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文化:以陶渊明为例,辨别古代的“真假隐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陶渊明隐居是一个人吗 隐士文化:以陶渊明为例,辨别古代的“真假隐士”

隐士文化:以陶渊明为例,辨别古代的“真假隐士”

2023-12-13 07: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归隐后选择

纵观历史上的隐士,有许多会认为自己做隐士是不想与龌龊人共事,很是清高。当然,为了独善其身是隐士自己的选择,但是,陶渊明境界更高的便是“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一些隐士在官府找上门时可能会有一种“竖子不足与谋”的霸气,但是陶渊明选择的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如此恬淡的态度,着实令人钦佩。

二、隐士文化的特征

看完陶渊明对人和事的态度之后,我们来看看隐士们的共性和隐士文化的特征。

1、隐士的人生选择

孔子说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后世隐士们的文化信仰,也是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选择标准。“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也是说的这一层意思,隐士们都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君子之道,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与民由之”,归隐才是第二选择,所以称得上隐士的人,首先要看他自己坚守的“道”是否前后一致,如此才是成为隐士的必要条件。

隐士的另外一种选择是淡泊名利,不在乎贵贱,只图自由自在。

陶渊明完全符合隐士的通用人生选择,在无法达到“与民由之”的理想之后,他选择了归去来。

2、隐士的行为准则

在隐士文化中,最让人称道的便是行为准则,简称为义。义是什么呢,这一点众说纷纭,但是在隐士里更多的是正义、慷慨和宽容谦让。在隐士中,大部分因为不喜欢仕途,所以比较贫穷,但是他们会更多的施舍穷人,或者付出的比得到的更多。东汉有一个隐士周党,在讨回家产之后,就将家产全部散给手下,其仗义疏财可见一斑。

在隐士中,聪明且喜欢读书的人占据了大多数。而且很多隐士在隐居期间还广收弟子,传授自己所学,可以使自己未完成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传承下去,由“穷则独善其身”改为“兼善”,教授农家子弟,为其未来带来希望。

关于广收弟子的隐士,在《晋史 隐逸传》里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宋纤,晋史记载:“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

还有些隐士在归隐期间著书立说,我们的主人公陶渊明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他们的文章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隐士文化的内涵,传承隐士文化。

3、“假隐士”的判别标准

因为隐士具有以上的优秀品质,所以长久以来都受人尊敬,所以有些仕途不得志的人假“隐士”之名,而行“待价而沽”之实。比如我们熟知的诸葛亮,虽然他并不自称隐士,出场的形式可是标准的隐士派头啊。

我们重点说的,也是最有名的一个假隐士就是卢藏用。“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就是在说像卢藏用这样的“假隐士”,唐朝期间,许多在仕途不顺利的人,重返官场又无正式渠道的人,都假借隐士之名在终南山“隐居”,并放出风声。因为社会对隐士文化的推崇,所以朝廷陆续将部分人破格录用,而卢藏用就是其中的代表,“终南捷径”一词也由此而来。

唐朝的隐士因为“终南捷径”而被史学家争论,就连大诗人李白也被质疑,他关于功成身退后做隐士,也被认为是“终南捷径”,当然,李白是隐士还是侠士,各位读者都有自己的判断。

三、总结

借用鲁迅先生的句式,真的隐士敢于藐视强大的皇权,敢于正视贫困的生活。隐士还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宽容侠义等等优良的品质,所以直到现今,我们仍对真的隐士赞不绝口。也正因为这些典型特征,使得我们读史的时候,可以更明确的分辨“真假隐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