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三章》中的说理技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孟子三章视频 浅谈《孟子三章》中的说理技巧

浅谈《孟子三章》中的说理技巧

2023-11-27 0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孟子的文章,说理雄辩,气势逼人,这种强有力的论辩文风除了逻辑上的缜密思维外,还得益于他善于运用了一些修辞来体现。下面,结合课本里《孟子三章》的内容简单说明一下。

一、善用排比随处见,咄咄逼人气势强。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里,作者列举“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诸多有利的地利条件,又指出了守城者“委而去之“”,实际上是强调了“地利不如人和也”的观点。这里,为了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一连运用了“非不......也”的句式,体现了再优越的条件,人心散了,那自然不攻自败。

再如,在《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生动形象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展示大丈夫始终视仁、礼、仪而处事的态度。同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更是从大丈夫不以自身境况变化而变化以及在个人遭遇外界威胁乃至危及生命时的处事原则,更加有力揭示了真正的大丈夫应当是绝不为自身条件优劣与外界诱惑干扰威胁而动摇个人的坚定信念,相反,在关键时刻和危难关头不惜牺牲个人生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还有,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里,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孟子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论证了担当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必定要经历各种磨炼与种种坎坷的道理,把经受的多种磨炼阐明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进而也对开头列举的历史上那些名人给与了强有力的概括。

二、时见对比差异显,孰好孰孬分明见。

孟子的文章里还使用了对比的修辞,这也是孟子文章中的一个特色。

比如,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里,作者将战争中的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对比,明确提出了个人的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作者看来,人和是三个因素里最重要的因素。包括题目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明显的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读者更加认识到了人和的重要性,即人和的中心就是“得道”,即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这样帮助和拥护他的人才会多起来。

在《富贵不能淫》中,作者将公孙衍、张仪比作成“妾妇”,说他们处世如同妾妇一样,毫无原则与个人的主张。然后再与个人心中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表现进行对比,有力的驳斥了对方的观点,也鲜明的论证了他心中的大丈夫形象,起到了强有力的说理效果和反驳效果。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里,作者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这两句对比,有力论辩了这样的表现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国恒亡”。通过正反对比说理,从而更论证了中心论点。

因此,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和强调了个人所论表达的内容,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双否反问适时用,加强语气更助力

前文讲到,“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一处,除了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外,每一个句子里面还运用了“非不”这样的语言,这种双重否定无疑也加强了语言气势,起到了双否的效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在《富贵不能淫》里,作者针对景春之言,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的语言驳斥对方,反诘对方,同时也鲜明的表明了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综前所述,孟子文章中,常用排比,多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适时有双重否定句式,反问句式来为加强语言效果服务,进而提升论辩说理的气势,这是他文字之所以具有雄辩的特点的重要原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