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来说说古人挡风避雨使用的物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雨具店都卖什么呀 阴雨连绵,来说说古人挡风避雨使用的物件

阴雨连绵,来说说古人挡风避雨使用的物件

2024-03-23 2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汉代以前的伞尺寸较大,伞面可能是用丝帛以及鸟类的羽毛编织而成,因为价格高昂,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到了汉代,随着纸的发明,情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纸被用作伞面后,伞成为人们能够消费的用具,开始与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纸伞表面涂上一层桐油以增强避水性,称为油纸伞,具有良好的避雨性能。棉纺业兴起后,以棉布为伞面材料的油布伞也出现了。它比油纸伞更加坚固耐久,价格较高,还是颇受欢迎。

那么在伞没有普及的年代,古人挡风避雨使用什么物件?《诗经·小雅》中的《无羊》诗即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人们处出放牧,防止下雨,是带着蓑衣和斗笠这类雨具的。

一直到唐宋时,蓑衣和斗笠仍是古人防风避雨的主要用品。苏轼《定风波》词里也写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唐柳宗元《江雪》一诗中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就是柳宗元当年被贬到永州后,看到渔民穿蓑戴笠于下雪天在江边钓鱼的情景。除此之外,张志和《渔歌子》诗中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从诗中可以看出,箬笠是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

唐宋时期民间用伞开逐渐放开,但只能使用纸伞。制作纸伞成为民间一种新兴的手工业,伞的一个别称“高密侯”,就是因制伞发家而来。

据宋陶穀《清异录》记载,南唐时,有个叫周则的人,以制造雨伞为业。他早年贫贱,后来却大富大贵起来,南唐后主李煜戏问他怎么发达起来的,周则说,当年为了有口饭吃,每天制两把伞来卖,即所谓“臣急于米盐,日造二伞货之”。当时正遇连月阴天,伞特别好卖,慢慢地日子就好过了。李煜听罢说:“非我用卿而富贵,乃高密侯提携而起家也。”意思是,原来不是我提拔你才富贵的,是伞让你发家的。

民间制伞所用纸,可不是普通的纸,而是一种“油纸”,就是涂抹上防水油脂的厚纸,“油盖”、“油伞”等别称皆因使用油纸而来。宋代陈师道在其《马上口占呈立之》诗中即提到这种伞:“转就邻家借油盖,始知公是最闲人。”

宋代民间制伞水平已很高,到明代更形成一门独特的手艺。明代纸伞多使用“小皮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纸皮”条曾专门提到了这种纸:“芙蓉等皮造者,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当时,民间最时尚的纸伞是一种用绿油纸制作的伞,亦称“青凉伞”。这种伞曾是婚嫁风俗中一道风景。

丝绸很早就被当作伞面材料,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进一步流行。南宋临安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众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供顾客选择。

杭州西湖绸伞是中国绸伞的突出代表。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小巧玲珑,风格典雅,伞头造型多借鉴西湖中的“三潭”,伞柄的造型除了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外,还要求手感舒适、线条流畅。同时,花线的穿制、伞扣的造型饶有民间风味,也烘托了绸伞的精美工艺,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

进入近代,传统伞业受到现代伞业猛烈冲击,一种具有明确审美功能的工艺伞发展起来。它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着一丝怀旧的眷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