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身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当今的社会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重拾身边

重拾身边

2024-07-06 07: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游雨欣等 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迷茫

游雨欣 吕东霆 朴娟绪 朴晓彬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挑战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常常感到迷茫。在这个充满机遇和竞争的时代,每一位大学生都是一个正在构建未来的个体,他们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以及个人发展的深度需求。这种迷茫感渗透着大学校园的角落,如同一阵看不见的风,时而轻轻拂过,时而狂飙骤雨。

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的迷茫,究竟源自何处?是社会期望的沉重压力,还是自我认知的不确定因素?抑或是职业前景的不透明与多变?在这个非虚构写作中,我们将以两位同学的真实经历,深入探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迷茫,揭示背后的原因与解决之道,为那些在道路上迷失方向的年轻人提供一丝指引。

No.1

初入北大

张佳浩在中小学时没有太多的迷茫。那些时候,他的目标很明确,无非就是考个好大学。周围人,如父母、老师,也都知道他的这个目标,全力给他提供为这个目标努力路上的帮助。对这种环境,他觉得特别适应,最后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在某省高考的榜单里排入了前十名,成为了北大数学与科学学院的大二本科生。

张佳浩在刚踏入北大的燕园时,带着一颗轻松好奇的心,校园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他喜欢在校园里漫步,拍照,寻找隐藏在各处的小动物,一切都是那么惬意。

北大社会学院的大四学生韦千千也是,在大一时并没有很大的焦虑。大一时的她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追求。她怀揣着明确的梦想,计划追求双学位,成为一名记者,甚至憧憬成为驻外记者。她的初心是充满野心和雄心,她对未来的规划一度是清晰而有力的。

No.2

大二的迷茫期

张佳浩表示,到了大学,很多就不一样了。

张佳浩本可以在北大任选专业,但他选择了数学专业。在他看来,当时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清晰的想法,对各个专业也没有特别的兴趣。但听说到数学专业的出路较广,可就认为能更适合他这种没有特定倾向的状态。

然而,大学的专业课考试成绩的失利让他渐渐迷茫。尽管当初有一条“假想的退路”——选择金融数学方向,张佳浩还是承认数学专业课的学习对他来说相对困难。但实际上这一退路并不能给到张佳浩任何安慰。真正接触到北大数院后,他才发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数学专业课都是一道难以绕过的坎。这让他对未来的发展感到焦虑,因为专业课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的保研机会。

在大二下学期,选择数学专业的具体方向的时刻到了,但张佳浩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可能会根据每个方向的保研情况以及自己的绩点来做出决定,金融方向的绩点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能会考虑选择它。他表示:“过一天算一天的感觉“,迷茫成了他每一天的状态。

除专业课外,周围数院同学的状态也令他感到自己并不“普通”。张佳浩透露,周围的数院同学,有的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甚至细化到具体的研究领域,比如做代数、做分析、做数论等等。他们会自己找感兴趣领域的书籍和论文来读,目标十清晰。反而是像他这样,“碌碌无为”的人可能才是少数。张佳浩补充道,或许是他的性格和资质,与当下的大学生活,与数院的学习状态并不是很契合,让他感到更加不安。

当被问及是否会再次选择数院时,张佳浩的回答既矛盾又坦率。他认为数院有些方面对他不太友好,但同时,学院的氛围与他的性格较为契合,每个人都可以独来独往,没有太多不必要的社交。他表示,可能会因为这种氛围而再次选择数院。

韦千千也同样在大二经历了“迷茫期”。韦千千在大二时感到自己有些后知后觉,但也有一点幸运。她说到在大二暑假时,有一天深夜难以入眠,她躺在那里,开始回顾自己的大学。她表示,当时的她要绩点没有绩点,要奖励没有奖励,英语也学不好,科研也没有,对大学生活和未来感到困惑和沮丧。面对自己的情绪,韦千千决定积极行动,为即将到来的保研季做好准备,包括复习、简历准备,并寻求老师的建议。在一次与老师和同学吃饭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帮韦千千分析她的现况。韦千千表示,现在已经无所谓了,但就那一餐,饭真吃得难以下咽,感觉如鲠在喉,如芒刺背。不是说他们说她说有多难听,只不过当把这些东西客观的摆到台面上,他们以他们的一些经验去帮她分析的时候,会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的还要差。韦千千在此之后感到当头一棒,开始对未来有了具体的策划,并按照此行动。

但张佳浩同学就好似没有找到能调整自己心态的方法。虽然张佳浩的父母是很愿意帮他的,可是他们对学校的情况并不了解。周围的同学则是就一个字,“卷”。真正知心的交流恐怕是很难发生的。他觉得还是得靠自己,靠自己才是王道。也许哪一天自己就开窍了,知道想做什么了。

No.3

对于内卷的看法

韦千千在谈论内卷时表达了对自身所在年级相对较低的绩点和学业水平的一种客观认识,他们年级的学业竞争相对较小,上不如老,下不如小。韦千千对同学们的努力表示尊重和认可,她关注同学们在学业上的表现,但并未因此感到自卑,而是试图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她认为,即使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期望的分数。这种认识使她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心理平衡的学习状态。她强调了不一味地追求高分的重要性,而是要对自己的付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张佳浩对内卷现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集中在绩点方面。他认为,在数学与科学学院,内卷主要表现为对绩点的过分追求。他对于这种内卷现象的效用表示怀疑,认为过于专注于做题、追求高绩点并不一定会在走入社会后表现得很好。他强调很多技能与软实力,并不是通过这种内卷方式能够培养和获得的。

同时,张佳浩也指出了一种矛盾,即在保研的过程中,这种绩点的内卷却是必须的。他认为这更多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而非出于真正的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他提到了一些同学在考完一门专业课后就会将相关书籍转手卖掉,并不再继续学习。他将这种行为描述为一种无意识的表现,是对于这种内卷无效用、不得不的一种反映。

张佳浩通过对内卷现象的分析,表达了对于单纯追求高绩点和过度专注于做题的质疑,同时指出了在保研过程中这种现象的存在,强调了这种内卷行为的被动性。

No.4

未来的出路

尽管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模糊,但张佳浩对当前的生活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提高绩点。然而,他坦言在这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作为一个数院高考生,跟数院竞赛生的差距,是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的差距,是“脑子里”的差距,不是说补就能补的。

并且在今后,张佳浩也有保研的计划。他明确表示会尽力争取保研,如果保研不成功再考虑考研这一途径。在问到为什么想要读研这一方面,张佳浩表示:专业原因。数院的本科生如果想进一步发展,读研是比较稳妥的出路。此外,他还提到了个人的渴望,希望能够有一个走入社会前的过渡期和缓冲期,即本科毕业后还想再当学生。他坦言直接走向社会对他来说可能适应不了。

韦千千也和张佳浩一样,选择了保研的路。她坚信拿到硕士文凭能够增加竞争力,保研对她而言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同时,她也计划着在下学期出去实习,看看在外面工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对未来就业做准备。韦千千表示,直接走向社会,相当于成为一个成年人,需要赚钱养活自己,对自己负责。而她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小孩子”,还未有承担职业生涯的资质,因此不想过早考虑就业问题。

在被问到是否会有对就业的焦虑时,韦千千对未来的态度显得比较淡定和开放。她认为大家都在面临相似的困扰,因此她选择不焦虑。韦千千表示过去可能曾有过追求月薪1万或2万、年薪百万的设想,以及对于发展方向的迷茫。然而,她现在认为人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多样性和可能性。韦千千再三强调了放松的重要性,认为过分紧张可能导致对自己的设定过高期望,并且紧张根本不是一个能够有效解决当下焦虑的工具。她有一直关注着对过去学长学姐的生活轨迹,认识到了每个人的道路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和生活追求。

No.5

分析与总结

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大学生们像是漂泊的小船,时常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到迷茫。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压力,还有来自社会、家庭、自我期望等多方面的挑战。这种迷茫感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以上述北大的两位同学为例,张佳浩和韦千千都经历了从大一的憧憬到大二的迷茫期。张佳浩在选择数学专业后,发现专业课的学习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开始对未来的发展感到焦虑、韦千千在大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感到困惑,她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种迷茫感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们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规划和准备自己的未来。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的这种不安和困境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无论是经历过工业革命的过去的人,还是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大学生,他们共同承受了一次次磨难,最终还是同舟共济的伙伴。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大学生们所面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不得不面对更加激烈的挑战,或出现更激烈的逆反,这一苦涩的现实也愈发凸显。举个例子:在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躺平”入选、2023年3月“孔乙己文学”席卷中国;2023考研人数减少36万、同年国考过审人数达近260万人……在困难模式的世界里,他们的呐喊会让他们回到集体化的“文化”或是创造醒目的“数据”。

与此相关的人们也并非在袖手旁观。从国家政府部门到各所高校,其实都在积极出谋划策,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无论是以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为目的,借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研究生教育项目的经验,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是通过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都体现出了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博览会等有关活动的召开以及各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建立,更是将就业服务推向了更深入的一步。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认识到,就目前的措施而言似乎还难以实现万人的理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仍然很难解决。一旦进入大学,学生们就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期望的压力过大,使得大学生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过于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上课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被过分高估,或者担心自己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在社会上应用——这种自我认知的不确定因素,让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自己兴趣和能力的深入了解。而在过去作为他们导师的父母或老师,也无法再继续指导他们,他们现在已经“走得太远”了。如同燕子在空中径直飞翔,犹如迷失方向的旅人。2020年代的这种现状,仿佛壮大了燕子们的队伍,促使这样的燕子们构成更加密集的群体。

目前处于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时期。国家方需要考虑新冠疫情处理、平均学历的提高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并寻找应对困难的方法。据悉,2023年,北京有17.9万名就业困难人员成功就业——这是值得欢心的成功案例。此外也需要鼓励青年人多尝试挑战,正如采访中的内容——在大学期间遇到困惑和烦恼时,人们不要过于紧张,一步一步地解决身边的任务,也要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提早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和打算,对当代学生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会有所帮助。

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在黑暗中也会有曙光照耀——“迷茫”并不是绝望的同义词。正如韦千千在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后开始对未来有了具体的策划一样,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动来走出迷茫期,通过参加实习、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也可以通过与学长学姐、老师、同学等的交流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建议。

2023年即将落幕,2024年即将到来。在龙年与此后的未来,愿如同“蛟龙得水”一样,祝福活在当今时代的青年们为自己插上梦想的翅膀而翱翔蓝天。

本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年《影视文化与批评》课程作业,获得“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优秀作品。

原标题:《重拾身边 | 游雨欣 吕东霆 朴娟绪 朴晓彬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迷茫》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