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人性论有何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方性恶论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西方对人性论有何观点?

西方对人性论有何观点?

2024-06-02 0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Feb22西方对人性论有何观点?时间:2019/02/22 02:12 | 分类:知识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方对人性论有何观点?

“性恶论”是在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观点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这种性恶论思想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法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西方性恶论及其发展。 (一)、西方的性恶论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基督教内部产生的。那时,围绕对《圣经》的解释,发生了关于人性的争论。《圣经》上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受了蛇的怂恿,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犯了罪,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罗马帝国教父学的主要代表奥古斯丁据此提出了“原罪性恶论”。他认为,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罪,就造成人的本性的堕落,他们的子孙天生就有罪。他说:“我们一定不要幻想在我们自身没有恶习,因为如使徒所说的:‘肉体之所欲,反抗心灵’……我们在现世里无论如何不能够达到至善的。”他认为,人有原罪,人性是邪恶的,人不能自己救自己,只有服从教会,通过教会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都把奥古斯丁奉为理论权威,他的思想统治西方长达几世纪之久。(二)文艺复兴时期对原罪性恶论的批判。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大都否定基督教的“原罪性恶论”,说这种理论是用宗教谎言欺骗群众,企图把群众变成愚昧无知的牛马,听任教士们摆布,温顺地缴纳各种贡赋。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类天然就倾向于互助友爱。人文主义对“原罪性恶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三)、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的恢复和发展。虽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原罪性恶论”的冲击是巨大的,但由于宗教神学的影响年深日久,在宗教改革时期,德国的马丁·路德和法国的加尔文又恢复了奥古斯丁的理论。路德和加尔文较奥古斯丁的进步之处在于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认为《圣经》是最高权威,但他们都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路德和加尔文都认为,人得救的最大障碍是人的骄傲,人只有靠自己的有罪感、忏悔、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和信仰上帝的宽恕,才能得救。路德认为,人人之所以都有原罪,是因为人的始祖亚当就是有罪的,人生下来就有情感、欲望,这些都是邪恶的,反抗上帝的。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信仰上帝,没有得到圣灵和上帝 的恩惠,他就会放纵自己心中的情感、欲望,只能不间断地作恶犯罪,从一个罪走向另一个罪。加尔文说,原罪是由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带来的,人人有原罪,堕落和邪恶渗透于所有人的灵魂的一切部分。“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原罪之中,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原罪的污染。因为婴儿是带着他们的罪一同来到世界上,所以,他们就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罪而不是由于别人的罪而应该受到惩罚。(四)、霍布斯和弗洛伊德对性恶论的发展。路德和加尔文的性恶论是在中世纪末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在西方一直受到重视,西方近现代都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储存,人与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储存就会彼此侵犯,人对人像狼一样。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这些本能欲望的活动原则是快乐原则,就是无条件地要求快乐和满足,与社会文明是对立的。不过他反对社会对人的本能欲望过多的压抑。二、性恶论在西方文化历史过程中的影响(一)、性恶论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有重大影响。受性恶论思想的影响,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人性卑鄙,有权必滥,所以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他提出了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这一原则成为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国家实际奉行的政治制度的一条根本准则。当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政治民主是以这样一种观念为根据的:没有一个人或有限的一群人是十分聪敏和十分良善的以至于无须别人的同意就去统治别人。政治民主是建立在对少数统治者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统治者也有通常人有的贪心,如果没有人监督他们,他们就会利用职权,任意占有他人的财富。他的学生胡克指出,民主政治有效行使最重要的要求是:对统治者的不信任。不然,民主制就会演变为独裁制,一种英雄崇拜的民主一定会过渡到专制的暴虐统治。“一个民主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这些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之上的。(二)、性恶论影响了西方的法治。很难由于对权力的不信任,所以现代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原则,刑诉法规定了无罪推定、抗辩式审判等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限制司法权的滥用。行政法规定依法行政原则,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被告地位平等和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限制行政权的滥用。制定了界定每一个体权利义务的私法,划定了每一个体的权利义务范围,既不允许国家权力擅入个体权利领域,也不允许社会个体间相互践踏权利。私法是平等主体间利益竞争的战场规则,它不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善人信条。相反,它首先承认利己欲望的正当性,然后再设定每一个体欲望、利益的范围。性恶论不相信人会自觉尽义务,因而制定法律旨在确定人的权利范围,这种法律属于“ 权利型”(权利本位)。(三)、性恶论促进了西方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 、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惟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恩格斯在这里直言卑劣的贪欲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或许会让相信性善论的中国人感到难以理解.性恶论是一种唯心的先验论,但与性善论相比它却在私有制社会显得更为真实,更有利于实行法治。它是片面的,但又是深刻的。 不管怎么说片面的深刻总是要比肤浅的全面略胜一筹。

在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然人性论被宗教神学的人性论淹没否定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人性论才又复兴。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把关注的重点由神转到人,转到人的自然天性上,转到人间的世俗的精神。如薄伽丘明确肯定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本性,不可压抑,也不可能回避,认为人类天生是平等的。近代欧洲启蒙学者的人性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批判中世纪宗教神学以神性否定人性,代之以人性否定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欧洲的自然人性论者几乎一致的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本性就是最求幸福和快乐,逃避痛苦和灾难,所以,自我储存、自利自私是天性使然。当然,各思想家也有自己的异见。比如,托马斯·霍布斯激烈的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恶的。他的名言就是:“人对人就像狼一样。”霍尔巴赫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是爱自己,但是,人与人要和谐一致的生活,就必须做到一点:自己获得了自然权利而又不致丝毫损及别人。爱别人是使自己得到幸福的手段,因为人们的幸福是彼此相联络的。卢梭认定人的本性是自然天生的,这个天生本性的首要法则就是自爱。自利自爱是天所赋予的权利,这个天赋人权是不可侵犯的、出于人性的、不可放弃的。然而他认为,人不仅有自爱之心,而且还有怜悯之心。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以人性论为武器,反对神学唯心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自爱自利的自然天性反对禁欲主义,这些都是进步的。但他们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自然动物。但人的自然性只是多维人性中的一个方面。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对人性所起的根本作用。自然人性论者中,有一部分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用外在的社会规范去强制约束。但也有一部分思想家,却从自然人性论中引出了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他们主张按自然本性来生活,顺应自然。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官需求应当得到满足,认为这是快乐和幸福的一个要求。其他如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自然人性论者,也都把趋乐避苦作为人的本性,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痛苦。当然他们也看到了人的幸福还必须包括精神快乐。德国的感觉主义人性论者费尔巴哈坚持认为,追求感性生活幸福是人和有生命的东西的共同天性。但过分强调人的肉体需要,一切从此出发,一切以此终结,得出享乐主义结论,这是自然主义感觉幸福论的败笔。它在人们生活追求中产生了一种低阶的引导,在理论上也是对人性、人生、人的幸福的一种曲解。但是,它肯定了人在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这些都是合理的。感觉主义的另一个理论弊端是没有回答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矛盾问题。因此,感觉幸福论和利己主义原则遭到了崇尚理性和德性的思想家的抨击和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思想家的批评。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人性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人的自然欲望和生理机能,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鱼自身动物性的关系。但人之为人,他的自然属性就不再有独立自存的意义。对于动物来说,人能够自觉地认识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世界。总之,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是受时空和具体自然条件以及自己的存在形式限制的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世界的主体,是一种可以掌握世界,创造不同于自然的社会文化的能动存在物。强调人有理性,人要过理性节制的生活,在早期希腊人那儿就已经开始提出了,如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等等,都主张人应在理性调控下生活,然而讨论人的本性的理性人性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思想中。

西方的人性论中,西方哲学家大多认为人性本恶。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的鼻祖,你可以看看他的理论。 古代西方的学者们,对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问题,也同样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就是善的认识者和创造者;诡辩学派认为,人是文化的中心,是文化的创造者;哲学家普罗塔哥拉的一句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总之,在古代西方学者那里,人是具有崇高地位的。但是,在漫长的欧洲中世纪黑夜里,人被淹没在神的阴影之下了,神性代替了人性,人成为神的奴仆。从14世纪开始的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拨开了中世纪迷雾之后,重新发现了“人”———从封建神学专制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个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们,指出人是世界的中心,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性内容。于是,欧洲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由此而兴起。在一定意义上应当承认,资产阶级正是在这面旗帜下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这可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人生观的精彩历史篇章。当然,西方思想家对人、人性、人的本质的研究,并不是仅此而已,他们也深入探索了人本身的极端复杂性。值得重视的是,他们对人性、人的本质的两重性,进行过相当深刻的分析。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所以,“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或者,“要么只是禽兽,要么是个神”。应当说,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这个理解,是相当深刻的。我们发现,后来有些肤浅学者对这样的深刻思想,进行了带有偏见的重复,即他们唱的心爱的歌:“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不过,就其看到了人性、人的本质的复杂性、两重性这一点来说,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后来的一些西方思想家,对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各种各样的阐述,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性、人的本质的认识,陷入了一种片面性。比如,有的人认为,人天生就是贪婪的,所以,与其说人人都是善良的,不如说人人都是恶棍。这个观点,自然是有片面性的,但是,它与中国古代关于人性本恶的思想一样,比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更加有价值的。

先秦时代有几派说法?分别是什么?西方对人性论又有和观点?

儒家、法家、杂家、兵家、墨家等具体的介绍你看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张朱熹关于人性论的观点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 ...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直是无着力处”,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二)居敬朱熹强调“居敬”。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 ... 。(三)存养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干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四)省察“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五)力行朱熹十分重视“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

孟子性善论与告子人性论有何差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自发形成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比如,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是因为他们是长辈,比自己的年纪大,而是自己心中对他们有崇敬之心,自然而然地就想去那么做。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本能的。告子以水喻人性,这是一种简单类比,本身是缺乏说服力的。但是孟子还是认可了他的这种打比方。所不同的是,孟子敏锐地区分了水的众多属性,指出无定性的水有一种“向下流”的定性,“水性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向善,正如水所具有的这种定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并且补充说明了水不向下流人不向善,都是一种外界强力干预的结果,是一种本性的扭曲,从而从外在的角度解释了不善的存在的问题(不善的内在原因是“放其心”)。

旅游经济与哪些理论有关 有何观点

以下都是旅游经济理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第一章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物件教学要求:通过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推动旅游经济执行的主要矛盾,研究物件,任务和内容;了解旅游经济学的研究 ... .内容结构:第一节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一,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1. 旅游经济活动的概念2. 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1. 第一个时期,初步发展时期2. 第二个时期,蓬勃发展时期第二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物件和内容一,国内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1. 国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2. 我国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二,旅游经济学的产生1.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专门学科2.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物件1.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物件是率哟经济活动中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2. 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与经济规律四,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结构五,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1. 解释影响合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因素和经济关系2. 选择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3. 为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基础六,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旅游需求及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运动和调节机制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第三节 旅游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二,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的关系三,旅游经济学与其它旅游学科的关系第四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 ...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 ... 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物件与内容第二章 旅游产品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产品和旅游产品特点,掌握旅游产品组合与旅游产品开发的涵义与原则.内容结构:第一节 旅游产品的概念和构成一,旅游产品的概念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著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二,旅游产品的构成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可进入性旅游活动三,旅游产品的内外部关系及其转化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补关系旅游产品构成间的互代关系旅游产品内外部的互补关系与互代关系的转化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旅游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1. 旅游产品的价值2. 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二,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服务价值量吸引物价值量第三节 旅游产品的特性一,综合性旅游产品既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劳动产品,又包括非劳动产品和自然物.二,无形性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旅游服务,具有无形性.三,不可转移性旅游产品的物流和商流是分离的,物流只表现为旅游产品资讯的流动而不是旅游产品的转移.四,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旅游服务和旅游消费在时空上同时发生和同时结束表现为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五,游产品的不可贮存性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服务,因此不可贮存.六,旅游产品的易波动性旅游产品受季节,假日,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第四节 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一,旅游产品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全面全线组合专项系列组合专业性组合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根据目标市场需要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业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第五节 我国旅游产品的发展历程(自学)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产品及其特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开发原则第三章 旅游需求与供给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需要与供给的基本规律与影响因素,熟悉需求与供给弹性及我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内容结构:第一节 旅游需求一,旅游需求概念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而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二,旅游需求产生的条件1. 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支付能力;可支配的时间.2. 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动机(心理型别,文化修养,年龄性别等)三,旅游需求规律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呈负相关.四,需求弹性和需求弹性系数旅游需求量随某一因素的变化而出现相应变化的现象称为需求弹性.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五,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客源国方面的因素:总人口,人口结构,城市化和程度;目的国方面的因素:旅游供给因素(旅游资源,设施,交通等);通货膨胀因素;双方相关因素:经济距离,货币汇率,政治因素.六,旅游需求指标入境旅游人次;旅游者消费总额;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旅游者停留天数或旅游人天数;旅游者人均数旅游出游率(旅游密度)旅游重游率(旅游频度)旅游开支率(旅游消费率)第二节 旅游供给一,旅游供给的概念旅游供给是旅游目的地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的数量.分为基本旅游供给和辅助旅游供给.二,旅游供给的内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供给规律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有能力向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将随着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增减.游供给价格弹性旅游供给价格弹性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容量当地 ... 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第三节 中国旅游供求关系的发展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供给的发展旅游饭店业的发展旅行社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旅游交通的发展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需求的发展1. 入境旅游市场需求2.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三,中国旅游供求关系发展的阶段性1. 限制发展阶段2. 不协调发展阶段3. 比较协调发展阶段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需要的产生及运动规律和旅游供给的产生及运动规律第四章 旅游经济执行与调节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与特点,掌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竞争调节的机理,理解巨集观调控对旅游经济执行的作用及其应用.内容结构:第一节 旅游经济活动执行规律与特点一,旅游经济活动执行规律旅游经济活动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之间的经济联络和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游客与旅游经营者之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都也体现在旅游经济执行过程中.二,旅游经济活动执行特点旅游经济活动中物流与商流是分离的一次集中组合,多次销售需求的明显指向性和供给的常年性第二节 旅游市场调节一,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总人次之间的矛盾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矛盾旅游供求在季节上的矛盾旅游供求在结构上的矛盾二,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1. 旅游供求矛盾的静态均衡2. 旅游供求矛盾的动态均衡三,旅游价格调节机制旅游价格的概念与构成旅游价格的制定及其影响因素旅游价格的制定的目标与策略旅游价格的实现旅游竞争调节机制旅游市场竞争的目标旅游市场竞争战略与策略的形成第三节 旅游经济的巨集观调控一,旅游经济巨集观调控的必要性二,旅游经济巨集观调控的主体1. ... 管理部门2. 行业管理组织三,旅游经济巨集观调控的物件与内容1. 旅游经济巨集观调控的物件2. 旅游经济巨集观调控的内容四,旅游经济巨集观调控的手段对旅行社业进行巨集观调控对旅游涉外饭店业进行巨集观调控对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进行巨集观调控对旅游资讯方面的巨集观调控旅游发展规划方面的巨集观调控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与主要表现,旅游供求矛盾平衡,旅游价格调节和市场调节第五章 旅游消费效用理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消费的特点,认识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的分析 ... 和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原则.内容结构:第一节 旅游消费的性质与特点一,旅游消费的性质二,旅游消费的特点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旅游消费是一种以劳务为主的消费旅游消费与旅游产品生产交换的同一性旅游消费的不可重复性旅游消费是弹性较大的消费三,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执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旅游消费的构成一,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和分类二,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游客的收入水平游客的构成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产品的价格游客的心理因素三,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1. 要在旅游消费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的优化2. 要有利于实现旅游消费市场供需的平衡3. 要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第三节 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一,旅游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1.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2. 无差异曲线在分析旅游消费效用最大化中的应用二,研究游客效用满足最大化的意义第四节 旅游消费效果评价一,旅游消费效果的涵义二,评价旅游消费效果的原则1. 旅游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致性2. 微观旅游效果与巨集观旅游效果的一致性3. 旅游消费效果与生产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一致性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消费及其构成,旅游者效用满足最大化,旅游消费效果评价第六章 旅游经济效益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了解旅游经济效益的内涵;熟悉旅游经济执行产生的乘数效应与收漏损现象;掌握旅游经济效益评估的 ... .内容结构:第一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与范畴一,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二,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范畴1. 旅游微观经济效益的概念2. 旅游巨集观经济效益的概念第二节 旅游经济执行的乘数效应一,乘数效应二,旅游收入的乘数作用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就业乘数 ... 收入乘数进口额乘数三,旅游漏损1. 旅游漏损的概念2. 减少旅游漏损的途径第三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估与测量一,主要旅游统计指标人均停留天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客房出租率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全员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额人均实现利税利润率平均职工人数二,旅游微观经济效益分析 ... 损益平衡分析法目标利润分析法最佳利润分析法成本结构分析三,旅游巨集观经济效益分析游客消费及其影响衡量旅游成本估计旅游的纯经济效益第四节 我国旅游经济效益测评一,我国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益水平二,旅游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经济效益的范畴,旅游经济执行的乘数效应,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七章 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旅游产业政策方面的实践情况.内容结构: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构成一,关于旅游业构成的"侷限论"与"宽泛论""侷限论"中旅游业的构成"宽泛论"中旅游业的构成二,关于旅游业构成的传统认识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中的旅游业的构成四,关于旅游业构成的理论分析界定旅游业构成的特殊性旅游业构成的约定性约定化思想需要统一可比的标准第二节 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一,关于产业结构的基础知识产业产业结构研究的特点产业结构的研究内容产业结构研究 ... 的特性二,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中的困难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第三节 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一,产业政策的特点及分类1. 产业政策的特点2. 产业政策的分类二,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及作用1. 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2. 产业政策的作用三,旅游产业政策实践四,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发展背景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我国国家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产业构成及其理论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第八章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分析,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因素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及战略选择.内容结构:第一节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型别超前型发展模式与滞后型发展模式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 ... 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三,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四,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概括性阶段性相对稳定性特指性第二节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一,确定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我国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我国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1.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为先导,然后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逐渐推进的2. 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为主向多种旅游产品推进3. 旅游形式以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旅游居优势,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相结合的方向演进4. 旅游设施建设以高阶为主,有高等级向中低等级推进,最终形成以中等级为主体的高,中,低等级结合的设施体系5. 旅游产业一直得到 ... 的大力扶持, ... 的主导作用由主要进行微观的支援和管理向巨集观的调控和管理演进第三节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概况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世界旅游经济的产值不断增长世界旅游产业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不断增强二,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第四节 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一,不同型别的旅游发展观经济动力型发展观双重动力型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1.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2. 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1. 适度超前战略2. 可持续发展战略本章重点(重要问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及其战略选择,我国旅游发展战略重 点 章 节第一章:第2,4节;第二章:第1,2,3节;第三章:第1,2节;第四章:第1,2,3节;第五章:第1,2,3,4节;第六章:第2,3节;第七章:第2,3节;第八章:第2,4节.参 考 书 目⒈ [美]斯蒂格里茨,1998:《 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⒉ 黄亚均 郁义鸿,2000:《微观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⒊ 黄亚均 袁志刚,2000:《巨集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⒋ 林南枝,2000:《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⒌ 张辉,191:《旅游经济学》,陕西旅游出版社⒍ 邹海梅,1998:《现代旅游经济学》,青岛出版社⒎ 中国人民大学影印资料,《旅游经济》⒏ 国家旅游局,1998:《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出版社⒐ 魏小安,1993:《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旅游教育出版社⒑ 张建春 金世胜,2001:《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⒒ 罗明义,1998:《旅游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⒓ 威廉瑟厄波德,2001:《全球旅游新论》 中国旅游出版社⒔ 张伯山,1998:《旅游文献检索与利用》 南开大学出版社⒕ WTO.Remendations on Touri ... Statistics⒖ Witt,Stephen F. and Luiz Moutinho.Touri ...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Handbook, New York:Prentice-Hall,1998课 时 分 配章次章 节 名 称总计课时授课课时辅导练习课时1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物件2202旅游产品3303旅游需求与供给6424旅游经济执行与调节4405旅游消费效用理论6426旅游经济效益6427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3308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

董仲舒对人性论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

一、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善质而未善,性待教而为善,性分三品。既继承了孟子的人性本善又强调了人性没有统一的性质,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当时社会而言,是利用言论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二、人物简介: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 ... 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如何评价“社会大蛀虫”,用人性论的观点

从人性化角度看社会大蛀虫,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 ... 由来已久的官本位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处于社会阶级高一层面的人潜意识下会支配 或将自己主观意识强加给下一阶层的民众,进而新形势下的压迫和剥削始终不时地发生在这个社会上;2 中国人特有的圈子效应和人情 。。。 3 历史以来中国国人所具有的奴性在潜意识对世事的态度以及决策方面的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 对于经济利益在个人思想认知地位的提升导致 功利化思想 5 新形势下 个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以上几点是我个人认为从社会沿袭,潜意识下的人性认知上以及新时代国民思维方式转变,个人价值取向来大小层次分析社会症结,我认为个人始终是社会基石,由社会最基层的认知转变会导致社会大方向的变化,所以社会大蛀虫必是小蛀虫的放大。

韩非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有何异同

1、同工之处——人性好利韩荀人性论在共同的人性起点上,都明确了人性好利。韩非子认为“人皆挟自为心”,“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恶害,人莫不然”;人人都有为自己打算的心理,好利恶害是人性的真实情况。而荀子则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辞让亡焉”;现在人的人性,都是生来就喜好私利的。正是出于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才有了争夺,失去了谦让。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人性都是喜好私利的,而且这一本质是与生俱来的。韩非子说,“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可见,他证明自己人性自利的论调,从人的生理机能切入。他认为,自利的本性是由人的生理上的需求以及生存需要而诱发的。“人没有羽毛, ... 衣则会寒冷,上不属于天,下不著地的,肠胃才是人活下去的根本。人人都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所以会自利”。而荀子亦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也就是喜怒哀乐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饿了想要进食,冷了想要添衣保暖,累了想要休息,喜好私利而厌恶祸害,是每个人都共有的,就连禹桀这样的圣人也不能例外。再者,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由此可见,韩荀二人都承认“人性好利”这一命题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二人都承认了人的这一本性是自 ... 开天辟地人类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在人类的身上扎了根的。因此,人性好利与生俱来。2、异曲之妙——自然之性与性恶之性虽然韩荀二人都承认了人性好利,但二人还是在人性论的发展道路上走上了不同的分水岭。在韩非子的人性论思想中,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使然,他看到了人的这一自然属性,但没有对这一属性进行了道德性的评价,只是运用了这一理论对社会中种种恶的现象和行为进行了解释,并且强调想要成大事的人可以借“人性好利”这一本性一臂之力。而荀子却不然,一方面他承认了“人性好利”,但另一方面,他又没能坚持这种自然人性的道路。他将人的生理本能与伦理道德相对立,认为这种自然人性的背后隐藏着危害,这种人性如果不加以限制和教化,就可能产生难以意料的结果,对社会的秩序产生重大的危害。“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也,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从这段话中可见,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是任何人都有的。这些人的行为,不是由他们心的善、恶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利益决定的,好利恶害是支配社会关系的根本法则。如做车子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望人死得多,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利益的驱动。人不富贵就不会买车,死的人多,卖的棺材就多。君臣父子夫妻等一切关系都以利益为转移。由此可见,与其说韩非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倒不如认为他的人性论是一种 ... 裸的利己主义的理论,一种自然之性。他的人性论思想更趋于:人性基本点就在于一种人人为自己打算的自为之心,人的一切道德、情感、行为都决定于对自己是否有利,而不是人心的善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 ...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在这段文字中,荀子首先提出人性好利,生而恶,而善则是后天人为的。人自降生时起,就好利、疾恶、好色。放纵这些本性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师法、礼义才能矫正和约束人性,所以古代的圣人“起礼义、制法度”来化导人的情性。综上所述可见,荀子虽与韩非子一样把自利当作人之本性,但他看到且仅仅看到了自利引发了争夺生、辞让亡,残贼生、忠信亡等负面作用,于是逻辑地导引出人性恶的论调。而韩非子则认为“人的一切道德、情感、行为都决定于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其后来“法术势”的治国谋略找到了人性的依据。3、人性是否可变之异在人性是否可变的命题上,韩荀二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人的这一本性如果不加以教化,将会贻害无穷,所以他反对顺性,主张逆性,主张“化性起伪”;而韩非不仅把“好利”这种人的自然属性视为人之本性,而且强调这种本性无须改变,他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好利的心理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成就某种事业。“民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民众即使做了什么(善事),只是慑服于外在的势,而不是由于内在存有本然的善(义)的素养。在韩非的意识深处,人性是不可变的,他对“人性可以通过教化成善”这一命题毫无信心。“人无毛羽,不衣则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在他看来,人的好利的本性由人生理上的需求诱发而出。人的身体是天生的,有了身体就要活下去,活下去就要谋衣食,谋衣食就不免有欲利之心。因此,“好利”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既然是本能,则无可批驳,无可改变。此外,“民之故计,皆就安利而辟危穷”,“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人天性自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以功利为本,毫无情感成分可言。韩非认为,人生而好利恶害,这是人之本能,但此种本能既非善亦非恶,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已,此事实乃是一切法律制度得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因此,韩非并不主张化"性",只是主张循“性”而治,利用人性的弱点建立法律制度以治天下,“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荀子认为要改造人性,主张逆性,使之由恶向善,他的主张集中体现在“化性起伪”这一句话上。对此,荀子有很充分的论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而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而所谓的“伪”,在这里是指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而得来的东西,而不是虚伪的伪,所以才有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一说。荀子认为,仁义礼智信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学习得到的,学习正是为了教化人的本性,使之改恶入善。“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在荀子的人性论思想里,性和伪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性,则伪的教化就失去了依据;没有这种伪,就没有学习和教化,人性也就不能自我完善,人不能完善自我则不能成为圣人君子。因此对于人性,苟子主张应该逆性而不是顺性,对人性加以改造。通过“化性起伪”可以达到“涂之人可以为禹”的目标。综上所述,韩非子不仅认为人性不可变,而且无须变。在他看来,“好利”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利大于弊的,想要成大事的人可以利用其他人的这一属性,而使他们为自己所用,成就自己的事业,而人的好利是无可厚非的。由此可见,韩荀二人在人性是否可变这一命题上,已经是南辕北辙了。4、韩荀治国方略的不同人性论思想是二人治国方略的依据,而不同的治国方略也可以反过来检测两人人性论思想的不同。在韩非子看来,人与人之间除了利害关系外就不会有别的关系,既然都是为了自己,就会设法去算计别人。正是从人的趋利避害这一本性出发,韩非子主张用赏罚两柄来对待,用严刑重罚来治国,为他的法术势并用找到了人性论的依据。此外,韩非还进一步指出了君与民的利害矛盾,“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故明主”对人民“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因此韩非认为统治人民要依靠赏罚,不能依靠自愿服从,对人民必须以威力强制。他说:“民固骄于爱,听于威”,“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因此,他认为必须“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义之相邻”。这是韩非主张用法来镇压人民,以法治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而分之”。“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认为圣人的礼义法度是改造人性、节制欲望的重要工具,对于“恶”的人性,必须以“礼义”治之。所以他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之策,通过“起礼仪、制法度”来教化人的情性。因此,他主张通过礼义的教育和灌输,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人们弃恶从善,以治天下。通过对治国方略的比较,我们进一步可以肯定韩非子的人性论思想是“好利”的自然之性,与其师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大相径庭。5、小结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韩非子虽然师承荀子,但其人性论思想却是与荀子大相径庭。如果说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是一种直面人性弱点的性恶论,那么韩非子的人性论思想则是一种 ... 裸的人性自利思想,是一种客观的阐述。

本文标题:西方对人性论有何观点?

本文地址:https://www.lishixinzhi.com/zs/post/389763.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