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味中草药:莪术,与郁金有什么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姜黄是什么地方产的植物 每天一味中草药:莪术,与郁金有什么关系?

每天一味中草药:莪术,与郁金有什么关系?

2024-07-10 05: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莪术,本名蓬莪荗,又叫蒁,原为姜科姜黄属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的根茎。受本草地域影响,同属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 wenyujin的根茎亦作莪术,分称为桂莪术、温莪术,蓬莪术又名文术。三者均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叶片宽大,穗状花序,自根茎抽出。蓬莪术叶脉中部有紫晕。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1 (1).png

莪术(音:é zhú),姜科姜黄属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的干燥根茎。和生姜一样,用药部位是根茎,不是根。莪术是多年生宿根草本,就是说不管它地上部分是开花长叶还是枯萎,地下部分总是存活的。这源于莪术膨大的块根和发达的根茎。

1 (2).png

莪术的叶片也很宽大,多成椭圆形,叶柄细长,多个叶柄汇聚成鞘,从根茎发出。

1 (3).png

莪术的叶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叶脉中部发紫,有一条紫色的晕。这是蓬莪术区别于同属植物的主要鉴别点。

1 (4).png

莪术也是穗状花序,与之前的姜黄极似,一定要参考阅读。莪术春天开花,你所看到的红艳艳的不是花,而是它的苞片,莪术顶端的苞片扩展,亮红色,远远望去,很像荷花。

1 (5).png

下层的苞片里藏着的,淡黄色的、张着小口的才是莪术的花儿,花的形状与姜黄也非常相似。至于莪术的果实与种子,怎么也都找不到支持的图片。

1 (6).png

莪术入药用的就是它的根茎,外形和姜类似,多椭圆形,因为断面呈墨绿色,因此被称为黑心姜或青姜(未找到合适图片,上图无法判断真伪,姑且当做莪术吧)。 

1 (7).png

需要说明的是,药用的蓬莪术拉丁为Curcuma phaeocaulis,还有一种莪术,拉丁为Curcuma zedoaria,1990年以前《药典》所收载的蓬莪术为Curcuma zedoaria,有学者考证,Zedoaria是外来品种,非中国土生,因此1990年以后《药典》将其更正为Curcuma phaeocaulis,但查阅维基百科及英文文献,莪术还仍多写成Curcuma zedoaria(上图为zedoaria)。

1 (8).png

再次强调,莪术用药部位是它的根茎,图中下边的椭圆形的小块,是它的块根,单独入药,就是中药里的郁金。所以种植莪术,一般收获两种药材:莪术、郁金,很多的时候郁金的产量要明显大于莪术。

1 (9).png

莪术在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蒸或煮至透心,晒干切片,即加工成我们看到的莪术饮片,质地非常坚硬,有似蜡状。

莪术的本草考证

荗与蒁,先说蒁 

在介绍莪术的历史之前,先认识这两个字,这两个字都念“树”,是专为莪术这味草药而存在的字,只要出现,就特指莪术,别无其它含义。注意荗(shù),不是茂,中间多一点。

 

新修本草·郁金

此药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黄赤,取四畔子根,去皮火干之。生蜀地及西戎,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蒁。岭南者有实似小豆蔻,不堪啖。

 

这个地方容易迷糊,请反复阅读。唐朝的《新修本草》记载的郁金,根据植物描述应该是现在的姜黄Curcuma longa(根黄赤),药用部位是姜黄的根茎(四畔子根),生长在四川及西部,因有活血破血作用,常用来治疗马病,当地人将这种姜黄的块根叫做“马蒁”。蒁,应该是姜黄的根茎。

 

新修本草·姜黄

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尔。西戎人谓之蒁药,其味辛少、苦多,与郁金同,惟花生异尔。

 

唐《新修本草》记载的姜黄,根据植物描述,春天开花,肯定不是现在的姜黄,推断可能是现在的莪术或温郁金,因为“根有黄、青、白三色”,可以推断是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因为只有蓬莪术的根具有三种颜色:根茎青色,块根黄色或近白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尔”,可以推断药用部位仍是根茎,即现在的莪术。“胡人谓之马蒁”“西戎人谓之蒁药”,在当时少数民族眼中,不管是姜黄、莪术、郁金,反正它们长得非常像,而且都能疗伤医马,苏敬将其统称为“蒁”。可见当时的蒁,至少包含了现今的姜黄、莪术,或有温郁金的根茎。

 

荗与蒁,再说荗

《新修本草》(657-659年)是苏敬主持编纂的。其后的陈藏器显然对苏敬等人的编纂不服,于是靠个人之力,重新编纂了一本本草,叫《本草拾遗》(741年),拾遗就是拾《新修本草》之遗,补充完善《新修本草》。这其中,就对蓬莪荗进行了修正。

 

陈藏器·本草拾遗

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蒁,黄色;三名波杀,味甘有大毒。

 

陈藏器认为苏敬将姜黄、莪术、郁金统称为“蒁”的说法不规范。于是,把姜黄单列,并将莪术分了出来:黑色的叫蓬莪,即现在的莪术;黄色的叫蒁,即现在的温郁金或广西莪术。波杀,可能是他弄混淆了,目前学术界多置之不理。

 

日华子本草

蓬莪荗:此即是南中姜黄根也。姜黄:海南生者即名蓬莪荗;江南生者即为姜黄。

 

在陈藏器之后,莪术就大大方方的出现在了本草著作中,唐末五代时期的《药性论》(一说唐初)、《日华子本草》中,均记载莪术,将之称为“蓬莪荗”(音:péng é shù),用“荗”取代了“蒁”,以示区别。《日华子本草》仍未脱离《新修本草》的阴影,仍将莪术与温郁金称作姜黄:海南生的姜黄,推断应该是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江南生的姜黄,推断应该是温郁金C. wenyujin。

 

本草图经·蓬莪荗

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以来,颇类襄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荗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

 

宋太祖让马志等人编纂《开宝本草》的时候,马志解释蓬莪荗“生西戎及广南诸州。叶似襄荷,子似干椹,荗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恶,恶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弃之。”随后苏颂编纂《本草图经》时,进一步解释了荗“荗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

1 (10).png

“荗在根下,似鸡鸭卵”这里的荗,与原本的蒁是有区别的。蒁,是四畔子根,即莪术的侧根茎;荗,在根下似鸡鸭卵,即莪术的主根茎。说到这里,需要补充下莪术的根茎形态。莪术的根茎分主根茎、侧根茎,主根茎呈陀罗状或卵状,侧根茎就比较像生姜。这与《本草图经》记载的“根如生姜,而荗在根下”的记载相符,“根如生姜”指的是侧根茎,“在根下”即主根之下的部分(古人根、根茎不分),根据鸡鸭卵形,推断荗就是主根茎。(上图为爪哇姜Java_turmeric,借以说明主根茎及侧根茎的区别,粉色圈起来的就是如卵形的主根茎,其余像生姜一样的就是侧根茎)

1 (11).png

小永以为根下的荗,也不排除是块根,不过好像没人这么解释。可见原本蓬莪术入药用的是它的主根茎,现今则不管主根茎还是侧根茎,均作为莪术入药。至于莪术为什么叫蓬莪荗,古代本草没有说明。小永猜测,蓬莪荗大概因地名而得名。蓬州是唐代设立的地名,今四川南充境内,与蓬莪术载入本草年代相合,属于古代西戎的范围,亦符合本草记载蓬莪荗出西戎的记载。至于蓬莪术为什么又叫文术,不得而知,望高人指点。

1 (12).png

其实,莪术,一直以来都叫做蓬莪荗,或简称蓬莪,到了清朝,莪术才渐渐被简称为莪荗,后来干脆把蒁变成了术,发音也由shù变成了zhú,有人爱用繁体字,将莪术转为繁体字,写成“莪術”,術与荗、蒁相去甚远,贻笑大方。

三种不同的莪术 

唐代莪术与姜黄、郁金不分,到了宋朝,三种药渐渐区分开来。对于莪术也有了详细的记载。如《本草图经》记载:“蓬莪荗,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蓬莪荗不仅生在在四川,广西、江浙也有种植了。其后的《证类本草》画有“端州蓬莪术”、“温州蓬莪术”图谱,人们推断,端州蓬莪术就是现在的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而温州蓬莪术就是现在的温郁金C. wenyujin,这也正是现今《药典》莪术三个基源的依据。

1 (13).png

蓬莪术C.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及温郁金C. wenyujin.三种都是姜黄属的植物,长得太像了,因此古人很难将之区分,因为本草的地域性,使得三种不同植物的根茎享用同一个药名莪术。但本草也普遍推崇蓬莪术,认为产于蜀地的莪术最佳。

1 (14).png

蓬莪术,根茎入药又叫文术,断面青黑或发蓝。

1 (15).png

顶端苞片呈现亮红色,花冠黄色,叶脉中部具紫色晕。

1 (16).png

广西莪术,根茎入药叫桂莪术,或广术。断面白色或微黄色(此图存疑)。

1 (17).png

顶端苞片淡红色,花冠粉红色,有的叶子叶脉中部也有紫晕(此图存疑)。

1 (18).png

温郁金,根茎入药叫温莪术。断面柠檬色(此图存疑)。

1 (19).png

顶端苞片蔷薇红色,花冠白色,叶子纯绿色,叶脉没有紫晕。这是温郁金与莪术的主要鉴别点。

 

四种姜黄属植物的鉴别

姜黄属的四种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温郁金与姜黄太相似了,但是还是能区别开的:姜黄秋天开花,而且花茎从叶子中间抽出,其余三种都是春天开花,花茎从根茎抽出,这就能把姜黄区别开;温郁金的叶子全部是绿色,没有紫晕,这就把温郁金也区分开了;相比来说,蓬莪术与广西莪术植物很难区别了,小永也没有见过真实植物,纯粹纸上谈兵。

莪术的药用价值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莪术活血化瘀药,在《中药学》中将它归为破血消癥药,这一归类,直接影响了整个学院派对莪术的认识,绝大多数人视莪术为峻猛之药,不敢轻试。

1 (20).png

小永早先也有这个顾虑,极少用到这味草药。后来看到师翁治疗胃病会用到莪术,当时不解其中含义,即便书中记载它能消积止痛,但仍一知半解。从植物学角度,重新认识莪术之后,印象逐渐加深。说白了,莪术就是一种姜,味辛而温通行气,况且还有人拿它当做调料,有何惧怕。

莪术的应用方法 

种类繁多的姜黄属

 

在我国,姜黄属的植物不太多,已知的蓬莪术、广西莪术、温郁金、姜黄,都早已经被老祖宗发掘当做药材来用了。其实姜黄属的植物远远不止这些,已经发现的有近百种,维基百科英文版中收录了99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印度,新几内亚。

1 (21).png

姜黄属植物的共同点是:都有肉质肥厚带有芳香味道的的根茎(各种姜),有时有块根。叶片长相相似,花序也都差不多,只是有从根茎或叶鞘抽出的区别。比较有名的有Curcuma angustifolia,Curcuma caesia,Curcuma zedoaria,Curcuma xanthorrhiza,这些姜黄属的植物如果早些传到中国,说不定也会成为莪术的来源植物呢。(上图为Curcuma angustifolia,主根茎、块根、花与莪术均似)

 

不同文化里的黑心姜

1 (22).png

Curcuma caesia英文叫做black turmeric,翻译过来叫黑色姜黄,其实就是一种黑心姜,在印度、孟加拉国作为一种传统草药,用来治疗消化不良、月经失调等,这一点与我们用的莪术比较相似。(上图为C. caesia)

1 (23).png

Curcuma zedoaria英语叫做white turmeric 或kentjur,因为根茎偏白,所以得名。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在公元六世纪被带入欧洲,作为调料应用,直至后来被生姜替代。现今印尼的咖喱里也会掺入它的粉末,泰国菜中,也会用kentjur切成薄片做沙拉。(上图为C.zedoaria)

1 (24).png

Curcuma xanthorrhiza又叫做Java turmeric,直译爪哇姜,产于印尼爪哇。当地将它加工成很多保健品,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减轻疼痛、增加食欲、通便等作用,还被用来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上图为C. xanthorrhiza)

1 (25).png

小永好信儿,在某宝上查了一下,居然也有卖黑心姜鲜品的,大抵作用,可以参考莪术,毕竟也是一种姜,用来做调料也是可以接受的。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药性论》:亦可单用。能治女子血气心痛,破痃癖冷气,以酒醋磨服,效。

《日华子本草》:得酒醋良。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

《开宝本草》:味苦、辛,温,无毒。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

《本草图经》:古方不见用者。今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荆三棱同用之良,妇人药中亦多使。

《本草纲目》:郁金入心,专治血分之病;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稍为不同。王执中《资生经》云:执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药反胀。用耆域所载蓬莪术面裹炮熟研末,以水与酒醋煎服,立愈。盖此药能破气中之血也。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温。无毒。色黑属在血分,气中之血。专驱破痃癖,止心疼,通月经,消瘀血。治霍乱积聚,理恶疰邪伤。入气药仍发诸香,在女科真为要剂。丸求速效,磨酒单尝。

《本草备要》:泻,破血,行气,消积。辛苦气温。入肝经血分,破气中之血,能通肝经聚血。消瘀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痛。治心腹诸痛,冷气吐酸,奔豚痃癖。酒醋磨服。痃,音贤,小腹积。痃癖多见于男子,症癖多见于妇人。莪术香烈,行气通窍,同三棱同治积聚诸气良。按:五积:心积曰伏梁,起脐上,至心下;肝积曰肥气,在左胁;肺积曰息贲,在右胁;脾积曰痞气,在胃脘右侧;肾积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治之下宜专用下药,恐损真气,宜于破血行气药中,加补脾胃药。气旺方能磨积,正旺则邪自消也。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东垣五积方,用三棱、莪术,皆兼人参赞助成功。按:治积诸药,神曲、麦芽化谷食,莱菔化面食,硇砂、阿魏、山楂化肉食,紫苏化鱼蟹毒,葛花、枳具消酒积,麝香消酒积、果积,芫花、牵牛、大戟行水饮,三棱、莪术、鳖甲消症瘕,木香、槟榔行气滞,礞石、蛤粉攻痰积,巴豆攻冷积,大黄、芒硝攻热积,雄黄、腻粉攻涎积,虻虫、水蛭攻血积。虽为泄剂,亦能益气。王好古曰:故治气短不能接续,大小七香丸、积香丸,诸汤散中多用之。

《本草新编》:莪术,味苦、辛,气温,无毒。入肝、脾二经,血分中药也。专破气中之血,痃癖可去,止心疼,通月经,消瘀血,治霍乱,泻积聚,理中气。乃攻坚之药,可为佐使,而不可久用。专入于气分之以破血,虽破血,然不伤气也。蓬莪术与京三棱,同是攻坚之药,余舍三棱而取蓬莪者,以蓬莪破血,三棱破气也。夫血乃有形之物,破血而气犯不伤;气乃无形之物,破气而血必难复。气不伤,易于生血;气不复,艰于生气耳。

或问莪术入于气分之中以破血,吾疑血破而气亦破矣。夫入气以破血,又贤于入血以破气乎。莪术入气以破血,三棱入血以破气。虽气血俱不可伤,而血郁于气之中,不得不消血也。然而,消药必伤气血,与其消气,不若消血,况原病于血之瘀也。蓬莪术专消气中之血,但破血而不破气。血有可破而破之,气无壅滞,无可破也,又宁破气哉。

《医学衷中参西录》: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症瘕,月闭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疼,一切血凝气涟证。若与参、术、耆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若细核二药之区别,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

药物恒有独具良能,不能从气味中窥测者,如三棱、莪术性近和平,而以治女子瘀血,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开破之品转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术独具之良能也。而耳食者流,恒以其能消坚开瘀,转疑为猛烈之品而不敢轻用,几何不埋没良药哉。

三棱、莪术,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但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或用黄芪六钱,三棱、莪术各三钱,或减黄芪三钱,加野台参三钱,其补破之力皆可相敌,不但气血不受伤损,瘀血之化亦较速,盖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

 

 

建议参考阅读:TURMERIC: WHAT’S IN AN HERB NAME? HOWTURMERIC (JIANGHUANG) AND CURCUMA (YUJIN) BECAME CONFUSED,Subhuti Dharmananda, Ph.D. Portland, Oregon http://www.itmonline.org/arts/turmeri3.htm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张会永,小永还会每天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您推送当日“每天一味中草药”消息。

也欢迎您关注我的新浪微博,和我进行互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