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考中状元后,能当什么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科举考试状元后面是什么 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考中状元后,能当什么官?

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考中状元后,能当什么官?

2024-07-06 13: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古语云,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状元作为金榜上的头名,可以说,高中状元是古代每个有志青年梦寐以求的事。

那么在古代考上状元,朝廷会授予什么官职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确立于唐,成型于宋。

隋朝虽然举办过三次科考,但都是临时举办,且对报名也有限制,只有得到高官举荐的读书人,才有考试资格。

另外,隋朝也没有状元,“凡高中者,皆为进士。”

因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状元,出现在唐朝。

隋朝灭亡后,经唐朝的改进,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具体表现为三点:

一是投牒自应,所有读书人都可以报名,不必先由官吏推荐;

二是考试定期举行,基本上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科考。科目主要有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统称为六科;

三是对所有考生试卷一律糊名,严格考试。

不过,当时的科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通过弥封制,虽然可以将考生的相关信息遮蔽。但考官还可以通过辨认字迹的方式,徇私舞弊。这个漏洞直到宋朝实行誊录制,也就是让工作人员将每位考生的卷子抄写一遍,才算是补上了。

流程方面,唐朝考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所谓乡贡,是指自学成才的读书人。

他们需要先通过地方州县的“发解试”。

考试合格者,会得到州里颁发的“解状”,身份变为“乡贡”,也就是所谓的举人。

其中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所谓生徒,即官办学校毕业的学生。

他们可以直接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当然,未能从官办学校毕业的人,还是要参加“发解试”。

通过“省试”的考生,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

其中,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完成这一套流程后,科举及第者还要经过吏部的“关试”,也称“铨试”。

通过者才有做官资格。

接下来,便是等待朝廷安排官职了。

具体能做什么官呢?

看运气和能力。

唐朝状元没有固定官职,也没有专门的培养机制,初授通常是七八品的小官。

如大诗人王维在考取状元后,仅为太乐丞,从八品下,负责朝廷的礼乐教习。

状元尚且如此待遇,排名靠后的也就只能候补了。

如果急于为朝廷出力,也可以参加吏部的两种考试,即“宏词”和“拔萃”。

合格后,可立即授职。但也不是什么大官。

如白居易就是进士及第后,在家闲了两年,直到考中“书判拔萃科”,才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据统计,唐朝289年(含武周),开科取士268次,已知姓名的状元148名,官至宰相和副宰相的仅有11人。其中大部分出现在唐末,初唐、盛唐一个都没有。

由此可见,虽然唐朝科举不分世庶,的确吸收了不少寒门子弟进入政权。

但在唐朝中前期,士家大族仍然把持着朝政,读书人并不受重视。

唐朝状元宰相名单

北宋建立后,起初完全承袭了唐朝科举制度。

但在开宝六年(973年),因“李仿科举案”,宋太祖亲自在讲武殿举行了殿试,重新发榜录用人才。

自此之后,科举便增加了一场殿试。

省试第一名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才能称作“状元”。

通过殿试的学子,按成绩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殿试,早期采取淘汰制。

并且宋朝的举人也是一次性的。

也就是说,如果殿试不通过,就会打回原形,从头再考。

这种“末位淘汰制”,极为残酷。

宋人笔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

很多远离京城的读书人,仅仅只是赴京考试,就会耗尽家财。一旦落榜,往往连回程的路费都没有,只好跳进黄河,一了百了。

也有人不想死,不仅不想死,还想继续当官,咋办?

投敌!

如宋仁宗年间的张元,因为在殿试环节被淘汰,一怒之下,叛宋投夏,为李元昊出谋划策。导致数十万宋军折戟西北。

宋哲宗时期,吸取教训,殿试不再黜落,只排定名次。

由于考试难度大,加之取消了铨试。

因此殿试后,新科进士们可以直接做官。

排名靠后的,授予地方官职。

而状元则会留京,以将作监丞(从六品)或者大理评事(从七品)作为初入仕途的起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