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教案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国论每段的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 16.2《六国论》教案2022

16.2《六国论》教案2022

2024-07-10 0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2.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3.能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教学重难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选自《贞观政要》)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作者简介及文体补充1.解题六国: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2.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苏洵少不喜学,27岁始发奋读书,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大多是针对社会现实而作,议论锋利、结构严谨、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说服力强,以气势胜,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著有《嘉祐集》。文体常识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朗读课文1.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教师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女生第三段,学生齐读第四、五段2.读课文时注意读音四、 细读文本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论证的?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1)请同学们合作讨论,结合具体文本谈谈作者如何来论证观点的?明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小获邑 大得城得百倍 失百倍所大欲 所大患得地难 献地易地有限 欲无厌奉弥繁 侵愈急薪不尽 火不灭 道理上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举例论证: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用武而不终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2)展示本文的思路框架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请你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作者通过批判六国赂秦之失策,警告北宋统治者,必须结束对辽和西夏纳款输银的苟全屈辱方针,用战争来保卫国家的完整、独立,以免重蹈六国败亡的覆辙。作者以论古为手段,以砭今为目的。“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败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作者托古讽今的良苦用心在文章最后和盘端出。(借古讽今)拓展探究:你认为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正确吗?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全文2、运用所学论证方法证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板书设计:第二段 历史教训(第四段)毋从六国破亡) 第三段 之旧事(第五段)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