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媒体人具备的六个特质,你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管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优秀媒体人具备的六个特质,你呢?

优秀媒体人具备的六个特质,你呢?

2024-06-29 1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内容:

 

  笔者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干新闻工作?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人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媒体的记者、编辑是一批有着特殊使命的人。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地为大众传播消息。

  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以来,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非凡经历、作品风格、采访理念和杰出贡献,描绘出一幅幅历史画卷,显示了不凡的特质,成为新闻工作者的榜样。

  特质之一:坚定

  曾任人民日报社长的范长江在谈到“怎样学做新闻记者”时说:“第一,要有坚定的政治态度,这对于记者很重要。”范长江认为,报纸的政治性和新闻性两者密不可分,前者尤为重要。新闻的政治性是一个基本的新闻学原理,任何一个报纸在实际上也没有脱离政治。他的作品大都是国内关心的大事、热点。1937年,范长江倡导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为推动抗战做出了贡献。

  刘少奇在谈到记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时,把“要有正确的态度”“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作为重点,勉励记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

  由此可见,政治上的坚定,应是一名记者的首要特质。

  特质之二:正义

  媒体人在社会上处于一种比较特别的位置。他有时有一定的特别权力,如调查研究权、采访权,有着引导舆论的优势。

  媒体人的目标就是用心中的爱、手中的笔写出稿件,弘扬正气,鞭挞腐朽,改造社会。为此,一个优秀的记者必然是充满正义感,敢于对邪恶势力作斗争。

  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徐铸成在谈到办报宗旨时说:“报纸既是人民的喉舌,社会的公器,就不容许投机取巧,看风使舵……我们虽是中国报业的后起,但决不妄自菲薄,随波逐流,而愿始终守住新闻界应守的岗位,对真理无愧怍,对历史有交代,成败利钝,在所不计。”

  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认为,写文章要秉持公心,正视现实,对一切黑暗落后的东西要大力挞伐。当他看到社会上的浓疮毒菌,就有一种“不能已于言”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加以评述。他的那种悲天悯人、仗义执言的个性,显示了他以民为本,为民立言的新闻理念。

  特质之三:真诚

  要当好一个媒体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真心诚意,不说假话。

  “不造假”有两层含义:一是主观上不说假话,不说违背事实的话;二是客观上不受假象蒙蔽,不跟风说瞎话。

  著名报人林白水说:“消息记者应当说人话,不说鬼话;应当说真话,不说假话。”他写的新闻与评论,关心大众,为民请命,勇揭贪腐,向往自由。他从1901年开始办报到1926年被军阀杀害,先后创办和担任过十多家报纸的主编工作,由于敢讲真话,报纸多次被封,他也三进牢狱,在揭露黑暗中以身殉报。

  在社会大潮中,记者是一名冷静的观察者、思考者。记者应不盲从,不搞一阵风。为了给将来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记者要敢于秉笔直书,又能从独立思考中吹沙见金,找到事物的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

  特质之四:敏捷

  媒体人要有老鹰一样的眼睛,狗一样的鼻子,鹿一样的腿,应是十分敏捷而灵活的人。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做调查研究,没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到一个新地方面对的是全新的情况。随机应变的能力,审时度势的能力,求新求活的能力,是考验记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

  著名记者邵飘萍是一位“新闻全才”。他在采访中善于用侧面迂回的办法,从而采访到了许多常人不知的新闻。他采访段祺瑞就是通过传达长进去“通报一声”而实现的,获得了当时政府决定参加一战的新闻,写成稿件后火速发回上海《申报》,引起轰动。

  曾任大公报和人民日报记者的彭子冈,是一位杰出的女新闻工作者。她观察敏锐,体验细致,写出了《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擦皮鞋童献金救国》《孙夫人印象记》等报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特质之五:博专

  有人说:“新闻无学”,只要干上一年两年自然就会了。这是一个模糊的认识。记者的广博知识与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记者每天都要面临新环境、新事物,既要有新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知识就像一个网,张得大,才能捕到活鱼。

  名记者黄远生的知识面就非常广。他是清末进士,又留学日本学法律,他不但时事通讯写得好,而且精通财政、金融话题,以其深邃厚重的思想、辛辣幽默的笔锋荡涤腐秽,廓清舆论,成为“报界奇才”。

  名记者邹韬奋大学学的是电机专业,又弃理从文,主修西方文学与教育。他当过英文教员与翻译,办刊中注重“搜集材料,贮蓄思想”,用人唯才,培养了一批优秀记者。

  既博又专,是对记者知识面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分工更细,受众见多识,记者要从全能型记者向专家型记者转变,这已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写专业报道与深度报道时,追求热点,追求深刻,追求新颖,更显示掌握专业知识之重要。

  特质之六:笔力

  记者发言靠的是手中一支笔。因此,一个优秀的记者必定有强劲的笔力。

  名记者邵飘萍写的许多报道题材重大,条理淸楚,描写生动,议论辛辣。他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在新闻界影响深远。

  名记者邹韬奋具有独特办报思想,他写的文章用事实说话,写得鲜明、尖锐、真实、可信,注意用“平民式”语言,使普通底层的工人农民也能读懂。

  名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把人们带进历史的知识长廊,既有魏蜀吴三国的故事,又有汉唐名将西域的历史,还有红军的事迹,行文之处洋溢着正直高尚的格调,令人难忘。

  名记者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几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他的文章语言质朴,刻画逼真,细节生动,感情炽热,在文字语言的运用上极具功力,许多文章成为名篇范文。

  名记者范敬宜强调记者要加强知识和语言文字修养。他说,语言要“活”不要“油”,主张用语要准确,消除语病,写作要防止常识性错误。

  正是他们运用深厚的笔力,通过艰辛的写作,以智慧、心血和汗水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