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画像砖的艺术魅力教案 李凤志

李凤志

#李凤志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汉画像砖堪称汉朝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文化经济、政治思想、孝亲观念、区域地理、迷信鬼神、升仙思想和厚葬风气等领域,囊括先民们的记录生活、愿望诉求、承载理想和抒发情感等诸多智慧,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中国汉代图像史。“以石为纸,以刀代笔”,汉代人以独特的艺术样式,描绘了神仙思想为蓝本的家国梦。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故里--徐州,是两汉时期重要封国之地,为两汉文化发源地,其庞大数量的汉代墓葬文化,是当时的社会面貌的缩影和集中展现。画像石文化与墓葬建筑艺术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汉代升仙思想影响下人们对来世美满诉求的画卷。

  一、师法天地:徐州地区汉画像砖溯源

  画像石为古代祠堂、墓室等建筑的石刻装饰画。发轫于西汉,盛于东汉,是一种特殊的浮雕艺术样式。就其浮雕样式来说,雕绘结合,可谓是雕中有画,画中有雕。画像石作为建筑装饰的一种艺术样式,通常镶嵌在祠堂、陵阙上,更多是以墓室内门侧的砖石雕刻为主。画像石的规制和艺术水准彰显了墓主人地位的高低,大多集中出现于经济富庶、文化昌达,且砖石材料充裕的区域。画像石的出现,呈现了两千余年前中华儿女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工匠智慧,演绎了汉代高度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在海、岱、淮、济一带为东夷的聚居地,徐国在东夷地区处于首要地位,徐州得名于古徐国当属正常。”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位于黄淮平原的中部,属丘陵地带。该区域山石以青色石灰岩为主,并夹杂少量页岩, 为墓葬的营建和加工提供了前提。徐州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铁矿石原料,为打造锋利耐用的筑墓工具提供了优良的物质基础。据金相学考证表明: 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的铁器,生铁、铸铁脱碳和炒钢在西汉时期已较为普遍,而块炼铁、块炼渗碳钢仍继续使用,呈现出早期冶金技术的多样性。徐州地区天然的地质结构为画像砖的昌盛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受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汉代开展了休养生息的缓和型经济发展策略,汉代的一些政治制度在画像砖中都有所展示。社会逐步稳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攀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转而专注于对思想境界日益增长的追求。再加上厚葬文化不断的壮大,画像砖便应运而生了。在德阳和彭县出土的《养老图》的东汉画像砖,就反应出汉代一些养老制度和社会底层的劳动着的生活状态,更能凸显民间、民政、民风等方面的特点。

  虽然汉代的葬丧礼俗汉代画像石雕刻的工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又是复杂的而多元的。“希冀吉祥,是自古以来人类永恒的心理模式,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本能。”汉画像在题材的选择和内容的表现上迎合了两汉的社会大众化的精神追求。首先“孝悚之至光于凹海”的理念迎合了汉画像砖的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亦或表现墓主人进入神仙灵境的幸福生活,伏義女獨、龙凤、神灵、仙鹤、天马、宫阐、星斗等组合成一个美丽新化界;亦或是表现孝子“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竭尽孝道的丧祭场景。

  在汉画像石中,对于异兽的幻想具有奇幻色彩。汉画像砖描绘的异兽,将神话与幻想相结合,画面唯美,幻想奇特,彰显华夏儿女无穷的智慧。虚幻图像的显性呈现则传达了汉代成仙思潮广为盛行。“西汉早期以砖代木、以石代木、以石代砖的墓葬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葬俗形式。”

  二、 经营位置:汉画像砖的母题选择及形态建构

  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涉猎内容宽泛,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涵盖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是汉代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生活面貌的集中展示,描绘出征礼仪、祭祀典礼,还有市井生活与神话传说等题材内容,为后世了解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画像砖的主题选择和布局方式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倾向。

  画像石的题材异常丰富多彩,其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1)雄壮瑰丽的神仙世界,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升仙的愿望和对仙境生活的期盼。伏羲女娲像和世人所公认的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于画像砖中屡见不鲜。伴随人类的发展, 四灵常被用来当做瓦当、画像砖的装饰图样,并逐步从具体向抽象过渡。(2)教化世人的历史故事,宣扬儒家教义。历史故事也是汉代画像砖重要的表现题材之一。历史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常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古代人经常用历史故事警示后人,把“善以示后,恶以诫世”当做题材来弘扬善举。也正是这个原因,这类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应用政治色彩非常浓郁。在汉画像砖中所描绘的历史故事,大多数都是围绕帝王征战、文臣雅士、忠臣义士、孝子烈女的故事展开。比如孔子见老子和车马出行图等都展示了文人墨客之间相互尊敬,沟通交流的现象。(3)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画像石中通过歌舞、游戏、对弈等市井生活的本真状态的描绘大致呈现出汉代社会生态。徐州的汉画像石题材亦很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思想意识、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题材。现实主义题材的画像石在徐州画像石中占的比重较大,着重刻画了封建贵族的奢靡生活,如铜山县茅村出土的“楼宇楷比图”,在两米多长的画面上,有高大的门槛,巍峨的门楼,门前有持戈的卫士,这些手持武器站在门前的侍卫全为地主豪强们的私兵,时称“部曲”。浪漫主义题材的画像石则表现了汉人的思想意识和宗教迷狂,这些题材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如伏羲、女娲手持日月,两尾相交;还有神农氏、黄帝的形象,表现了汉代人对传说中的人类先祖的崇拜。还有些宗教题材的画像石,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道教宣扬的长生不老,这些观念在徐州地区交汇融合,反应的画像石上,就出现了众多以“仙人”、“仙境”为题材的画像石,表达了人们对“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强烈渴望。

  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绘画征服自然的真实的“透视缩短法”不同,中国绘画中有其独特的透视方法完成“叙事性形似再现”的功能,这种透视方法,即平行四边形透视画法。亦有中外学者称“斜边形画法”(张建宇)或“底线斜透视法”(信立祥),本质与平行四边形画法类似。黄厚明和叶康宁在《图像与空间:以汉代画像艺术为中心》一文中指出此方法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东汉中期左右。

  在构图上,徐州画像石表现出繁密充盈、密不透风的特点,但是主次分明,宾主搭配得当,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挤,给人以热烈奔放、质朴古拙感,增加了艺术感染力,鲁迅先生谓之曰:“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三、砖上史诗:汉画像砖装饰语言的视觉呈现

  秦代国家一统以来,经济繁荣,及至汉代综合国力空前强大,艺术发展也随即进入繁盛时期。徐州汉画像砖主题多元、装饰写意、意趣传神,多段式叙事性构图营造,呈现出强烈的故事情节性。“最基本的是‘符号’和‘造型因素’,相当于‘笔画’和‘部首’。”功能体现于形式表现,汉画像砖在升仙思想的指引下,图文样式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生态。画像砖的出现,将政治诉求、升仙思想与艺术表现相结合,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塑造手法,谱写了一段生动翔实的砖上史诗。

  汉画像砖形制结构与图像分期大致呈现以下特点:以分布密集程度按地区划分,河南、四川等分布面积较大且多,是汉代画像石、壁画的主要分布区,这些都与汉代当地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墓葬制度和习俗紧密相关。辽宁、江西等汉代画像砖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特色;以内容按题材类型划分,从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来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造型多样,艺术应用价值极高;按题材类型可分为三种,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写照、灵怪神话传说;以工艺制作按表现技法划分,汉代画像砖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

  徐州汉画像砖以升仙为思想导向,描绘了人生百态和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其成像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美学特点。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画像石将生活中的自然形象以艺术语言呈现,使之造型、构图等适用于审美原则。分层、分段式构图是画像砖显著的造型布局方式,“分层表现实际上是为了在有限的画面上表现更多的主题,是儒家重功利、讲实际的思想意念的反映”。实用性与装饰性是其突出特征,将形象思维与装饰表现融于一体,画像砖的视觉表现遵循艺术形式美的造像规律。“汉画像砖对人有种震撼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夸张变形。”画像砖的装饰风格独特而鲜明,主要有以形写神、变形夸张、分割透视、填充装饰等几个方面。

  汉代人的信仰是一种泛神的信仰,是有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观念发展而来的。这种观念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其“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观念反映当时社会儒家神学和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以及与阴阳五行、历史神话故事等交织在一起。由此可见,神学思想的风靡盛行是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汉代的神仙思想在帛画、画像砖和画像石中均有呈现,这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盛行的谶纬迷信羽化升仙的文化思想是分不开的。

  两汉时期墓葬内出现了具有显著原始意识形态的巫术风俗。其墓室的造型顶圆底方,分别寓意天地,模拟了自然界阴阳和谐之大道,墓葬内有大量图案,伏羲女蜗交尾、男女接吻图、秘戏图、动物交合图等,通过这些模仿木巫术的表达,一方面是想促进墓室世界和合,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过保佑墓主子孙隆昌、生产丰裕。例如,在徐州市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前室南壁门西石刻《炎帝升仙图》,题材为有关升仙的神话故事,有月、玉兔、始蛤,旁边刻炎帝(故号“神农”)引凤升仙,此画像石表现了墓主强烈的升仙愿望。

  四、器以载道:画像砖工匠精神的当代解读

  汉代画像石作为一种民间丧葬的建筑与雕刻工艺,它不仅表示了汉代墓室、祠堂等建筑材料的构件及建筑设计材料的运用,而且图像中所反映的屋宇楼图、合榭和门阙、桥梁等建筑艺术形象,折射出了汉代建筑设计艺术与工艺水平的特点、思想、风格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折射出了中国建筑艺术在汉代的辉煌的成就。在完善人类的思想史、考古发现、建筑营造和艺术创新等方面,对当今社会的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案。

  徐州画像砖成像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汉画以多种表现形式把社会上不同阶层、人物、生活状态,通过点,线,面的运用达到“象”的意境,从位置,动作,神情,道具等可以判断身份地位高低,也是这种图形,线条,色彩的纯形式结合,突出了汉代思想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相统一,阴阳的变化是与人有关联的,本身对天地的崇仰,对道德教化,风俗习惯,现实生活的感悟,更加突然对神,仙的愿望与向往,使其“道”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印刻在物质,思想,背景中规定或约束着工艺艺术活动。“从汉画中进一步显示,图像并不是文献的图解,文献当然更不是图像的注释。”汉代画像砖的雕刻工艺与各种符号的化的转变,既可以模仿出造型的图画,又可以会意事物的关系和情感,是“物以载道”工艺设计思想的体现。

  汉画像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其题材典型,雅俗兼顾,在人物造型上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夸张,所表现出的外形的神似,线条的坚挺苍劲,不仅仅是汉画艺术的体现,也有着中国书法的映射。如著名的“力士图”,画面上五个力士用力过大,作者别出心裁,故意将几位力士的脚刻到画框的下界处,显示了匠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汉画像砖承袭开拓了汉代装饰艺术,大规模地、系统地、深刻而广泛地表现社会生活,生动完美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以形写神”的艺术手法。汉画像砖在思想内容上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装饰艺术。

  画像雕刻也是考古发现媒介的传世文献,作为汉代墓葬和地面建筑的主要装饰材料之一,它极具史料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其囊括了两汉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是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珍贵实物资料。众多的“危厨图”和“宴饮图”等真实再现了徐州地区各种规格的厨房设施、厨事活动、饮食结构和宴饮礼俗,为我们今天研究当时人民的生活设施、建筑结构和生活用具甚至烹调方式都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汉画像砖是古代建筑物或古代墓室壁画上的装饰砖,集雕刻与绘画为一体,每一个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个性与特色往往都在建筑设计艺术中演绎出来,汉画像砖是汉代墓室,祀堂、门阙等建筑的石刻壁画,是反映汉代人民生活的载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媒介,它是建筑装饰、建筑空间和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是文字意向与视觉形象的有机结合,生动的再现了汉代时期建筑的博大壮观。其形式与材料的结合、阙的巧妙运用、楼阁的形式再现,都是建筑结构、意义表达、情绪表现的有机融合。汉画像石建筑中的形式特色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将不同物种的形式融合成一种形体,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装饰性建筑题材。在建筑与装饰的互映下,汉画像砖既作为一种建筑手法,也作为一种装饰样式,创造和丰富了建筑工艺和装饰风格设计方案。

  两汉文明发祥地的徐州,汉文化遗存较为丰厚,画像石持续的时间之久,分布之广,尚属罕见。诸葛凯先生云:“在中国从未间断的文化史进程中,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图形遗产,这就是“传统图形”。这些图形上自远古、下至明清,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文化史的缩影。”画像砖构图满布、经营匀称、分期明确、特点鲜明,装饰造型呈现平面化特点;佛教初传中土,尚未形成规模影响,仍以本土道教思想为主,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渗相对较少,保留了中华文化源头更纯正的物质材料和精神内涵,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探讨。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究---以苏州泥塑为例” (项目编号:2017SJB1400)阶段性成果之一。

  李凤志,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常熟理工学院讲师,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理事、紫砂雕塑艺委会委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