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大叔辞职卖腊肉身价过亿,却甘愿进山做乡村老手艺,网友:他才是最该火的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木房制作视频教程 47岁大叔辞职卖腊肉身价过亿,却甘愿进山做乡村老手艺,网友:他才是最该火的人!

47岁大叔辞职卖腊肉身价过亿,却甘愿进山做乡村老手艺,网友:他才是最该火的人!

2024-05-25 13: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没开始做非遗农具之前, 彭南科是人民网的记者,

是身价过亿的成功企业家,

可他却说,我是一位乡村守艺人。

01

“总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想回家乡做点实事”

“乡村守护人”,这是彭南科在抖音平台的个人认证。

毕业于吉首民族师范学校的彭南科,当过乡村教师、在人民网当过记者,在村民眼里,他是从小山沟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是“全村的希望”。

当他把自己准备辞职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家人后,父母强烈反对:

“有出息的孩子都往村外走,去城里工作生活,给家人挣面子,你不但不要城里的工作,还要回村继续做农民?”

彭南科却说:“虽然记者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但是他不想一辈子做记者。“

从人民网离职那年,彭南科39岁。

他认为:“40岁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我在40岁前没有跨出那一步,可能以后都不会再有勇气和决心去做这样的决定。”

回村之后,他又是盖房建厂,又是养猪喂猪,“人不能只满足眼前的苟且。”

彭南科想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全身心地去干一件事情。

在他的老家古丈县,一到寒冬腊月,家家都会做腊肉,乡亲们将自己喂了一年的猪宰杀,切成条条块块,抹上盐和调料,腌制后再熏制。

“熏制腊肉的场景一直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当想到云南、贵州、四川的腊肉制品早已名声在外,而家乡腊肉存在多年却无人问津,我就想凭借15年干媒体的经验,努力去推广一下,让它摆上更多人的餐桌。”

杀年猪、熏腊肉、炸团馓、打粑粑......

这些带有烟火气的湘西传统年俗,连同那如诗如画般的山水风光,一一展示在彭南科的抖音镜头里。

提到创业之初面临的困难,彭南科谈到了物流、人才、生产管理理念等问题,但“创业之初,最大的困难是争取家人的支持”,彭南科说。

在八年时间里,他把家乡传承数百年的腊肉做成了知名品牌,产品被销售到国内外的许多地方,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带动5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回乡把我们湘西的腊肉做成一个品牌,拓宽乡亲们增收致富的路子,宣传推介湘西的饮食文化。”

彭南科注册腊肉品牌时选用了他老爹的绰号“王家五”,彭南科说,选用老爹的绰号, “就是要让企业延续家族厚德待人、诚信做事的传统,踏踏实实地做老百姓信任喜欢的品牌”。

疫情这两年,许多产业都受到了打击,彭南科的腊肉厂不但没怎么受影响,线上线下销售更是做得风生水起。

“一进寒冬腊月,我们就会迎来生产和销售的旺季,43间烘房都是同时开启,腌制需要10天,熏制15天,一个月下来,我们就能熏制120吨的腊肉”。

在古丈县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组织全体企业员工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和隔离群众送去4万多份免费盒饭。

谈及拍摄抖音短视频的初衷,彭南科坦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借助短视频和流量,带动家乡产业的发展,拓宽乡亲们共同致富的道路。”

02

传承需要时间沉淀,

他愿做乡村的守艺人

彭南科一开始决定拍视频,是为了带动产业的发展。公司业务步入正轨之后,他在抖音平台上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决定在短视频领域尝试一番。

一开始,彭南科请年轻人拍搞笑段子,没火,拍了自己和父母的日常,没火,

去年,彭南科拍的一条手工制作蓑衣的视频“火了”,获赞超100万,播放量达4000多万。

视频中,彭南科展示了一件蓑衣从割棕皮、理棕丝到纺线、织衣的复杂制作过程,这期视频也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

“拍的很好,很有诗情画意。”

“对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意义,点赞。”

“无论制作还是穿戴,这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对中国传统工艺及农具的传承,一种文化符号。”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果描述一下这首诗的画面,那大概就是这个视频中的样子吧。

在视频拍摄前,彭南科对复原蓑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把握。“蓑衣,摸是经常摸,但全家没有一个人知道该怎么生产。”

彭南科先是在网上查了好几天资料,看了大量制作蓑衣的视频教程,觉得还是不够。他又在网上下单了一件旧的蓑衣回来,把它拆掉再尝试复原,一件蓑衣被他反反复复“折腾”了一个星期,终于掌握了整个制作流程。

这期视频的“出圈”让彭南科涨粉无数,也让他更加确定了视频拍摄的大方向:乡村非遗文化内容。

在这之后,彭南科又拍了石磨、曲猿犁、碓臼等农业工具,拍了笔、墨、纸、砚、印,文房五宝,还拍了蜡染、扎染、豆染等非遗技艺,这些都比蓑衣难做得多。

要做这些内容光靠彭南科一个人闭门造车是完全行不通的,

“有时候做了几天都卡在一个环节。”

比如制墨那一期,前面还比较顺利,到了最后要成型的关头,怎么也成不了。他只好四处寻访名师,懂这些的师傅已经十分稀少,很多都已经六七十岁了。

经过多方打听,彭南科找到了几个制墨的老师傅。有的师傅听到有后辈对这项技术感兴趣,会很乐意传授经验,有的师傅就很难理解他到底想做什么,即使彭南科多次上门游说但结果还是被拒绝。

与师傅取得联系后,彭南科一刻也不敢耽误,立马就和同事出发前去拜访。湖北、安徽他们都去过,近的两三个小时,远的地方开车可能要几十个小时,通宵都在开车,饿了就在路边随便买点东西垫一垫。

光是还原传统制墨这一项技艺,他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

“至少有五回都想放弃不做了”,但看到自己复原的那些非遗农具,彭南科还是会干劲十足。看到有网友夸赞视频的精美和非遗文化的价值,彭南科就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因为我们根植于这片土地,我们热爱这片土地,我不知道再过二三十年后这种场景还会不会存在。”

他觉得,乡村是很美好的,如果没有人记录的话,那就太可惜了。

彭南科的的拍摄团队只有7个人,他们都住在村子边缘的一座木房内,这里也是彭南科的拍摄基地。

基地依山傍水而建,远远看去只有这一户人家,村子里的人都称这里是“世外桃源”。

基地里的许多东西,石磨、木桌、木椅、竹筐,都由他们手工制作,甚至就连整座木房,也是由一批批工人将木材运到这里,再完成组装。

“有些80、90后家庭,家里有两个孩子,不仅家长喜欢看,孩子们更喜欢看,”彭南科说道,

“他们告诉我,每次更新后,一家四口都会坐在一起认认真真看,视频的教育意义让我很受触动。”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湘西的好山好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当中,把文化传播这件事认真做下去。”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一键快转 「了不起的商城」

查看更多匠心好物

聆听匠人分享更多手艺知识,人生故事

扫码get社群分享通道

提前占座

运营 | 匠匠

编辑 | jojo

如需转载请联系匠匠并注明媒体来源

-点击查看往期匠心好物-

☟点这里,清空你的购物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