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宜兴地名和这些有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宜兴龙背山的由来和历史 涨知识!宜兴地名和这些有关

涨知识!宜兴地名和这些有关

2024-07-12 06: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些地名与历史人物有关。比如丁蜀镇任墅,与南北朝时义兴郡太守任昉有关。比如官林一带原来叫“神安乡”。据《凌霞村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当地有一位名士叫蒋有政,他博学多才、忠心报国,官拜安远将军等,获封“湘阴侯”。他去世后,朝廷予以厚葬,谥号“神安”。“神安乡”就是这么来的,此名沿用了1000多年,可见影响之大。

宜兴的河,有许多是自然实体,河名也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是人工开挖,为了纪念主持开河、造福百姓的带头人,河名就冠上他们的姓名,如蠡河、后袁河、孟津河等。许多渎港,也冠以姓氏为名,如徐渎、赵渎、欧渎等。横塘河、塘河原为人工运河。塘即堤,开河挖出的泥土筑成堤,可以防洪水,亦可筑成河岸道路,如钟张运河,沿河还有纤路。宜兴有名之荡有30余个,如临津荡、阳山荡、莲花荡、钱墅荡等等,这些荡名均与当地历史、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有关。氿为宜兴独有,一般来说水面比湖小,比河荡大。氿也指众多溪水汇集,南山众多溪水汇聚于此,于是称氿。东氿、西氿,山水醉人,氿者,酒也,作家徐朝夫先生说得好:这是宜兴城东西两边的两坛“酒”。

宜兴城镇街巷、乡村桥梁地名的来历,往往包含了百姓的喜怒哀乐,一些轶事掌故穿插其间,不时闪现文化的光芒。有许多地名成了民间传说的主体,增添了宜兴地名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宜兴有许多自然村,众多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古村落散布其间,其中很多看村名就能道出一段历史。徐舍邮堂五牧村,有“汉五牧”“唐五贤”之说,这个村的蒋姓氏族,分别在汉代和唐代,出了5个州牧级别的官,所以叫五牧村。因为州牧与家乡往来书信多,官府在此地增设了驿站,称“邮堂驿”,这也就是后来“邮堂乡”的来历。宜兴话“圩”应该读“余”音,“余”音比“围”要早得多。读“余”音更能体现江南水乡的地理特点,如新庄圩、南华圩、天生圩等等。因为“圩(余音)”是本来的读音,说明宜兴方言读音中保留了古音。圩,查《康熙字典》《辞源》都注“余”音,指四周高、中间低之地。还有叫“里”(宜兴方言读“勒”)的村庄,如湾里、飞里、塘门里等。“里”又是保甲一类的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其负责人称“里胥”。这个行政制度在历史上消失以后,“某某里”作为地名就保留了下来。有些村庄由于有明显的标志物,看见什么就叫什么,如桃溪、棠下、桑园、闸口里、桥头等。还有些村庄冠以姓氏,如张渚、周墅、蒋家村、徐坝、杨家村等。这类地名也能反映出姓氏宗族的分布情况和迁徙过程。还有些地名以方位为名,如南村、北庄、东塘圩等。有些村名反映人物志向,如洑溪古村又称“溪隐”。

宜兴许多街巷地名的来历,听起来就像一段雅俗共赏的民俗风情史话。周铁桥是太湖边的古镇,相传古代此处曾设“铁官”,又传说有一对周姓的铁匠夫妇,为方便乡亲们来往而捐资造桥,所以叫周铁桥。和桥镇是塘河边的水陆码头,相传因为古时候有三兄弟原来闹矛盾,消除误解后合造桥梁而得名。尽管这类地名的来历因历史久远,其原真性难以考辨,但从这些民间地名趣闻中,我们仍可窥见它们所包含的浓重人文色彩。

宜兴的许多地名,包含了民间老百姓的朴素感情,充满着劳动人民的俗世情怀。西渚亳阳有座长工桥,因为三个长工辛苦集资造桥,为了纪念他们,桥名“长工桥”。和桥镇也有长工桥,那里原来叫永昌桥,因为过去长工们都是在那里拿根扁担,扁担上套根担稻绳,在桥头等生活,久而久之,那里也叫“长工桥”。新中国成立后,改其为劳动桥。

宜兴地名中也包含许多生动的民间传说。如祝陵,相传祝英台殉情后葬于此地,因她被朝廷封为“义妇”,所以其墓可以称陵,于是有了祝陵的地名。其他如红塔洋荡湖流传着“七十二个半边胡子”作恶的故事,周铁桥有“白鱼朝娘”的传说,等等。地名也是千百年来地方文化的结晶。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来过宜兴,他们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如梁代文学家任昉做过义兴郡太守,颇有德政,百姓怀念,他到过的地方就留下了纪念他的地名,如任墅、彦升桥、任公钓台等。丁蜀镇蜀山,原名独山,因大文学家苏东坡来此,思念家乡,看看这山与家乡的山差不多,说“此山似蜀”,于是人们改独山为蜀山。民族英雄岳飞在宜兴留下了他最早也是最多的军事斗争遗迹,如新街百合场。相传岳飞在此与金兵大战一百余合,因此叫百合场。还有岳堤、营盘等,都是因为岳飞来到宜兴而产生的地名。

有些地名,相对来说是指一个区域。如东山一带,就集中了许多居民小区。环科园、经开区等,完全就是新地名,代表一个新区域,也有许多居民小区。老城区的社区居委会,如民主、和平、新华、大同等名称,还保留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宜兴县城设立街道居委会时的历史面貌,颇有时代感。据说东汉阳羡长袁玘造长桥,五丈一个桥墩,有十几个桥墩,所以称“长桥”,又因周处斩蛟、苏东坡为蛟桥题词等原因,称“蛟桥”,这地名文化渊源深厚。宜城西珠巷,原名“西撒珠巷”,相传因明朝崇祯皇帝的三皇子为逃命逃到宜兴,清朝衙门里来人抓他,他边跑边撒珍珠终于脱身。宜兴的地名用字也颇有特点,湖㳇的“㳇”、西氿的“氿”、滆湖的“滆”等,都反映了宜兴悠久的历史文化。

撰稿:徐建亚

编辑:君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点赞+在看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