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碑法帖丨字字泣血赏颜真卿《祭侄文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颜真卿被谁杀害的 名碑法帖丨字字泣血赏颜真卿《祭侄文稿》

名碑法帖丨字字泣血赏颜真卿《祭侄文稿》

2024-07-13 16: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国之瑰宝

苏轼曾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画至吴道子,书至颜鲁公”。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颜真卿可以说是王羲之后声望最大的书法家。千年来,他的书法影响了无数人。

这幅《祭侄文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横59.6公分,纵29.2公分,大概相当于两张A4纸横着拼起来的大小。它与苏轼《寒食帖》、赵干《江行初雪图》一起被称为“镇馆之宝”。

《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中国,宋元以前保留的书画真迹不多,历经战乱还能流传至今的书画基本上都是稀世之珍。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丰碑的三位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 王羲之《兰亭序》(唐代冯承素摹本)

∆ 颜真卿《祭侄文稿》

∆ 苏轼《黄州寒食诗》

排名第一的《兰亭序》真迹现不知去向,颜真卿《祭侄文稿》便是当世第一行书,可谓是中国书法现存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没有之一。

← 左右滑动观看欣赏全卷 →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

《祭侄文稿》的珍贵,不仅在于历史悠久,也不仅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

“字字泣血,铁骨铮铮”这八个字是后人们对《祭侄文稿》的评价。

这幅字,凌乱潦草,字字皆是血泪交织灌注而成;这幅字,涂改很多,满纸是忠魂泣血,是看山河破败后的不甘。

它满载国破家亡的悲痛,是盛唐那段沉重历史的见证。

∆ 颜真卿 (709-785) 清殿藏本 图/视觉中国

《祭侄文稿》是在安史之乱后,50多岁的颜真卿看着自己堂侄的头骨写下的。

唐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和堂兄颜杲卿一门忠烈,与叛军奋起反抗。

那时,颜杲卿驻守常山郡,颜真卿守着平原郡,兄弟二人遥相呼应,牵制住一部分敌军力量。为了助父平叛,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常常往来两郡之间联络。

《颜氏家庙碑》拓本

唐丨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刻

拓本长27厘米,宽13.4厘米

原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颜真卿书

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叛军史思明攻陷常山,颜季明被叛军斩首,颜杲卿也遭安禄山残忍杀害,“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安史之乱中,颜氏一门有30余口被害。

两年后,颜真卿有机会派人到河北寻找兄弟和侄子的遗骸,最后只觅得颜季明的头骨和颜杲卿的部分尸骨。

家仇国难齐上心头,五十几岁的颜真卿痛哭失声,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他为侄子季明写下祭文,这就是《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

字字泣血,笔墨含情。

国仇家恨萦绕在胸间,颜真卿对着侄子残损的头颅,挥笔写下这篇文稿。

颜真卿强压悲痛,在祭文开始时字迹尚且工整克制,当他开始回忆侄子生前时,写到“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侄儿的容颜似乎还历历在目,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字迹松弛起来。

写到“贼臣不救”时,老人似已完全被悲伤吞没,涂抹修改开始多起来,也顾不上整理笔锋和及时蘸墨,枯笔擦过纸面,仿佛可以透过文字看到一位涕泪满面的老者在颤抖。

他写道,侄子从小就很出众,正处风华正茂。可谁想安禄山起兵造反,他们兄弟极力抗敌,急挫叛贼的威风,可是却因为贼臣拥兵不救,让常山成为孤城。侄儿怀着未完成的抱负,永远地辞别了人世。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通篇作品,颜真卿在“父陷子死”这四个字笔墨最重,这是兄侄惨遭杀害的悲壮结局,颜真卿对兄长与侄子惨死的切肤之痛与对叛军的切齿之恨跃然纸上。

“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他写到亡侄的“首榇”(放头骨的棺)在三年后才被收得归葬,短短几行里改了又改,写到“呜呼哀哉”,字迹已近草书,怕是早已哀恸不能自已,早已痛苦失声。

最后,他告慰亡侄“再等一个好的日子,再选择一块好的墓地埋葬你,你的灵魂如果还能知道这一切,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做客。”文字如江河一般倾泻而下。

《祭侄文稿》一共23行,234字,颜真卿涂了改,改了涂,一个个浓重的墨迹,正是他的斑斑血泪。

作书之时,颜真卿被满心的痛苦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由于情感激越,这些文字时疏时密,墨色有重有轻,甚至有“枯笔”的痕迹,颜真卿长期积累的书法功力在悲壮的情绪下挥洒而出。

颜真卿所书写的,是他的哀叹和悲愤,这是一幅心灵的笔墨图像,是他情感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假使颜真卿在世再写一遍,怕也写不出这篇《祭侄文稿》。

∆ 《祭侄文稿》“子孙保之”印章

后世书法名家辈出,但临帖《祭侄文稿》虽千百遍也无法达到它的氛围。在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早已不在人间的情况下,保存尚好的《祭侄文稿》就更显珍贵。

虽已过千年,但人们对于亲情的理解,却从未改变。看到这张力透纸背、撼天动地的作品,仿佛也能体会到颜真卿的悲伤与痛楚。

《祭侄文稿》早已不是一幅书法艺术品,它浸的是至亲血,蕴的是家恨与国仇,代表了颜真卿的风骨,凝聚了大唐从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记忆。

字为心画,字如其人。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强劲雄浑,他本人的个性也刚直耿介。在《祭侄文稿》写就的26年后,他被派去劝和叛将李希烈,因屡次宁死不降而被勒死,享年76岁。

德宗诏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颜真卿行书湖州帖卷》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中期之后,颜真卿的书法得到了文人的极高赞誉,甚至被推崇为神品。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感慨,颜公书法,“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米芾:“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

黄庭坚:“观鲁公其帖,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肃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自二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惟张长史与鲁公二人。”

∆ 颜真卿书法 图/视觉中国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一生不屈的象征。每次回味,都能想起写下这字的老人,是宁死不屈的英雄,是一身傲骨的文人,而这纸上留下的是他的半生血泪。

如果没有李白、杜甫,没有颜真卿、张旭、怀素……没有传世的诗词,没有留存的书画,我们将无法想像盛唐的风华。

文稿·译注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禄(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尔挺生,夙標幼德。宗庿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舋,稱兵犯順。尔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尔傳言。尔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爲荼毒。念尔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櫬,及並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顔。方俟遠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維:句首語助詞。

乾元:唐肅宗李亨年號,乾元元年爲七五八年。

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此爲古人的干支記日法。“朔”爲每月的一日,“庚午”爲朔,則三日爲“壬申”;簡單地説,就是九月三日。

原稿“第十三” 旁塗去“從父”二字。按:“從父”即叔父。顔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故此處稱“第十三叔”。

銀青:本指秦漢官吏秩在比二千石以上者,皆可佩銀印青綬。

光禄大夫:原爲郎中令的屬官。銀青光禄大夫,唐時爲從三品文官階。

使持節:爲刺史的加銜。輕車都尉:唐宋時勳官號。自上柱國至武騎尉共設十二轉,第八轉爲“上輕車都尉”。

開國侯:爵名。唐代將爵位分作九等,“開國縣侯”爲第六等,前冠以縣名。

清酌庶羞:祭祀所用的清酒和各種美味。羞:通“饈”,食物。

贊善大夫:太子屬官。顔季明爲顔杲卿第三子,乾元元年,被朝廷追贈贊善大夫。

夙:早。

庿:同“廟”。

瑚璉:宗廟中盛黍稷的祭器。比喻國家的寶貴人才。

蘭玉:芝蘭玉樹,比喻優秀子弟。

“每慰人心”句上塗去“方憑積善”四字。

戩穀:福禄。用爲吉祥之語。

舋:同“釁”。間釁:伺隙,乘隙。

尔父:即顔真卿從兄顔杲卿。

“俾”字上塗去“恐”字。俾:使

歸止:止,助詞。

爰:乃,於是。

兇:同“凶”。蹙:逼近,迫近。

“賊臣不救”句上塗去“賊臣擁衆不救”六字。“不”字旁又塗去“擁”字。

“陷”字上塗去“擒”字。

巢傾卵覆: 典出《世説新語·言語》。

天不悔禍:上天并不悔恨自己的過錯。語出《左傳· 隱公十一年》。

荼毒:吃苦菜,受毒害。比喻毒害,殘害。“荼”是一種苦菜;“毒”指毒蟲。

遘:遭遇。

百身何贖: 語本《詩經· 秦風·黄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説願意死一百次來换取死者的復生。表示對死者極沉痛的悼念。

天澤:皇帝的恩賜。

“河”字旁塗去“河東近”三字。

河關:河流和關隘。此指蒲州,時顔真卿調任蒲州刺史。顔真卿《蒲州刺史謝上表》:“此州之地,堯舜所都。表裏山河,古稱天險。”

“泉明”旁塗去“尔之”兩字。

比者:近來,最近。

“陷”: 此處似誤書, 當以“至”字爲宜。

“携”字上塗去“提”字。

櫬:空棺。《小尔雅》:“空棺謂之櫬,有尸謂之柩。”首櫬:盛裝季明首級的空棺。

“及並同還”句旁塗去“亦自常山”四字。

“卜”字旁塗去“爲”字。

幽宅:墳塋。

無嗟久客: 據《 新唐書》 記載,時顔杲卿和顔季明葬於長安鳳栖原。按,顔氏祖籍在山東,故按祖制,應葬在山東,葬於長安乃權宜之計。故説“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尚饗:舊時用作祭文的結語,表示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的意思。饗:通“享”。

局部放大

文章来源丨

书法报公众号

央视新闻公众号

书法杂志公众号

1315948522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