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潮阳全区最新规划来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谷饶进站路规划公示最新 重磅!潮阳全区最新规划来了

重磅!潮阳全区最新规划来了

2024-05-29 0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1.总体发展目标

立足潮阳区实际,走集约型、质量型、生态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融入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到2035年,实现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全面增强、科技发展水平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的发展目标,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汕头西翼现代化新城区和具有国际旅游品质的文化旅游名城。

2.发展策略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序推进城乡空间、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护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六大发展策略。

(二)城市性质与职能

1.城市性质

汕头西翼现代化新城区,区域特色民营经济示范区,东南沿海宜居文化名城。

2.城市职能

(1)汕潮揭区域综合服务副中心;

(2)练江和榕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区;

(3)汕头市临港产业基地和民营经济聚集区;

(4)粤东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5)汕头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培育区。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规划至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为175.21万人;规划至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为194.53万人; 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86.48万人;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97.47万人,其中城镇人87.13万人,城镇化率为94.26%。

2.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至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94.57平方千米。规划至2035年,全区建设用地规模为253.68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62.65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3.61平方米。

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90.26平方千米;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22.94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92.43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4.83平方米。

(一)区域间协调

1.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1)加强与汕头中心城区、揭阳市区、普宁市等周边城市和区域的协调,实现共同发展。

(2)通过沿海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连接,接受粤港澳大湾区辐射。

(二)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全区城乡空间结构

全区形成“一主一副、三区多核,轴线整合、内优外联”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1、“一主”:指潮阳中心城区,由棉北、文光、城南、金浦四个街道和海门镇、和平镇、河溪镇华阳片区构成,是潮阳区的政治、文化、服务中心。

2、“一副”:打造谷饶镇为潮阳副中心城区,建设潮阳练江北岸工业发展带的生产服务中心,是潮阳区的经济中心。依托高铁潮阳站,重点发展轻工商贸、服务及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打造高铁客货物流商贸中心,女性内衣产业基地。

3、“三区”:指潮阳城镇综合发展区、榕江南岸生态发展区、练江北岸工业发展区。

4、“多核”:指潮阳外围城镇组团多个服务中心,依托关埠镇、金灶镇、西胪镇、贵屿镇、铜盂镇等外围城镇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小镇,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

5、“轴线整合、内优外联”:通过榕江和练江两条水系轴线的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国道324、省道234、省道237和省道337等区域性交通轴线的等级提升,统筹练江、榕江流域带型空间的发展,通过实现交通引导城镇转型,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潮阳都市组团和潮南都市组团的跨区域功能空间联动。

(三)全区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增强对全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扶持和培育副中心城区与中心城镇,促进外围组团的区域发展;适当发展一般城镇,提升城镇规模,根据区位特点挖掘发展潜力,从而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包括:1座中心城区——由棉北、文光、城南、金浦四个街道和海门镇、和平镇、河溪镇华阳片区构成,1座副中心城区——谷饶镇,1个中心镇——关埠镇,以及4个一般镇——金灶镇、西胪镇、贵屿镇、铜盂镇。

(四)全区城镇规模结构

全区城镇规模分为三级。1 座 50-100 万人的中等城市,1 座 20-50 万人Ⅰ型小城市,5 座 10-20 万人的三级城镇。

(五)全区城镇职能结构

全区城镇职能分为五类。包括 1 座综合性城镇、1 座物资与商品集散城镇、2 座工业城镇、2 座农业专业化城镇和 1 座旅游城镇。

(六)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发展指引

1.城镇综合发展区发展指引

潮阳中心城区属于市域“1 心 6 组团”中的潮阳都市组团,功能定位为:汕头市域副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区。重点强化城市功能,教育、医疗、服务、旅游、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品位,并突出发展科技产业, 打造成一座活力宜居的历史文化名城。

(1)以文光街道、棉北街道和城南街道北部区域形成潮阳传统商贸和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环境整治和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建设文化和宜居城市组团。沿中华路一带包括西环城路特色商业街及周边街区形成潮阳传统商贸服务业集中区,并结合文光塔、潮汕著名私家园林(西园、林园、耐轩磊园)、东岩和西岩风景区等历史文化节点为基础共同构成古棉城历史文化展示区,一般制造业空间和其它低品质空间逐步升级置换为品质居住、绿地和交通等公共空间。

(2)在城南街道南部沿练江区域形成潮阳练江新城,承担潮阳新中心功能,主要职能包括行政、文化、居住、滨水休闲等,区域内大量的城中村用地通过逐步旧城改造和更新形成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住区。

(3)金浦街道依托潮阳职教中心等教育科研设施,建设金浦科技产业园,以市域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民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功能,形成科技型产业集中区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4)海门镇依托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海门片区,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并通过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打造滨海文化休闲旅游基地。

(5)和平镇从功能与潮南峡山主城区统筹协调,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潮阳和潮南两个都市组团的功能衔接和产业辐射区域。

(6)河溪镇重点发展生态康体旅游,山地运动驿站。

2.榕江南岸生态发展区发展指引

榕江南岸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为:市域和汕潮揭区域重要的生态涵养带、安全高效农产业区、生态型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综合性生态创新型中心区。

3.练江北岸工业发展区发展指引

练江北岸工业发展区功能定位为:高铁客货物流商贸中心,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七)全区产业布局规划

全区规划形成“两心、两廊、十园区”的产业空间结构。

1.“两心”:指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区域特色产业服务中心。

2.“两廊”:指榕江南岸生态产业走廊和练江北岸特色民营产业走廊。

3.“十园区”:指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谷饶特色产业园、铜盂特色产业园、金浦高新科技园、和平传统产业提升园、海门临港特色产业园、榕江特色农产品产业园、金灶特色农业示范园、中以产业合作园、海门文化休闲旅游基地。

(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优化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形成区级、组团级、社区级和若干专业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优先安排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统筹城乡发展,建立覆盖城镇密集区的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区级主中心:由棉北街道、文光街道、城南街道及周边地区构成潮阳区级中心,承担潮阳综合性商贸、商务、文化及行政主中心职能。

区级副中心:依托高铁潮阳站,将谷饶镇打造成潮阳练江北岸工业发展带的生产服务中心。

组团级中心:依托都市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形成海门、和平、金浦、河溪、海湾、铜盂、西胪五个组团级中心。

专业中心:结合特色小镇的培育,规划形成关埠绿色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金灶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贵屿循环经济服务中心、海门临港产业新城四个专业中心。

社区级中心:围绕各个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点,打造社区级中心。

2.教育科研设施

(1)至2035年,全区规划教育科研用地共209.69公顷。

(2)学校等级参照城镇级别和服务方便性进行布局,除中心城区外,高中重点在中心镇布局,初中重点在建制镇布局;加强独立高中建设,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扩大高中规模。重视学龄前教育,加强对幼儿园的投入。

(3)做强做优中职教育。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结构,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一批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优质中职(技工) 学校。

(4)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3.医疗卫生设施

(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密切与大学院校战略合作,引进优质高端医疗资源。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吉林大学白求恩潮阳医院、潮阳区人民医院、潮阳区妇幼保健院、潮阳区中医院、潮阳区大峰医院、潮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潮阳城南医院、潮阳金浦医院、谷饶医院等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至2035年,全区规划医疗卫生用地共39.52公顷。

(2)加强卫生信息网络化和“智慧医疗”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应用,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与应用。按 3-5 万人(居住区) 配置 1 处社区卫生服务心,1.0-1.5 万人(居住小区)配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

4.文化体育设施

(1)基本形成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人人享有较高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2)规划建设潮阳新文化中心和谷饶文化中心,按3-5万人(居住区)配置 1 处文化活动中心,1.0-1.5万人(居住小区)配置一处文化活动站。至2035年,全区规划文化设施用地共108.71公顷。

(3)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盘活体育资源,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潮阳区体育中心、潮阳新体育中心和谷饶体育中心,至2035年,全区规划体育用地共555.07公顷。

5.社会福利设施

(1)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各项救援机制。至2035年,全区规划社会福利用地共80.33公顷。

(2)在潮阳区儿童福利院基础上,加快建设潮阳区白求恩社会福利中心,配套有关设施,基本满足特殊群体、社区居民与村民的生活服务需求。

(3)规划形成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网络。

(一)全区生态系统

全区构建“一山两带六区”的区域生态结构,“一山”为小北山生态涵养区;“两带”即北部榕江滨水绿带和南部练江滨水绿带;“六区”由河溪鸟类市级自然保护区、西山风景名胜区、东山风景名胜区、莲花峰风景名胜区、灵山风景名胜区、宋大峰风景名胜区等构成的六个城区外围或郊野大型生态绿地。规划至2035年,全区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2757.49公顷。

(二)四区划定

1.禁建区

禁建区是潮阳全域非建设用地范围内非经特殊许可不得建设的区域。规划至2035年,划定禁建区总面积167.84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4.88%。

2.限建区

限建区指在满足相关生态制约条件的前提下,经严格的法定程序审批后可能用作特许用途、或以特许开发强度进行建设的区域。规划至2035年,划定限建区总面积为253.1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52%。

3.适建区和已建区

适建区和已建区是城乡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和预留建设用地。规划至2035年,划定适建区和已建区总面积为253.68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60%。

(三)海绵城市建设指引

1.绵新建区

海绵新建区包括规划建设用地,在建和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新建城区可渗透地面比例不低于40%。

2.海绵提升区

海绵提升区以提升优化为导向,结合用地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闲置用地,注重挖掘文化内涵。

3.绵改建区

海绵改建区以问题为导向,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和规划指标,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

(一)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1.外交通发展目标

构建全区综合运输网络,形成铁路、公路、港口多种运输方式立体化、综合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2.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构筑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客运交通体系,能适应作为市域次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市结构调整的需要展目标。

(二)全区综合交通结构

全区规划形成“五纵九横的交通骨架,十四片特色交通分区”的综合交 通总体结构。

1.五纵”:指揭惠高速、潮汕环线、沈海高速、金谷公路及延长线、 厦深铁路交通环线。

2.九横”:指潮惠高速、潮汕环线延长线、汕湛高速、汕南大道、国道324、省道 237、练江大道、榕江大道、省道 234。

3.十四片特色交通分区”:指棉城中华路历史文化街区、练江新城核心区等 2 片公共交通优先区;棉城老城区、和平镇区、谷饶镇区、贵屿镇区等 4 片慢行交通友好区;棉城练江亲水休闲运动区、东山休闲运动区、西山休闲运动区、金灶休闲运动区、西胪休闲运动区、河溪休闲运动区、玉屿山休闲运动区、大坑东山休闲运动区等 8 片休闲运动交通区。

(三)全区客货运枢纽

1.客运枢纽

规划综合客运枢纽分为区域级客运枢纽、市级客运枢纽两个层次。规划至2035年,全区规划主要客运枢纽有3个,其中区域级客运枢纽1个,为厦深高铁潮阳站客运枢纽;市级客运枢纽2个,为潮阳汽车客运站、练江新城汽车客运站。

2.运枢纽与物流园区

规划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分为国际性货运枢纽、区域性货运枢纽两个层次。规划至2035年,全区规划主要货运枢纽有4个,其中国际性货运枢纽1个,为海门港区;区域性货运枢纽3个,分别为潮阳金浦物流园、谷饶公路货运站、关埠农产品物流园。

(四)铁路

1.深铁路:起点为厦门铁路枢纽(厦门北站),终点为深圳铁路枢纽(深圳北站),正线全长508.178 千米,在潮阳区谷饶镇设潮阳站,技术标准为国铁一级,正线数目为双线,设计速度为每小时200千米。

2.汕汕高铁:起点为广汕铁路汕尾站,终点为广梅汕铁路汕头站,正线全长162.750千米,途经潮阳区海门镇,技术标准为客运专线,正线数目为双线,设计速度为每小时350千米。

3.汕头头港疏港铁路:起点为汕头站,经汕头海湾、达濠岛进入广澳港区、 海门港区,设置铁路作业区,向西经潮南区连接揭阳港疏港铁路。

(五)轨道交通

1、城际轨道

普汕饶城际轨道:起点为厦深高铁普宁站,终点为厦深高铁饶平站,线路长度114千米,在潮阳区设滨海站、棉城站、和平站。

2、城市轨道

城市轨道2号线:起点为澄海区莲下,终点为潮阳区西丽园,线路长度49.29千米,在潮阳区设滨海、城南、白岭、东山、潮阳、金浦六个车站。

城市轨道6号线:起点为金平区牛田洋,终点为潮阳城际站,线路长度18.8 千米,在潮阳区设海湾南、棉田、东山大道、棉新大道、潮阳、潮阳南、潮阳城际站七个车站。

控制轨道交通场站用地和车辆维修基地。每个都市组团按照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及车站布局,预留控制轨道交通路线和场站用地,包括公交接驳、换乘及停车场用地,与城市其它公共交通衔接的大型换乘枢纽等。轨道交通场站用地可进行 TOD 综合开发与利用。

(六)公路

1.速公路

规划高速公路五条,分别为沈海高速公路(G15)、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含联 络线)、揭惠高速公路(S13)、潮莞高速公路(S20)和汕湛高速公路(S14)。

2.速路

规划快速路两条,分别为汕南大道和北山大道。

3.通干线公路

在现状 G324 的基础上,新增 G228,进一步加强潮阳-潮南-惠来的交通联系。

规划主要省道包括:S234、S235、S237 以及S337 等。

干线公路按照一级以上公路标准控制。

(七)港口和内河航道

1、港口

规划海门港区,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港区布置华能海门电厂和通用散货作业区;西部港区布置石化作业区和多用途作业区。

2、内河航道

规划榕江港区(关埠内河港),布置 3000-10000DWT 泊位 35 个。

规划榕江(礐石大桥至双溪咀)为 I 级航道,通航 10000 吨海轮;规划榕江南河(榕华大桥至双溪咀)为 I 级航道,通航 5000 吨海轮。

(一)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1、精准识别、精细保护,传承和弘扬“潮汕特色”的城乡空间,完善历 史文化保护名单目录,无缝对接特色城乡风貌打造和城乡功能建设,优化历史文化保护手法,激发历史文化遗产与空间的活力。

2、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护文物古迹、名城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利用,充分展现潮阳区“千年古邑”的历史演变脉络,体现 独特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3、坚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原则,充分展示潮阳历史文化。

(一)空间布局

1.城市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方向坚持“滨水拓城、组团发展,内优外拓、扩容提质”的空间战略,重点向东、向南、向北进行网络状、多中心拓展,建设东 部沿海发展区、南部沿江发展区和北部海湾发展区,优化调整其他城市分区。

(1)东部沿海发展区

整合海门滨海片区和沿东山片区用地,通过“跨越式”组团空间的拓展, 利用濒临外海湾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富有活力的商贸新城,建设临港经济区重点产业组团。

(2)南部沿江发展区

整合沿练江片区用地,重点将沿练江绵长的滨江区域腹地整合为富有水乡特色的大型文化商业居住新城,与现有城区形成功能互补的双中心结构。

(3)北部海湾发展区

以牛田洋快速通道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江湾新区的启动片区,融入大汕头湾区城市发展格局,形成对接 “四大平台”的重要引擎,带动潮阳城区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2.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展现“山、海、江、城”的自然山水城市格局,形成“两轴七区九心”的空间结构。

(1)两轴

历史文化轴:承接“历史→现代”的人文发展脉络,由文光塔-中华路-护城河延续至练江新城,形成历史到现代城市文化延续的城市文化轴线,展示潮阳厚重的人文历史以及城市的发展脉络。

滨江发展轴:城市“东进西拓”连接城市三大片区的城市东西向发展轴 线,通过创新驱动作用,最终成为潮阳城镇体系驱动发展轴线。

(2)七区

城市中心功能区:作为潮阳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承担为本区域提供文化教育、科研机构、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挖掘潮阳“千年古邑”的优秀文化传统,融入现代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海湾新兴产业区:作为汕头四大战略发展平台之一“江湾新区”的启步片区,结合片区滨海优势,以科技创新、商业商务、文化创意、居住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形成潮阳向北滨海城市文化商贸、居住服务配套拓展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创新型中心区,成为汕头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发展引擎。

金浦——和平特色产业区: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金浦科技产业园、和平科技工业园在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的引领作用。

海门临港产业区:以“特色化”和“新型化”为方向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

和平城镇功能区: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建设高品质生态居住区,依托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潮阳区城乡一体化示范片区。

西山生态景观区:构建以西山风景名胜公园为主打的城市休闲旅游景观区。城市“山、海、江、城”格局的重要生态组成部分。

东山生态景观区:以东岩、小北岩等核心景观节点为基础,打造城区东部生态景观屏障,建设以自然景观资源、宗教圣地、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生态景观区。

(3)九心

包括潮阳城区公共服务中心、滨河片区中心、金浦片区中心、东部片区中心、海湾片区中心、海门片区中心、滨海片区中心、和平片区中心、河溪片区中心为主的九大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3.功能分区

规划中心城区共分为十四个功能组团,包括:海湾新城组团、棉北组团、旧城组团、城东组团、练江新城组团、海门城镇组团、河溪城镇组团、滨海产业组团、金浦城镇组团、金浦产业组团、和平城镇组团、和平产业组团、东山生态组团、西山生态组团。

4.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共 9243.42 公顷,其中:

(1)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 3303.73 公顷;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737.29 公顷;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725.82 公顷;

(4)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1437.88公顷;

(5)物流仓储用地:规划物流仓储用地 125.82 公顷;

(6)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233.54 公顷;

(7)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公用设施用地 133.96 公顷;

(8)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 1545.38 公顷;

(二)居住用地

1.住房发展目标与居住用地规模

(1)采用公租房、廉租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改善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提高保障性住房对常住人口的覆盖率。

(2)至 2035年,通过新增和更新等手段增加居住用地供应量,中心城区控制居住用地总规模为3303.73公顷,居住人口97.47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3.89平方米。

2.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规划形成四大居住组团,其中:

(1)棉城历史文化居住组团:棉北、文光、城南

(2)北部生态特色居住组团:河溪、海湾片

(3)西部新型城镇居住组团:金浦、和平

(4)东部滨海特色居住组团:海门

(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优化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形成区级、组团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优先安排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区级中心:由棉北街道、文光街道、城南街道及周边地区构成潮阳区级中心,承担潮阳综合性商贸、商务、文化及行政主中心职能。

组团级中心:依托都市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形成海门、和平、金浦、河溪、海湾五个组团级中心。

社区级中心:围绕各个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点,打造社区级中心。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1)行政办公用地

至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行政办公用地共59.54公顷。保留现有以潮阳区委区政府为核心的行政办公用地集聚区。保留现状街道、镇级行政办公用地,可在现有基础上结合旧区更新进行整合、腾挪。社区不安排专门的行政办公用地,纳入社区邻里服务中心用地。

(2)文化设施用地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文化设施用地共150.31 公顷。保留现有以棉城文光塔—中华路历史文化街区、潮阳区博物馆、潮阳区图书馆、潮阳区文化馆、潮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核心的文化设施用地集聚区,作为现状区级公共文化中心;规划新增潮阳文化博览中心、海湾文化中心、榕江文创基地等三个文化设施用地集聚区。 完善社区级文化设施,按照有效的服务半径进行配置,满足社区居民 基本的文化活动需求。

(3)教育科研用地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教育科研用地共 392.65 公顷。中等职业学校用地:结合潮阳职业教育中心布置,建成一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保留现有 41 所中学、79 所小学,规划新建中学 14所,新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 规划新建特殊学校 1 处。

(4)体育用地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体育用地共 33.91 公顷。保留现有以潮阳区体育馆为核心的体育用地集聚区,作为现状区级体育中心;在金浦街道规划新增以金浦体育中心为核心的体育用地集聚区,打造潮阳新体育中心。旧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实施小规模、 渐进式的改造。重点完善社区级体育设施,同时应鼓励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结合城市旅游功能,增加休闲型、康体型与特色型体育健身设施。

(5)医疗卫生用地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医疗卫生用地共 62.11 公顷。规划新建市级医院一所,为吉林大学白求恩潮阳医院。规划区级医院 8 所,其中保留现有 4 所区级医院,规划新建 6 所区级医院,即潮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潮阳城南医院、潮阳金浦医院、潮阳区脑科医院、潮阳东山医院、潮阳练江医院。

(6)社会福利用地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社会福利用地共 17.06 公顷。保留现有潮阳区儿童福利院,规划新建潮阳区白求恩社会福利中心。鼓励“居家养老”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创新,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社会福利设施体系。 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儿童福利服务设施、社会救助设施、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殡葬服务设施等社会福利和救助设施建设。

3.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

(1)至 2035 年,规划中心城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规模为 725.82 公顷。

(2)保留现有以棉城文光塔—中华路传统商业街区为核心现状区级商业中心;在练江新城、东部新城规划新增大型商业商贸集聚区,打造潮阳新的商贸文化核心区。

(3)街道、镇要结合新建居住区及“三旧”改造项目的实施,分镇区可结合周边特色民居保护全面改造环境,开拓小型商业街及文化广场,形成旅游、休闲、文化、商业相结合的潮汕传统人性化特色商贸街区。

(4)结合牛田洋快速通道建设,在海湾新城规划建设以商务办公、商贸 服务、总部经济、酒店公寓、文化娱乐等设施为核心的商务用地集聚区,打造潮阳北部滨海城市中央商务区。

(四)工业和仓储用地

1.工业用地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 1437.88 公顷。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逐步关闭或搬迁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一般工业企业,现代高端制造业根据其产业类别转移入工业园区,逐步实现用地的功能置换和空间品质的提升。重点发展金浦科技产业园、和平科技工业园、城南工业区、棉北工业区、海门临港产业区和河溪新兴产业区六大工业园区。

2.物流仓储用地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物流仓储用地面积 125.82 公顷。重点发展金浦物流园区、城南物流园区、城东物流园、城北物流园、海门港物流园区五大物流园区。

(五)绿地系统和水系

1.绿地系统指标体系

规划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5%。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 1545.38 公顷;其中,人均绿地与广场用地达到 15.86 平方米。新建居住区级公共绿地不得少于 1.5 平方米/人,新建小区级公共绿地不得少于 1.0 平方米/人。

2.绿地布局

(1)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构筑“一环一带、多点串联”的绿地系统,有机布局街头和垂直绿化。

“一环”:指西山—北部湿地—东山自然生态格局形成扇形绿环。

“一带”:指沿河湿地—龟头山—练江沿岸景观绿带—沿海山地公园形成滨江绿带。

“多点串联”:指公园、街头绿地沿主要景观道路、水系串联形成 蓝绿交织的网络化绿地系统。

(2)公园绿地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公园绿地 995.68 公顷,规划四处市级公园,分别为桃园凤肚公园、金浦中心公园、和平世纪公园、潮阳民俗风情公园。规划区级公园九处,规划专类公园五处。

(3)广场用地

至 2035 年,中心城区规划广场用地总面积 37.98 公顷。主要包括潮汕文化广场、府前广场等。

(4)防护绿地

在中心城区山体、沿海、河流、水源保护区、大型工业区周围、交通干线两侧和高压走廊布置防护绿地。推行绿色交通工程,加强道路绿化,特别是城市步行系统的绿化。

(六)城市交通

1.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构建具有较高密度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体系,依托山、水、湾、海等自然特色和潮汕人文特色组织生态人性化慢行交通系统,建立内外交通联系快捷,适应城乡一体化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体系。

2.轨道交通

规划建设两条城市轨道。

3.常规公交

按照快线、干线、支线三级进一步完善常规公交系统布局,规划沿八条快速路和四十一条主干路设置联系各片区的公交快线走廊和公交干线走廊。至 2035 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规模达到 4.91 公顷。

4.道路交通

(1)至 2035 年,规划快速路八条,分别为北山大道、G324、汕南大道、城东大道(环市东路)、兴海大道、潮揭路、S234、东山大道。

至 2035 年,规划主干路四十一条,主要包括城北大道、棉新大道、西新路、梅园路、城北一路、棉西路等。

(3)至 2035 年,规划次干路八十五条,主要包括中华路、南中路、江英路、江杰路、新潮路、城南一路、城南二路、凤上路、东凤二路、凤沙路、兴凤路等。

5.道路交叉口

规划高速路与快速路、快速路与快速路原则上设置立体互通式交叉;

6.慢行交通系统

(1)自行车系统

城市主、次干路和有条件的支路应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沿滨水绿带应设置自行车专用道,与绿网、水网一起形成自行车网。

(2)步行系统

滨水绿带内应设置连续的步行道,结合绿网、水网形成步行路网。鼓励沿街建筑设置骑楼,提供舒适的步行环境。

7.交通设施

(1)停车设施

中心城区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公共 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格局,配建停车场泊位发展规模应逐渐达到总泊位规模的 85%-90%。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或建设停车楼,满足停车需求。

(2)加油加气站、充电站

加油加气站重点沿国道、省道线路,充电站应与停车设施、加油(气)站、变电站布局相协调,逐步形成“建筑配建充电站为主,公共充电站为辅”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模式。

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每2000 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 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 10%。

(一)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目标

依托自然山水海湾基底,结合潮汕历史与人文景观,在充分识别潮汕特色城乡聚落空间的基础上,从环、廊、轴、楔、点入手,塑造自然山水空间与城市特色空间交相辉映、有机融合的山水城区景观意象,突出滨海山水人文都市的城市特色,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海滨城区。

(二)城市景观结构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两核多节点”的景观结构。

1.“一轴”:指自北向南从北部榕江湿地沿护城河经过文光塔、四序堂、城南公园、潮汕文化广场等主要景观节点至练江形成历史人文景观轴。

2.“一带”:指自西向东沿练江至沿海防护林形成滨水自然景观带。

3.“三核”:指文光塔及周边、潮汕文化广场、榕江公园三个区域标志 性核心节点。

4.“多节点”:指区内多个公园、著名景点、风景区等构成的主要景观节点。

(三)城市地标节点

重点建设棉城文光塔——中华路历史文化街区、潮汕文化广场、东山风景区、西山风景区、莲花峰风景名胜区等五处城市地标节点。

(四)城市标志性景观区

重点打造旧城传统风貌景观区,北部海湾城市景观区、练江沿岸城市景观区、东南滨海现代城市景观区、西部产业景观区以及城郊生态景观区等多城市标志性景观区。

(五)城市天际轮廓线

通过对城市建筑群的高度分区控制,重点塑造海湾新城和练江新城滨水天际线,保持城市建筑天际线与自然山脊线的协调,形成整体和谐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一)总体布局

划定由东山大道——城西大道——棉新大道——城南一路所围合的区域为旧城区范围,总面积 404.47 公顷。 在规划旧城区范围内形成功能清晰、分工明确、辐射全面的“一心三片”城区格局,包括一个行政、商业、历史文化综合区和三个居住片区。

(二)改造时序

规划结合潮阳发展的实际情况,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旧城的更新改造任务,并将旧城更新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近期为 2018-2020 年, 主要实施项目有护城河的整治改造项目和桃园路、棉西路之间的连通工程, 对中华路周边的用地功能进行调整,激发旧城生长活力,打造潮阳城区发展的“活力中心”;远期为 2021-2025 年,主要改造旧城内部的旧民居、旧厂房、旧村庄等,打造极具“千年古邑”特色的潮阳旧城区。

(一)地下空间利用目标与原则

按照“复合开发、公共优先、平战结合、依法管理”的原则,开发利用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加强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容量。建设以地下市政设施、地下交通设施、地下人防设施为骨架的地下空间网络,结合重点地区和大型商业地段开发,建立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体系。确立地下空间产权与公众利益划分,完善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体系。统筹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及防灾工程空间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地下空间防灾能力。

(二)地下空间利用策略

1.按区域分类指导,促进老城更新和新区发展;

2.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地下空间利用方式;

3.确立浅层、中层、深层地下空间利用的长远发展框架;

4.建立多部门、多专业协调机制。

(三)可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分布

规划可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主要包括:广场、公园、绿地的下部空间;道路下部空间;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与建筑物的下部空间;非文物古迹与非重要保护建筑的下部空间(与建筑物高度及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相关的政策与规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近期建设重点

1.分期建设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启动练江新城、东部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为打造汕头西翼现代化新城区打下基础。到 2035 年,实现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全面增强、科技发展水平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的发展目标,真正融入大汕头湾区城市发展框架,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滨海宜居生态新城区。

2.近期建设重点

在近期建设中,要优化土地供应,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重点保障重大发展平台、公共服务项目、保障性住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土地需求。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度,以增量投资促进结构调整,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规划落实。

近期规划建设 6 大类 50 个重点项目。分别为居住类 12 个,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类 4 个,商业服务设施类 8 个,产业发展类 15 个,公用设施类10 个,旅游服务类 1 个。

来源:汕头市潮阳区城乡规划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