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诟病战争戏 那你显然没看懂它(关原之战)影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原之战剧情解析知乎 如果只诟病战争戏 那你显然没看懂它(关原之战)影评

如果只诟病战争戏 那你显然没看懂它(关原之战)影评

#如果只诟病战争戏 那你显然没看懂它(关原之战)影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日本,也有一段时期称为“战国时期”(1467-1585年)。

这段时期,日本各地大名(也即我们所说的诸侯)纷纷崛起,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最后决定日本命运的,是一场大战,此战之后,日本被德川幕府再次统一。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所讲述的——

关原之战

関ヶ原

导演原田真人——

曾经那部新闻行业如泣如诉的悲剧《独家新闻》,就出自其手。

风格沉稳,张弛有度,叙事节奏缓慢,但细致入微,

原田真人的电影,总有一种给你讲故事的感觉。

而在他的故事中,那些被称为“主角”的人们,却往往走向悲惨的命途。

我承认,这是他电影的另一种魅力所在,

恰巧,这部《关原之战》,也是。

影片改编自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说,所以,和真实的日本历史及人物想比,应该掺杂了不少艺术加工成分。

由于对日本历史的知识空白,一般观众看起电影可能会有些摸不着北。

时光尽量将日本的历史知识杂糅进影片剧情中,

以便众位更好的欣赏电影本身的乐趣。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开始,开篇就讲述了“三献茶”事件的故事。

三献茶,是日本的著名典故,相传当时年仅15岁的石田三成(也就是我们的男主,当时幼名为石田佐吉),为某寺院的童子在寺中学习。

一天丰臣秀吉(泷藤贤一 饰)外出打猎,口渴到访该寺讨一碗茶喝,于是佐吉端上一大碗凉茶,秀吉一饮而尽;后又捧半碗微热的茶,感觉已适应,最后献上一碗刚刚沏好的热茶。

后人问其为何如此,石田说,

将军刚来,口感燥热,无心品尝,便献大碗凉茶以解渴; 待解渴后,献中碗温茶以润口; 待润口后,献小碗茗茶以品之。

其心思细腻聪敏过人让秀吉大为赏识,这是石田鱼跃龙门的开端。

回忆过后,以讨论关白大人的谋反事件开始。

所谓关白,是当时真正统治者丰臣秀吉的养子丰臣秀次,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一说真正谋反,正史中流传是丰臣秀吉为其新诞儿子丰臣秀赖扫清障碍)被流放至高野山后自尽,在伏见城议事对其遗孀处决问题。

两位主角,石田三成(冈田准一饰)和德川家康(役所广司饰),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荧幕上。

一个求保,一个主杀。

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基调,也在一个场景中予以奠定。

之后秀次的全部家眷均被斩杀,只有一个侍女初芽(有村架纯饰)幸存下来,成为石田三成的情报人员(历史中为伊贺忍者)。

在刑场上,石田无意间看到了名士岛左近(平岳大饰),便奔跑着前去招募。

岛左近,原本是筒井家臣,后因为BOSS太弱,成了浪人。

而竹林招募岛左近,是日本战国史上类似于“三顾茅庐”一般的佳话。

石田三成因为爱财,刚开始要岛左近作自己家臣,他不肯,后又称朋友,最后直接让其作自己兄长,最终岛左近被感动,

而石田也愿意用自己俸禄的二分之一两万石为代价,君臣同禄。

影片中,与主角关系最亲密的两个人,就此也一一展示出来。

一转眼,来到三年后,此时的石田三成,已经是丰臣秀吉手下的红人,类似于文官第一,全国丞相的地位。

岛左近和石田关系已如刘备孔明一般,伏见城议事,此时又引出一段典故——竹仗事件。

石田三成在方广寺实地勘察时,用于现场指挥的竹杖无意间掉地上了,

当时德川家康偶然路过,便拾起竹杖并递给了三成,而三成没有行礼也没有表示感谢,只是接过竹杖,掉头就往别的地方走了,被世人视为傲慢之举。

导演借助这个小细节,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借岛左近之口,指出石田的性格缺陷——为人太过耿直鲁莽,肆意而为,人缘极差。

转眼,丰臣秀吉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天下眼见又起纷争。

遗言五大老(相当于我国皇帝驾崩时设立的五位托孤大臣)写下保证辅佐秀赖的书信后,丰成秀吉带着这些谎言草草去世。

于是,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开始一场权利的游戏。

他们各方拉拢,收集情报,排兵布阵,暗度陈仓,展开对决。

具体的阴谋环节和战争过程,这里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在电影中自己细品。

抛开历史,就电影本身而言,

《关原之战》作为一部历史电影,我给10分,

而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却只能给0分。

满分,因为人物的精致刻画和史实细节的还原。

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说历史由战胜方书写,可原田真人却给我们不同的角度。

纵观全片,从头到尾,伟光正的主角光耀全都给了后来战败的石田三成。

他为妇孺求情,广施大爱;他救助婢女,还是个暖男。

他招募浪人,有情有义;他忠心耿耿,又是个忠臣。

同时,导演又毫不避讳石田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短板。

太过直率鲁莽的性格,让他没什么盟友,人缘极差,直接导致后来决战中友军倒戈,全盘皆输,

太过正义的行事方式,让他缺少军事才能,原本可以接受岛左近的意见,暗杀德川,或接受岛津义弘的策略,黑夜偷袭,

可他坚持这些都有违武士道精神,倔强的认为单凭最后的决战就能获胜,哪知一败涂地。

导演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里,

石田三成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将领,是个义士,却不是个好统帅。

复杂吗?复杂。

可真实吗?虽然不是纪录片,却也给我们凌厉的真实感。

抛开历史,但就看电影中这个角色,你脑子里会不会也跟我一样,出现一连串的名字?

关羽,宋江,项羽,吕布,吴三桂……

这就是历史电影的魅力,即便没有共同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我们也会因为一个角色,一种性格,联想到无数我们自己历史文化中的英雄。

这种可贵的通感式共鸣,在最后石田三成战败被杀时达到顶峰,

也如同《三国》《水浒》这些中国名著一样,正义的一方最终战败的悲惨结局,给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一个合理的解释——

历史,很多时候都是取决于鼠辈的。

这个鼠辈,并非曹操这样的奸雄,而是那些临阵倒戈,战中叛变之人。

反面,又不得不说一说德川家康。

电影开始,德川家康就一副职场老油条的样子,为了体现自己赶路的匆忙,没换正装(类似于中国上朝时的官服),就匆匆议事,其心机可见一斑。

武将小早川秀秋(后为石田友军,临阵倒戈直接导致石田失败)因追杀逃兵被石田弹劾,德川家康却乘机笼络,还把自己养子安排给秀秋作家臣,可见其老谋深算。

最后,石田的间谍,“顺风耳”去刺杀德川家康,他又毫不犹豫得将自己的贴身女谋士蛇白和间谍一起杀死自保,可见其心狠手辣。

可最后,胜利的天平却最终倒向了这样的人。

很多时候,历史是共通的,

导演用这部细腻的历史电影,告诉我们,

历史选择的继承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不论是枭雄曹操,还是小人刘邦,亦或是老油条德川家康,

他们都是用自己最契合当时历史进程的品质,得到了胜利和天下,

同时,也留给我们无数可以用电影慢慢体会的故事。

不论是日本的动漫,还是电影,比起中国,他们更加注重对真实细节的还原。

比如《灌篮高手》中的江之电平江道口——

比如《你的名字》中的东京须贺神社——

虽然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日本历史,但我相信,这些考究的细节,仍然是导演不遗余力求证后,反映在电影中的。

这些细节,是对日本战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导演对电影和历史共通的态度。

在战国时期,日本女性的地位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芽被石田救下时,自称为“狗”的原因,

石田初次探访岛左近家,岛左近的妻子村花(坛蜜 饰)惊魂一瞥,

当见到客人后,有一个伸手用衣角捂住露在外边脚踝的动作——

可见当时日本女性的家庭地位及对礼仪的尊崇,

更不用说当时风靡一时的“引眉染齿”了——

一般有身份的成年人都会染齿引眉。女性在结婚后染齿,因此称呼夫家人有“铁浆亲(かねおや)”一词,指的是染齿用的铁浆。 不少武士上战场也染齿。且当时引眉后画的眉毛很高画在额头之上,称为殿上眉。 图影片中丰臣秀吉的正室

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日本武士和士兵吃饭是大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日本特有的“腰兵粮”,里面放的是煮熟晒干的干饭、炒米、山芋和味噌等。

士兵吃饭时,只需把这些东 西放进用清水煮开的味噌汤里,再加盐一搅和就大功告成了。

战国时期,日本人还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要到江户时代才出现。

影片中,对“腰兵粮”,也特意借初芽的口描述一番——

影片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到了战国末期,大名们多数手持团扇坐于帐中指挥战役,盔甲的装饰性逐渐增强。

彼时夸张的头盔除了防御的作用外,主要勇于增加辨识度,为大名增添威严,所以头盔的造型也相当浮夸,

《关原之战》中,这些大名的头盔造型,时光看了都不敢恭维,

比如石田的独角兽——

岛左近的鸡毛盔——

还有这种类似兔耳朵和猫耳朵的,种类好不繁多。

另外,日本骑兵在战斗的时候,身后都会背一个“母衣笼”。

身背母衣笼的士兵,称为母衣众(母衣是用竹制骨架把布撑成一个大球,战斗时披在背后起装饰作用,亦可防流矢)。

这是另一种具有纹章的效果的道具,当骑手独自疾驰的时候母衣会被风撑起来,这往往也可以作为大名的骑马武士侍卫(马回众)的分辩特征。

电影中还借德川家康之口为我们详细解释了母衣笼的由来——

这些精致的细节,电影中实在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

不得不感谢导演借电影,给我们一个了解窥探日本战国历史文化的机会。

但回过头来,电影本身的战争戏份,实在下不去眼,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战争片给“零分”的缘由。

从头到尾,不论是前边的突袭和散斗,

还是之后的大规模决战,

《关原之战》的战争戏,实在和片名不在一个档次,随便给几个镜头——

粗糙的场面调度让战争戏份的节奏趋于灾难,

虽然人员众多,但丝毫没有大决战的战斗气质,反而呈现出一股“两个村儿打架”的乡土气息,

着实不敢恭维。

看一看中国的《赤壁》——

《满城尽带黄金甲》——

印度的《巴霍巴利王》——

《权利的游戏》私生子之战就不说了——

不过,我大概理解导演的意图,

重文戏轻武戏,也正是我认为《关原之战》偏向历史剧而非战争片的原因。

文武的不平衡,让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并不熟悉日本历史的观众眼里难以打发,

膀胱经受折磨的同时,还要听一帮不认识的演员读一句都听不懂的台词,

对于欣赏电影的部分观众,应该真的是“如坐针毡”了吧。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全盘抹杀《关原之战》的优点,

除了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观,电影中主角失败所树立的悲壮,却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战败的牺牲和英勇的就义,就像是眼前发生的故事,

一分钟一分钟挨下来,却也足以收获本该收获的历史认同感和震撼感。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对抗小人的传说,

而是一个有操守的武士在战乱国度的摸爬滚打。

它的沉稳与细腻,

或许正是那些拥有大预算大场面,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的所谓“大片”,

一直以来的盲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