱化的趋势。除此之外,当地依据自然特性,种植耐盐碱、耐旱作物,通过丰富作物种植改善土壤条件。当地农户还大力发展畜牧业,将牲畜所产生的粪便处理后用于菌类种植,同时将所产出的部分菌类用于丰富牲畜的饲料结构,形成了“畜牧-种植菌类”的良性循环,构成了良好的农业生态体系。在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基础上,当地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培育,例如种植宁夏葡萄、枸杞等特色农作物,丰富了收入来源,提升了生活水平。

2

产品多元化,产业结构升级

延长产业链。小镇的农业特色作物有枸杞、葡萄、菌菇等作物。由于当地气候昼夜温差大、多晴天和日照时间长,适宜枸杞与葡萄等作物生长,同时有利于其积累养分。同时,宁夏滩羊是当地著名的养殖牲畜。当地所养殖的宁夏滩羊肉质细嫩、品质较高,其羊毛富有光泽和弹性,是毛毯纺织的优质原料。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闽宁实现了多种产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例如,闽宁镇在葡萄种植业的基础上,开发葡萄酒酿造产业,延长了产业链与价值链,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推进了当地特色产品对外销售,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居民实现增收提供机会。

除延长产业链外,闽宁镇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借助“山海情热”,闽宁镇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一方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景点和酒店等设施的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闽宁镇以闽镇原隆村富簏酒庄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建设、原隆村民宿打造项目、宁夏第一家“闽货集散中心”项目建设、“闽宁巧媳妇”文旅服务项目建设、山海情影视基地建设项目等为支撑。充分利用游客集散中心、红酒一条街、贺兰红共享酒庄、红酒博物馆、葡萄酒庄、镇史馆等,大力整合明长城遗址和原隆村田园综合体等旅游资源将文旅新城运营发展与现有文旅资源统一规划,带动闽宁镇文化旅游产业提速提质发展。当地逐步形成“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模式,推动住食游购娱一体的集成化旅游体系。另一方面,当地 加强管理,维护当地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增强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当地以特色农业为依托,发展体验式旅游,游客可亲身参与农业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酿造等,同时游客选购当地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实现了特色旅游业增收致富。当地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了多元产业共同发展,丰富产业结构,提升了当地的经济韧性,为预防返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

销售模式升级

传统的销售模式为农民将所生产出的商品销售于中间商,由中间商进行二次销售,或由农民自主将货物运输至集市等地进行售卖。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常常在交易中蒙受损失。闽宁镇针对农民的销售难点,大力推进电商平台建设。一方面,通过产地直销,促进信息流通,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经营线上商铺,推进当地农业对接互联网,深入践行“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当地村干部和群众参与直播带货、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宣传产品,成功利用互联网转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拓宽了小镇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小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新的销售模式也影响着当地农业的生产模式,网民在选购产品后,通过互联网反映自身对产品的评价,依据网民的评价,闽宁镇针对性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升级,不断解决小镇农产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升小镇农产品的品质,进一步提升了网民的购买体验。在新模式下,闽宁镇居民与网民实现了良性互动、信息互通的良性循环,为小镇推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

4

绿色可持续发展

由于闽宁镇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为预防在发展过程导致生态破坏,闽宁镇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环境保护,避免生态退化。在土地治理方面,当地将土地进行分类治理,针对轻度流失区,当地推进自然恢复,对相关活动加强管理,而对于中高度流失区,当地采用“生物+工程措施”模式,通过多元模式预防水土流失,避免土地退化。在居民生活方面,当地大力推动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整治街道等措施,提升了小镇整体卫生水平,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当地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小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另一方面,增强了小镇的吸引力,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参观。

\| /

(三)

发展经验

本节将通过纵向与横向比对,进一步分析和总结闽宁镇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我国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 从纵向角度,闽宁镇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发展的转变。在闽宁镇的发展过程中,闽宁两省合作是贯穿的主题。在合作背景下,闽宁的早期发展模式为输血式扶贫,即依托福建对口支持的资金、技术等实现发展,但在传统的输血式扶贫下,闽宁镇对资金的利用效率低,公共支出的产出比率低,人民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随着闽宁镇的发展,闽宁由输血式发展转向造血式的发展,小镇的创新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科学规划能力不断提升,由“福建提出-当地执行”的模式转向了“闽宁创新-福建合作-当地发展”的新模式,小镇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给米、给油、给灶”的帮扶模式,转向了独立自主的合作模式。小镇实现了依托帮扶发展高质量农业,同时依托高质量农业的发展逐步摆脱对“输血式扶贫”模式的依赖,独立自主地推进与福建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横向角度,闽宁镇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产业规模小,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相较于我国东部农业特色小镇,闽宁镇的农业机械化率相对较低、农业现代程度相对较低、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同时,小镇受自然条件限制,耕地较少其集中在黄河灌渠两侧,小镇的农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未来发展空间相对较大。未来,小镇需坚持一村一品,一方面,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发展,持续打造“闽宁特色”,另一方面,依托小镇地处平原和耕地集中的优势,提升小镇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品产业链,提升小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特色农产品业的发展韧性。

四、总结

在东西协作的大背景下,闽宁镇实现了快速发展。利用闽、宁结对对口帮扶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质资源,闽宁克服了不利的自然条件,既推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又实现了多元产业共同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丰富。闽宁镇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菌类、热带水果等特色作物、养殖宁夏滩羊等特色牲畜,同时依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借助电视剧热潮,实现了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

闽宁镇立足当地特征,实现了特色产业的综合发展。首先是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基础上,当地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培育。其次是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闽宁实现了多种产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延长了产业链与价值链,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了多元产业共同发展,丰富产业结构,提升了当地的经济韧性,为预防返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闽宁实现了 销售模式升级。大力推进电商平台建设,不断解决小镇农产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升小镇农产品的品质,与网民实现了良性互动、信息互通的良性循环,为小镇推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除此之外, 小镇始终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闽宁镇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环境保护,避免生态退化。通过多元模式预防水土流失,避免土地退化,当地大力推动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整治街道等措施,提升了小镇整体卫生水平,提升小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增强了小镇的吸引力。

从纵向角度,闽宁镇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发展的转变。小镇实现了依托帮扶发展高质量农业,同时依托高质量农业的发展逐步摆脱对“输血式扶贫”模式的依赖,独立自主地推进与福建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横向角度,闽宁镇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产业规模小,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未来,小镇需坚持一村一品,提升小镇特色农产品业的发展韧性。

供稿|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助研助管、上海财经大学2021级商务分析专业本科生 李文杰

校对|潘雪婷审核|潘婷 编辑|韩慧敏

相关推荐

【乡村“镇”兴】第70期:多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镇——印度尼西亚巴图镇(Batu)

【乡村“镇”兴】第69期:知识荟聚处——英国牛津市(Oxford)

【乡村“镇”兴】第68期:历史文化名镇——菲律宾卡卡小镇(Carcar)

【乡村“镇”兴】第67期:“三文结合”的西南外滩——四川省安仁镇

【乡村“镇”兴】第66期:大众汽车城——德国沃尔夫斯堡(Wolfsburg)

【乡村“镇”兴】第65期:革命老区振兴路——陕西省照金镇

【乡村“镇”兴】第64期:医药特色产业小镇——德国海德堡(Heidelberg)

【乡村“镇”兴】第63期:滨海农业宝地——天津市葛沽镇

【乡村“镇”兴】第62期:手艺传承千年的肉制品之都——意大利诺尔恰(Norcia)

【乡村“镇”兴】第61期:江南烟火酒家——江西省李渡镇

【乡村“镇”兴】第60期:基金中心小镇——卢森堡大公国(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乡村“镇”兴】第59期:中国第一水乡——江苏省周庄镇

【乡村“镇”兴】第58期:从乐高小镇到“儿童之都”——丹麦比隆小镇(Billund)

【乡村“镇”兴】第57期:中国结之乡——山东省红花镇

【乡村“镇”兴】第56期:枪战纪念小镇——美国汤姆斯通(Tomb stone)

【乡村“镇”兴】第55期:沉睡的矿业小镇——挪威勒罗斯(Røros)

【乡村“镇”兴】第54期:国际滑雪旅游小镇——美国佛蒙特州斯托镇(Stowe)

【乡村“镇”兴】第53期:举世闻名的王室小镇——英国温莎(Windsor)

【乡村“镇”兴】第52期:蓝色童话世界——摩洛哥舍夫沙万(Chefchaouen )

【乡村“镇”兴】第51期:慢生活诗意小镇——澳大利亚戴尔斯福特(Daylesford)

更多推荐

【专家成果】张学良教授团队:都市圈研究系列成果集合

【专家成果】张学良:流动的空间之出租车——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采访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六):城市治理与学术转型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五):摆渡者出租车驾驶员交流会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四):摆渡者骑手交流会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上海疫情访谈人物案例透视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上海疫情封控访谈录之人物小传:103天、103个案例

【特别推出】CCRL八周年:成长不期而遇,感恩每一个你

【特别推出】携手走过的七年岁月

【特别推出】今天,CCRL 6 岁啦!

【论文导读】第42期:城市网络体系研究

【论文导读】第41期:产业集聚的动态研究

【论文导读】第40期:城市集聚阴影

【会议速递】“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The End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欢迎读者供稿,小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微信号:CCRLAB

点关注 不迷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