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教育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方主张性恶论的教育家 法家的教育思想

法家的教育思想

2024-05-08 02: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法家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绝对的“性恶论”

正如儒家的政治和教育主张是基于其对人性的估价,法家的一系列社会思想也建筑在对人性的认识之上。尽管荀况提出“性恶论”,但严格说这只是一种有条件的“性恶论”, 事实上他并未彻底抛弃孟柯主张的一些核心观点。而法家的人性观则表现为绝对的“性恶论” 。

早在《管子》书中就已认为,趋利避害是人性之常:“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以后商鞅坚持了这种看法,并非常实际地利用人性的这种特点以之与耕战结合在一 起,到韩非,他不仅以为人“不免于欲利之心”,还认为人心总是利己而害人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计算之心”。就是基于这样的对人性的估价,法家强调治国必须靠高压的政治、法制手段,无须用温情脉脉的教育感化。

韩非就在教育上提出了不少严厉的论断。他认为在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住一个问题的症结:你不能指望人们自觉为善,而只能设法令人不得为非。这个尺度一定,也就定下了教育方式的取向。 他举例说,在教育中,“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而那些地方官吏丝毫不用爱道,教育效果却万倍于父。所以说,父母的爱心,乡邻的批评、老师的教导,“三美加焉”而不能改变“不才之子"的毫毛。相反,官兵的严刑厉法则轻易地“变其节,易其行矣”。从“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判断出发,法家只看到刑法的统制作用,不讲教育和感化,甚至认为无需尊重人的人格、人的尊严。依据这一片面逻辑,韩非作出了一个著名结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因此,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是“不务德而务法”,教育是如此,社会政治的实现亦是如此。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它要求对社会实行普遍的法治教育,使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思想、文教等法令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同时也点明了南鞅、韩非所倡导并在秦国实行的法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手段。

法家以为,法治教育是从“信赏必罚”这些简单的过程开始的,并鼓励耕战,让老百姓懂得只有经过积极投入耕战,才能实现"趋利避害”,通过定名分,使人人皆知按本分言行和获取,通过禁私学、禁诗书礼乐,使“言谈者必轨于法”,通过形成严刑酷法的社会局面,迫使人不敢作奸犯科…加之法家都主张将法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

三、人才培养注重磨砺

韩非子认为,人不能一直处于顺境,而应在逆境中成长。《内储说上七术》说:“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人处于艰难的环境中,往往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从而殚精竭虑,化险为夷。而人处于优越的环境中,则易产生享乐思想,并在不知不觉中滋生惰性,导致无力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根据韩非子的人生阅历,爱既苍白而又无济于事,爱之适足以害之。《六反》篇指出:“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其以苦难为师,以磨砺为本,注重塑造人的顽强个性,敢于直面困难的教育观,值得今人借鉴。

四、提倡“耕战”

诚如韩非所言,战国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 ,战国的趋向是统一,而统一就要靠实力。他说得十分透彻:“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力,就是军事与经济实力,又最终落实在人民是否积极参加“耕战”之上。从商鞅到韩非,都始终如一地倡导“耕战”。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法家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教育要促进耕战,使百姓喜农乐战,甚至使“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如何使百姓喜农乐战呢?商鞅提出,“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通过法制的手段,在社会上造成以耕战为荣,以游宦、学问为耻的气氛,将原有的社会尊卑观念和获致尊卑的途径作一颠倒和改变。商鞅首先主张,“为辩知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使儒家学者及其他从事文化知识工作的人失去尊贵。同时,设立各种荣誉、奖赏和官职,以鼓励那些有功于农战的人。尤其是要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使“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使趋利避害实现于耕战之中。

因此,法家竭力反对“不事力而衣食”“不战功而尊“,以期杜绝“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的现象。他们激烈攻击“学而优则仕"的儒家学说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商鞅曾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诗书、孝悌、诚信、仁义之类,比作“六虱”——各种各样的乱子。韩非也把儒家学者比作“五蠹"——五种蛀虫,认为儒家及其所从事的是贫国弱兵之教,应当严禁。

从历史角度看,法家的教育思想顺应了战国时期这个“大争之世”的潮流,对促进、维护中国封建大一统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故其学说深为秦王嬴政所赏识,变法最彻底的秦国终于统一了全国,这客观上说明了其适时性。即便在今天,法家的教育思想亦不无启人之处:如强调师长的权威作用;注重自强不息的意志锤炼;对所有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坚守信用,一诺千金等等。诸如此类,皆未因时代的流逝而褪色。

来源:中国教育督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