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八景”之寻找清凉寺的钟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潇湘八景图是谁画的 “潇湘八景”之寻找清凉寺的钟声

“潇湘八景”之寻找清凉寺的钟声

2023-08-17 18: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位于衡山县城城北的衡山县实验中学,校门有一幅对联:“当代需人才,正望着岣嵝峰七十二般云气;自家定功课,莫等他清凉寺百零八下钟声。”对联是清末著名学者吴獬作的,旨在勉学。对联中提到的清凉寺,遗址就在旁边的衡山二中校内。据传,清凉寺建于隋唐时期,确切年代已不可考。历史上衡山清凉寺算得上名刹了,它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描写的景象,以致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烟寺晚钟”,是著名的古“潇湘八景”之一。“潇湘八景”在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有提到。

      北宋著名画家宋迪(善画山水),曾画“潇湘八景”图,而之一便是“烟寺晚钟”(也有说,宋迪只是作画,以潇湘八景命名是后人的事了)。不知宋迪潇湘八景图,是否还存于世,更不知他的画作是如何表现“烟寺晚钟”的,如果说烟寺尚可画,而晚钟是声音,又如何表现呢?宋代诗人 释德洪曾以烟寺晚钟

为题作诗:“十年车马黄尘路,岁晚客心纷万绪。猛省一声何处钟,寺在烟村最深处。隔溪脩竹露人家,扁舟欲唤无人渡。紫藤瘦倚背西风,归僧自入烟萝去。”题记写道“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 。       清凉寺古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是看不到一点影子了。在今天衡山二中校园内,有棵百年古樟,只剩苍虬主干,算是昔日清凉寺的见证了。县志记载,清凉寺正中大雄宝殿,是清代重修建筑,至1990年才拆除。此前在衡山二中工作和学习过的师生应该都是见过清凉寺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衡山二中校园文学刊物曾以“清凉”命名。县志说清凉寺前山门左有状元牌,右有贞节坊,为唐代建筑。寺内右向有钟楼,晨昏鼓响,声震全城。寺周边古松古樟密布,白鹭成群,盛夏清凉。

      这说明,清凉寺曾经古树密布,生态良好,尤其早晚钟声响切全城。寺庙濒临湘江河边,离白马亭古渡口也很近,从江面上肯定能清晰听见钟声的。

      过去文人墨客由北南来大多是走水路,当船行至衡山城江边,正值晚色,又闻钟声阵阵,怎不触动一种浓浓的游子意呢,怎不引发内心的无比苍凉与惆怅呢。       唐宋以后多少诗人写过此情此景,今天还能见到不少名篇。较知名的就有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福建莆田人,曾编造《千家诗》)的“问寺莫知处,跻攀又潮洄。惟钟藏不密,日暮过溪来。”还有同时代周密(编有《绝妙好词》,著有笔记体史学著作《武林旧事》)的“半空兰若岚翠霏,千点万点林鸦归。疏烟灭没冷幡影,沉沉绿树生春晖。孤钟殷殷度残雾,响透松梢惨将暮。山椒暝色失浮图,隔岸残僧尚呼渡。”

      写有名曲《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的元代马致远也为此写过一曲“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僧禅定?”

明代有诗人钱邦芑写的“村郊竹树带横塘,百宝谁装选佛场。欲向莲花求寂乐,先从城市得清凉。山开衡岳千峰拥,江引潇湘九脉长,欲问前贤禅化事,丰碑断续倚绳床。”

      清代诗人安念祖有“掩映禅林罨暮烟,钟声响遏落霞天。谁知江上惊秋晚,愁思新添到客船。”

      钟声早已远去,只留下诗篇,但山水犹在。衡山县城依山傍水,这种地理上的特点造就了大美的自然景观,古人到此身处此境听闻钟声却只感到凄清。看衡山县城,最好的时候是早晨与黄昏,最好的角度是在巾紫峰甚至更远的勾头峰上,还有就是在湘江河上,山上看水、水上看山,与高楼有了距离,也许能稍体会古人诗中这般意境。

      一座寺庙不因传法闻名,却因其钟声而成为一种文学形象被文人骚客所吟咏,在历史上不算少见。最为人所熟悉的唐朝诗人张继写《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但这种现象也曾出现在我们所居住的县城,又让我们感到意外和亲切。而清凉寺后来的历史又与现今衡山二中和衡山实验中学紧紧联系在一起,清凉寺的钟声也同吴獬那副对联一起成为劝学的文化标志。

      史载,衡山县官办学校研经书院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清凉寺旁边的琵琶洲(今衡山实验中学校址)建立,清代著名学者王壬秋、吴獬先后在此讲学。1902年,研经书院改建为城北小学堂,1910年开办初中称衡山县官立中学堂,是当时县境内唯一的县学。后又经多次更名合并,1953年县政府将清凉寺作为学校校舍,1961年则将校舍全部迁入清凉寺永久定址。琵琶洲校舍另新办“民办观湘中学”(今为衡山县实验中学)。

      据衡山二中原党支部书记、退休高级教师陈乾元介绍,衡山二中于2002年与岳云中学、城南完小一同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南历史名校。从最早的研经书院以来,学校曾有许多名人在此授课讲学或学习。在此任教的较早有吴獬,还有近代国学大师王闿运,还有诗人艾青、文学家黎锦明、音乐家安娥、教育家叶德光等,原省教育厅副厅长刘欣森、原省科委副主任刘东安等也在此任教过。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毛泽东的老师符定一,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湖南大学校长的著名学者刘范煪曾在此学习。这里说说前面提到的那副对联的作者吴獬,吴獬(1841—1918),字凤笙,湖南省临湘市桃林镇人。今天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了。他是光绪己丑科(1889)进士,学问了得。左宗棠任甘肃总督时欲聘他为幕僚被辞。曾与湖广总督张之洞交谈学问,张深为折服说:“洞庭一湖水,唯凤笙饮一匙,我与诸公仅尝其涓滴耳。”吴曾任湖南沅州府学使,先后到临湘莼湖书院、岳州金鹗书院、湖北通城青阳书院、衡阳石鼓书院、衡山研经书院、长沙岳麓书院等处讲学,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教诲弟子,影响极大。

      历史到今天,衡山二中已成为衡阳市一所明星学校、市级示范性中学。实验中学也成为衡山县一所骨干初中。两所学校为国家和本地源源不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衡山县城面貌正日新月异,城北的景象与古代文人所描绘的已大不一样了,人烟稀、丛林密,荒凉凄清的环境早已被繁华喧嚣的闹市所取代,昔日钟声也被学校的琅琅书声代替了,但历史仿佛注定了要在这里留下一条文脉传承不息。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