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沙滩”到“金沙滩”:宁夏闽宁镇成易地搬迁脱贫典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闽宁镇游玩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宁夏闽宁镇成易地搬迁脱贫典范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宁夏闽宁镇成易地搬迁脱贫典范

2024-07-09 04: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在对中国一处地区进行考察后丢下一句绝望的话:“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个地方在清代奏疏中被称“陇中”,包含了现在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

邵东礼和张彩霞夫妇2012年从固原隆德县山沟里搬迁到闽宁镇,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图

邵东礼和张彩霞夫妇原来就生活在那里。他们的老家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的一个山沟沟里,距离县城约40公里。

“抬起头看外面,两边都是山。外面下大雨,屋子里面下小雨。还没有自来水吃,要步行半小时去沟里挑水。”今年55岁的张彩霞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着原来的艰难生活。在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人们总是在渴水盼水。

如今,张彩霞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变。2012年,张彩霞和邵东礼一家从隆德县搬迁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他们住进了一处宅院,还在宅院里经营了一间小肉铺,夫妇俩的年收入超过6万元。

闽宁镇是一个纯移民镇,也是福建和宁夏对口帮扶的一个缩影。在发展之初,只是一个有着8000多人的闽宁村,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成6.6万人的闽宁镇,而且已经成为宁夏易地搬迁脱贫的成功典范。

吊庄

闽宁镇这个移民区的有规划建设肇始于1990年。在此之前,1983年,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地区贫困问题,中国启动了“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宁夏区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1990年10月,在国家“三西”扶贫开发背景下,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西吉、海原两县1000多户贫困群众搬迁到闽宁镇所在的地方,建立了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两处吊庄移民点,开始了有组织的易地搬迁扶贫。

什么是“吊庄”?《苏醒的荒漠戈壁——闽宁镇发展纪实》一书里是这样解释的:“吊庄”是中国扶贫开发史上在宁夏所发明的一个独特名词。该词的本来含义是指一户人家走出去一两个劳动力,到外地开荒种植,就地挖窑洞搭窝棚,再建一个简陋而仅供暂栖的家,这样一户人家居在两处,“吊”在两个地方,故称之为“吊庄”。

而“三西”建设中的吊庄移民工程,指的是在异地建立新的生产生活基地,充分利用该地生产生活的优势条件,使山区贫困农民可以在新的土地上安居乐业,稳步发展,脱贫致富,和传统的“吊庄”意义有本质的区别。

移民家庭都是极其贫困的,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搬迁政策,但对移民们来说,搬迁仍非常艰难。

闽宁合作为宁夏的易地搬迁开启了一个新篇章。1996年5月,国务院部署经济发达的13个省、市对口帮扶经济欠发达的10个省(区),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按照中央东西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1996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的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

1997年4月,习近平到宁夏视察调研,当走到闽宁镇所在地区时,前瞻性地指出“这里现在是干沙滩,今后将是金沙滩”,并提出在这里设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由此诞生。2002年初,闽宁镇获批成立,在闽宁村的基础上又并入玉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搬迁

闽宁镇是纯移民镇,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宁夏易地搬迁脱贫的典范。图为闽宁镇原隆村村景。

在闽宁镇成立10年后,张彩霞一家才搬迁到闽宁镇原隆村。

“没想到移民新村的条件这么好,早知道应该早点搬过来,也可以多过一些好日子。”张彩霞笑着说道。

张彩霞夫妇住进了120平方米左右的精装修房子,还购置了两辆私家车,还给在银川工作的儿子买了商品房。夫妇两个的收入从搬迁之前不到一万元,增加到每年近7万元。

“最主要的是,我老公白天出去打工,晚上就可以回到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十天半月看不到人。”张彩霞告诉澎湃新闻,在他们家搬到闽宁镇之前,她的丈夫邵东礼为了贴补家用,到隆德县城开出租车赚钱,不能经常回家。

邵东礼现在在原隆村光伏农业示范园区工作。这个示范园区是由宁夏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立。该公司与闽宁镇政府签订脱贫协议,依托原隆村光伏科技大棚园区,为76户贫困户每户提供一栋种植棚使用。

“我们每户的话,每年可拿到1万元的托管兜底分红。”邵东礼对澎湃新闻介绍道。对于现在的美好生活,邵东礼很感激也很珍惜。他说,现在的生活让人觉得有奔头,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邵东礼一家的变化是吊庄移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从深山沟里搬出,住进马路平坦宽阔的新村,有商场可以逛,想看病买药不用出村就可实现。而这些都是他们以前无法想象的。

造血

闽宁镇重视以产富民,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模式进行多个产业发展,肉牛托管养殖是其中一个特色产业。

然而,搬出大山并不意味着脱贫,有效破解吊庄移民贫困问题,让他们实现增收致富的关键是产业的发展。以产富民,才是闽宁镇不断繁荣发展的“金钥匙”。

邵东礼从事的光伏产业只是闽宁镇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肉牛养殖也是闽宁镇的一大特色产业。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带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宁夏建区60周年”采访团参观了闽宁镇的一处养牛场,并向采访团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这一特色产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其为闽宁镇贫困户带来的福利。

张文说,2014年开始,当地政府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进行肉牛养殖,由托管企业与闽宁镇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肉牛托管养殖分红协议。然后,永宁县政府贴息协助托管企业贷款,为托管企业注入托管本金8000元/头牛,再由县政府投入担保资金。

肉牛托管企业可以为每户贫困户托管肉牛4头,每年每头肉牛可为贫困户带来的分红是2000元,也就是说,每户贫困户从托管肉牛养殖项目中,每年可享受到的总分红为8000元。托管经营期限为3年。

张文透露,肉牛托管养殖涉及闽宁镇15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托管肉牛数量为3074头牛,“目前养牛场第一轮的3年分红已结束。仅 2017年给贫困户的分红就超过600万元”。

张文进一步介绍说,这些年来,区市县镇四级都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闽宁镇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立足闽宁镇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改变过去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构建起“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

“目前全镇产业总值达到3.2亿元,20年增长了23.7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有力地支撑了农民增收。”张文说。

澎湃新闻了解到,闽宁镇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的500元跃升到2017年的12341元。

对于闽宁镇历经20年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宁夏扶贫办副主任米超给予了充分肯定,“移民们生活的改变是巨大的,对宁夏全区的脱贫攻坚也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示范意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