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描】第一集:传统国画“十八描”在中国连环画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传统线描的特点 【十八描】第一集:传统国画“十八描”在中国连环画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十八描】第一集:传统国画“十八描”在中国连环画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2024-07-06 09: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洛神赋图》顾恺之 国画十八描游丝描

【琴弦描】

与高古游丝描属同一类型的描法,中锋悬腕用笔,画出的线条比高古游丝描更为粗劲而有韧性,宛若中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

见张萱的《捣练图》中国画十八描琴弦描

《捣练图》张萱 国画十八描琴弦描

【铁线描】

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

见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国画十八描铁线描

《历代帝王图》唐代阎立本 国画十八描铁线描

【行云流水描】

此描法宜中锋用笔,笔法如行云流水,活泼飞动,又起有倒。此法已李公麟的描法最为典型。

见李公麟的《免胄图》中国画十八描行云流水描

《免胄图》李公麟 国画十八描行云流水描

【蚂蝗描】

又称兰叶描,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吴道子所创,线条粗细变化不可穷诘,以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吴道子在顾恺之等人“铁线描”的“密体”风格基础上实现的独特创造。

见宋代佚名画家的《送子天王图》中国画十八描蚂蝗描

《送子天王图》 宋代佚名画家 国画十八描蚂蝗描

【钉头鼠尾描】

落笔处如铁钉之头,线条成钉头状,行笔收笔,如鼠之尾,所谓头秃尾尖,头重尾轻。

见李嵩的《货郎图》,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中国画十八描钉头鼠尾描

《货郎图》 李嵩 国画十八描钉头鼠尾描

《朝元仙杖图》 宋代武宗元 国画十八描钉头鼠尾描

【混描】

以淡墨皴衣纹加以浓墨混成之,故名。

见清代闵贞的《八子观灯图》中国画十八描混描

《八子观灯图》 清代闵贞 国画十八描混描

【橛头钉描】

其运笔刚劲有致,质朴简率,秃苍老硬,强调骨力的表现,犹如钉在地上的细木桩,和钉头鼠尾描有相近之处而显短粗。

见马远的《孔丘像》国画十八描橛头钉描

《孔丘像》 马远 国画十八描橛头钉描

【蓸衣描】

相传蓸衣描是北朝画家曹仲达受到当时传入的印度美术风格的影响而创造出的。其线条以直挺的用笔为主,质感沉着圆浑,线条细密工致,紧贴身躯,宛如刚从水中湿淋淋地走上来一样,所以又被称为“曹衣出水”。

见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国画十八描蓸衣描

《图画见闻志》 郭若虚 国画十八描曹衣描

【折芦描】

这种描法所画衣纹线条起迄部分较为尖细,行笔至中间转折时由于压力增强,而形如折断的芦叶,故名。

见宋代李唐的《采薇图》中国画十八描折芦描

《采薇图》 宋代李唐 国画十八描折芦描

【柳叶描】

这种妙法所画线条状如柳叶,而略短于兰叶描,轻盈灵动,妸娜多姿。

见明代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中国画十八描柳叶描

《武侯高卧图》 明代朱瞻基 国画十八描柳叶描

【竹叶描】

由宋时墨竹画技法演变而来,因线条状如竹叶而得名。《点石斋丛画》说竹叶描[用笔横卧,为肥短撇捺如竹叶。]在人物衣纹的描法上,竹叶、柳叶、芦叶这三种叶子从外形上看都很相似,只有依靠描绘时手腕下笔的轻重、刚柔与长短等变化来加以区分。

见清代禹之鼎所绘《李图南听松图》中国画十八描竹叶描

《李图南听松图》 清代禹之鼎 国画十八描竹叶描

【战笔描】

又叫战笔水纹描,宋《宣和画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周文矩,金陵句容人也,……善画,行笔瘦硬战掣。”其中的[瘦硬战掣]一语,可视为战笔水纹描的原始依据。

见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中国画十八描战笔描

《重屏会棋图》 周文矩 国画十八描战笔描

【减笔描】

这是一种行笔速度快,线条简约的画法。其特点是侧锋行笔,画出的线条既概括简练,又富于变化,行笔速度快时尤显其笔力强劲。

见宋梁楷《太白行吟图》中国画十八描减笔描

《太白行吟图》 梁楷 国画十八描减笔描

【枯柴描】

枯柴描与减笔描在用笔上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前者渴笔较多,后者干湿并用。

见宋代龚开的《中山出游图》中国画十八描枯柴描

《中山出游图》 宋代龚开 国画十八描枯柴描

【蚯蚓描】

这种描法要求把篆书笔法融于画法之中,似篆书般圆匀遒劲的笔法,以外柔内刚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衣纹。

见明代丁云鹏的《补衲图》中国画十八描蚯蚓描

《补衲图》 明代丁云鹏 国画十八描蚯蚓描

【橄榄描】

橄榄描用笔起迄极轻,头尾尖细,中间沉着粗重,所画衣纹如橄榄果实,故而得名。周履靖、汪玉认为此法为颜辉所创。

见颜辉《铁拐仙人像》中国画十八描橄榄描

《铁拐仙人像》 颜辉 国画十八描橄榄描

【枣核描】

枣核描用尖的大笔绘就,虽与橄榄描相似,但线条节奏较之更柔和,故线条更显自由。枣核描运用大笔挥洒,中间转折顿挫圆浑,呈枣核状。中段自然鼓起,再加上线条短促,所以枣核描较适宜表现麻布的质感。

见清代金农的《钟馗图》中国画十八描枣核描

《钟馗图》 清代金农 国画十八描枣核描

中国连环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它们都是以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其后随着出版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连环画,才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最后才正式定型成为通俗的连环画普及读本。

连环画近百年的历史,也是中国人阅读的百年记忆。连环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而线描连环画则是连环画最传统的、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毛笔白描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线条流畅自然,细致清晰。数十年来中国连环画家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绘画技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众多作品都是艺术家继承传统文化,汲取各种传统艺术精华,同时又结合了现代西洋画的技法,讲究了透视,在白描技法中加入了解剖、素描,而且画面有了意境,构图上也采取了远、中、近景的互补方式,在一系列的创作中取得了新的艺术成就。

经典连环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每一个画幅的绘制都凝聚了创作者的智慧和技法,体现了画家的不同风格,造就了一批批的连环画家。

几十年来连环画家继承了传统中国画十八描,并与现代美术结合起来发扬光大,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众多连环画作品。现将众多专家、学者、连迷、读者等对中国连环画家线描作品的剖析以及解读综合如下,并从第二集开始向大家展示连环画界的祖师爷、泰斗、大师、大家……及部分连环画家的部分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艺术风采。

(待续)

图文:大关、赵刚(连趣网CEO)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