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3期 教学设计|吴萍进:《六国论》教学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国论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第4293期 教学设计|吴萍进:《六国论》教学案例

第4293期 教学设计|吴萍进:《六国论》教学案例

2023-12-27 2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导入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对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苏洵与苏辙是看法不同,意见不一。我们今天就来当当评委,看看这父子二人究竟谁有道理而谁又最会讲道理。我们按高考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来给这两篇文章打打分吧。

二、理解苏洵文章主旨,梳理文章结构与论证方法。

1、说说每段文意并分析结构与论证方法。

学生活动

(1)说说第一段文意,分析论证结构与方法。

(2)说说第二段文意,分析论证结构与方法。

(3)说说第三段文意,分析方法。

(4)说说第四段文意,分析论证结构。

(5)说说第五段文意,分析论证方法。

(6)从论点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证方法是否恰当的角度来为老苏的文章打分。

学生活动 探究问题

(1) 第一段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第二段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的历史史实。发现它使用例证法的同时也用了对比论证。

(3)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道理?

(4) 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 第五段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6) 出示给老苏的分数,并说明理由。

三、理解苏辙文章主旨,梳理文章结构与论证方法。

1、说说三段文意并分析结构与论证方法。

学生活动

(1)说说第一段文意。

(2)说说第二段文意,分析论证结构与方法。

(3)说说第三段文意,分析方法。

(4)从论点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证方法是否恰当的角度来为小小苏的文章打分。

学生活动 探究问题

(1) 老苏的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提出了论点,小苏的论点在哪儿?他们提出论点的方式是否相同?

(2) 对于“势”的理解,秦与六国的观点是否相同?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了什么论证结构?

(3) 如何“取势”?本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 给小苏打出分数。(苏洵是父亲,我们称之为“老苏”。苏轼是大哥,我们称之为“大苏”。苏辙是弟弟,我们称之为“小苏”。)

四、从论点提出的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上综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1、完成表格

2、学生给出分数后,我们发现苏洵的分数略高于苏辙。请学生自己说明理由。从提出论点的方式与论证结构而言,苏洵是开门见山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角度展开论证。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时使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也是总领全文,后文以此为纲,思路清晰,读者易于把握。第二段与第三段对应分论点一与分论点二。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第四段是过渡段,以论古为主。第五段讽今,水到渠成点出写作目的。所以四五段之间又是递进关系。论证结构严密使议论层层深入。苏辙的《六国论》论点含而不露,需要读者总结概括。第一段苏辙提出疑问:有没有抗秦的妙方?第二段分析问题,第三段解决问题。第二段递进式的讲“天下之势”。韩、魏是“势”是战略支点但他们不自知。秦知“势”,所以未收韩魏之前不会冒失东进。其他四国不知“势”,与韩、魏争利。最后韩魏被秦所收,其他四国距自己的死期也不远矣。从论证方法上来说,苏洵的更丰富多样。从句式选择上来看,苏洵文长短句交错使用,语言铿锵,节奏鲜明,充满无可辩驳的力量。苏辙文善用长句,节奏舒缓,说理温和,风格典雅。如果是考场作文评分,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进行打分,苏洵的文章可能更容易得高分。

五、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

学完两苏的文章后,我们明白了在领土问题上应该“不赂”,在外交领域里应善于“取势”,联系当前中印局势,同学们认为我们应该在他们疫情深重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吗?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在这堂课上注重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在分析中对比,培养他们的思辨性思考的习惯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课堂中有这样一幕,呈现如下:

师:联系目前中印局势,同学们认为我们应该在他们疫情深重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吗?

生1:不应该帮他们,他们扰我边界,死有余辜,病死活该。

生2:应该帮他们。用苏辙的观点看,印度在我们旁边,他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有点像六国时的韩与魏。当初东方四国不知“势”,不知助韩魏以抗秦,结果秦占韩魏后吞并东方四国。助韩魏就是助自己。我们如果不帮他们,印度国家崩溃了,难民们都跑我们这里来,也是很麻烦的。有个病毒邻居也是件痛苦的事情。不帮他,他彻底沦为别人的走狗了,更麻烦。

师:第一位同学从苏洵“不赂”的角度分析,在国土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第二位同学从苏辙“取势”的角度分析,印度的地理位置重要。助印度等于助自己。很好,理论联系实际。

生3:先不帮,等他们实在扛不住了,等他们看尽欧美国家的白眼幡然醒悟后再帮。

生4:帮他们也没有坏处呀,还能赚他们的钱,何乐而不为呢?

师:是啊,帮还是不帮呢?有人问一位人类学家:“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什么?”人类学家没有拿出原始先民们发明的工具或是器物而是指着一段骨折后自然愈合的人类腿骨说:“这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时候,没有同伴照顾饮食,没有同伴提供栖息修养的地方,这位骨折的人是不可能活下来的。而他活下来并且骨伤愈合了,说明他得到了同伴长期的照顾。这种危难中的帮助就是文明的起源。在疫情面前,我们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病毒,况且我们与印度是邻居,他有难对于我们也不一定是好事。我们帮助他们不是收买人心而是保持初心,不是利益交换而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在国土问题上绝不退让,在人道主义上可以伸出援手。”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构思既大胆又冒险。想走群文阅读的路子又怕陷入“贪多嚼不烂”的泥潭。因此我反复比较研究了大苏与小苏的《六国论》。最后确定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用苏辙的这篇,苏轼的那篇留给学生课下自学。因为我觉得课上学了两篇《六国论》后,学生对文言文的议论文有了一定感知后,再去学苏轼的文章可能会相对容易些。苏轼那篇是带有议论性质的散文,它的议论文特征并不明显。其实三篇文章是一个整体。针对北宋积弱积贫的政治现状,父子三人开出了三个不从不同角度开出了药方。论观点,各人各有见地。这正好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与感悟,培养他们的同中见异的思维能力。而就写作方法而言苏洵明显是优于两个儿子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一点,并明白这就是此文被选入课本的原因之一。学懂苏洵、苏辙的《六国论》并不难,难的是像苏氏父子一样富有家国情怀,能多角度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能灵活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这里需要用到政治、历史课的相关知识。学生完成得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足的地方还是在于“贪多没嚼烂”。苏洵文中的一些很有意思的点没能展开,如“始速祸焉”中的“速”字究竟解释为“招致”好?还是“加速”好呢?等等,有一些遗憾。

参考文献

1苏洵苏辙《六国论》之比较 庄国岳

2探析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文言文教学 以《六国论》为例

作者简介

吴萍进,高级教师,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黄石五中备课组长,曾获全国中语会论文比赛一等奖,全省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先进个人。

本期责编:喜 悦

执行主编:胡 艳

栏目负责人:刘银星 由春秋

投稿邮箱:

(联系人:刘银星老师)

(联系人:由春秋老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