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研究之历史与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膳食营养推荐摄入量表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研究之历史与发展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研究之历史与发展

2022-12-29 10: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献礼百年系列

编者按: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按照党中央全面总结和展示各个领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光辉历程的精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将分别总结和介绍80年来我所主要成就和贡献,以缅怀前辈和鼓励后来者,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在新时期谱写健康中国建设新篇章。

系列之三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研究之历史与发展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营养科学的核心内容,可用于衡量群体及个体的营养素摄入水平是否适宜,也是国家制定营养政策及食物发展计划、指导食品加工、编制膳食指南等的重要科学依据。而制定DRIs的核心依据就是人体对不同营养素的需要量以及相应的吸收利用情况,故非常强调使用本国人群研究数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以下简称“营养所”)是我国最早的专业营养科学机构,其历史可以追溯建国前1941年成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组。在80年的发展进程中,虽历经时代变迁、人员更迭,但膳食能量和营养素需要量等基础研究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尤其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营养所在国内率先采用先进的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展了中国人群膳食铁、锌、硒、钙生物利用的系列研究,后来又扩展到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领域。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为我国居民DRIs的修订及其营养失衡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也为国家制定相关营养标准、政策方针和膳食指导提供了重要的中国人群数据资料。

中国DRIs研究的发展历史

1

新中国成立之前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需要量工作始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1936年,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黄子方主席聘请5位专家组成“营养委员会”,共同研究提出了《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并于1938年作为中华医学会特刊第 10 号及国联健康组季报,以中英文发表。其中提出了成人能量每日 2400kcal,每千克体重需要蛋白质1.5g,并强调注意钙、磷、铁、碘及维生素A、B、C、D的摄取以预防缺乏。这个文件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和民众的营养保障发挥了指导作用,也奠定了我国营养素需要量研究的基础。参与起草的吴宪教授,也是1944年成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所的首任所长。

吴宪教授

2

新中国成立之后

1952年,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营养所前身)编发了《食物成分表》,其中附有新中国的第一个“营养素需要量表”。在这个量表中提出了能量和蛋白质、钙、铁、维生素 A、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和抗坏血酸 8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建议值;设置了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少年男子、少年女子和儿童 5个人群;成人活动强度分为安静、活动和激烈生活3个档次。

1955年,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对上述营养素需要量表进行修订,并更名为“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发表在再版《食物成分表》附录中。该版将人群年龄进行了调整、成人活动强度改为轻、中、重和极重劳动 4 个档次,营养素种类未变,但对营养素的数值进行了修订。

196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室(也是营养所前身)重新修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需要量,修订后名称仍为“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结果发表在第三版《食物成分表》附录中。该版调整了人群年龄,成人活动强度增加了极轻体力活动,由4档改为5档,营养素种类未变,修订了营养素数值。

(上图摄于北京西城区南纬路29号楼)

3

改革开放后

1980年,中国营养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的专家组启动了RDA的修订工作,经第三届全国营养学术大会上讨论通过后,于1981年发表在《营养学报》上。该版人群年龄划分未变,增加了维生素D,连同能量共10种,修订了个别营养素数值。

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了RDA的最后一次修订,其成果于 1990年在《营养学报》上发布。该版的人群划分为婴儿、儿童、少年、成年、老年前期、老年期、孕妇和乳母8个人群,营养素种类增加到14种。

4

新时期的新发展

2000年,参考国际营养界的最新进展,中国营养学会在原有RDA概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含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s,RNI)、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s,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4项内容。于2001年在《营养学报》发布,并将修订方法和依据等汇编成书,于2001年出版。

2013年,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90多位专家参加,完成了对我国DRIs的首次修订,修订后名称为“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此次修订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包括更多采用中国居民营养研究成果(营养所的多项研究成果也被用于此次修订中);重视慢性病预防(提出了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cceptable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ranges,AMDR)和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proposed intakes for preventing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PI-NCD);提出植物化合物特定建议值(specific proposed levels,SPL)和UL;改进DRIs某些计算方法;并加强了DRIs应用的说明。

营养所在膳食营养素需要量研究方面的贡献

硒需要量研究

中国的人体硒营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8年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科研小分队”,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工作相结合,开始了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其中开展的大规模人群补硒干预试验,填补了国际硒研究空白,被誉为硒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其研究成果成为国际营养学界确立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主要依据。FAO/IAEA/WHO联合组织人体营养专家委员会将硒明确的归入“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并于1996年公布。我国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协会1984年度颁发的施瓦兹(Schwerz)奖。

1982~199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营养所前身)以杨光圻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小组在低硒的四川克山病区和高硒的湖北恩施地区进行了硒的需要量和安全量研究,得到了人体需要量和安全量等最有参考价值的有关数据。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避免发生克山病的膳食硒最低需要量、生理需要量、最高安全摄入量、平均最低毒副反应水平、敏感个体的最低毒副反应水平、平均无毒副反应水平以及敏感个体的平均无毒副反应水平等数据。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包括WHO/FAO/IAEA等推荐的硒人体最低需要量、生理需要量和安全量值仍采用的是我国学者的研究数据。以此为基础,1987年9月原卫生部设立了“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并延续至今;目前名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

2007年营养所夏弈明教授在四川克山病区再次进行了人体补硒的硒需要量研究,得到满足血浆硒蛋白P(SEPP1)合成的硒需要量为49μg/d(58kgbw),经体重和个体变异等因素适当调解后,可作为人体硒需要量和修订膳食硒参考摄入量DRIs的参考。该成果用于2013版DRIs硒的修订中。

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人体硒最低需要量、生理需要量和安全摄入量值,已为各国营养学界认可和应用,使中国硒营养研究工作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杨光圻教授

陈君石院士和夏弈明教授

铁、锌、碘等其它元素

需要量的研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杨晓光教授为首的营养所微量元素室科研团队,依托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在国内率先采用先进的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展了多种必需元素需要量的研究,该技术被认为是继显微镜发明以来,生物学和医学科学历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通过以稳定性同位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采用适宜形式(口服和/或注射)给予受试者,并同时给予一定剂量的稀土元素,收集研究对象在实验期间的血样、膳食、尿样和大便,经过处理后,采用高精密多接收器-热表面电离质谱技术(MC-TIMS)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MC-ICPMS)测定其中的稳定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然后经过计算得到所研究营养素的利用率。

借助此技术,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国际原子能机构等资助下,该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中国人群膳食铁、锌生物利用的系列研究,包括青年男女、儿童膳食铁吸收利用率以及城市育龄女性、老年人和儿童膳食锌吸收利用率;分析比较了不同铁强化剂(NaFeEDTA、FeSO4)中铁吸收率的差异以及NaFeEDTA对锌吸收率的影响。2014-201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创新性地首次开展育龄女性、孕妇、儿童和青年男女铁生理需要量的直接测定。相关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研究空白,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用于2013版DRIs修订中。

团队目前正在开展我国人群碘生理需要量的系列研究。

石家庄和行唐“人群铁需要量”研究现场

能量需要量研究

膳食能量需要量是营养科学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也是国家制定食物发展计划和指导食品加工以及食品营养素标识的重要依据。营养所研究团队针对中国人体能量需要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双标水法、气体代谢技术和能量平衡法,测定不同地区成人(20-45岁,男女各半)能量消耗量,为修订中国成人能量需要量提供重要依据;通过身体活动记录法,并采用K4B2测定了数百人的基础代谢、静息代谢和不同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并获得中国成人不同体力活动能量需要量数据及基础代谢推算公式,弥补了无中国人实测数据基础代谢公式的空白,为要因加算法推算中国成人能量需要量提供重要依据,并弥补了不同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无中国实测数据的空白。研究得到的数据已经应用于2013年版的DRIs修订。

中国成人能量需要量研究现场照片

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蛋白质需要量也是营养科学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营养所微量元素室研究团队首次将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于中国人群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中,以13C标记的苯丙氨酸或亮氨酸、15N标记的赖氨酸作为示踪剂开展了不同人群蛋白质需要量的直接研究。目前已完成的我国青年人蛋白质需要量研究成果已应用于2013版DRIs成年人蛋白质需要量的修订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完成的老年人蛋白质需要量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Journal of Nutrition杂志。目前该团队正在探讨疾病状态下人群蛋白质的需要量,如肌肉衰减综合征老年人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

老年人蛋白质需要量研究河北正定现场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

作为营养科学最核心最基础的“膳食营养素需要量”工作,从老一辈的营养学家,到新时期的营养工作团队,皆孜孜不倦、矢志不移,不断创新和奉献。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包括:

1. 随着居民膳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也需及时更新和调整;

2.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人群的各种营养素需要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大多缺乏直接数据;

3. 亟待开展可预防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及个性化的膳食推荐摄入量研究;

4. 随着科学的发展,其他膳食成分,包括植物化合物等的功能效应及推荐量也值得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回顾历史,继往开来,新时期营养人也将在膳食营养素需要量研究领域继续耕耘,并不断扩展研究范畴、专研新技术和新方法、与新时代膳食模式变化、疾病谱变化等相适应,为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撰稿: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微量元素室

杨丽琛、毛德倩

审核:朴建华、杨晓光、夏弈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