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踏歌图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期收腹有什么坏处吗 马远踏歌图轴

马远踏歌图轴

2024-05-26 11: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踏歌图》轴,南宋,马远作,绢本,设色,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   “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快乐热闹。   从表面上看,《踏歌图》像是一幅表现自然山川风貌的山水画,而实际是一幅描绘人间生活的风俗画。作者马远在图中安排了不多的几个点景人物,使画中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画家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乡民形象:一个中年村民,因为高兴多喝了几碗酒,步履蹒跚,摇摇晃晃,醉意十足,但是那个盛酒的葫芦却没有忘记,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一个白胡子老汉,同样也喝了不少酒,一只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高高抬起,双脚离地,手舞足蹈,兴奋异常。他们的举止行为已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合,所以显得特别滑稽可笑。作者马远描绘了这几个成年人之后,觉得还不足以表达欢快纵情的气氛,特地在画幅的左下角安排了男女两名幼童,他们回过身来,瞪着惊异的眼睛,看着自己的长辈,平时家长的恃重和威严怎么都没有了?年龄稍大的女孩,还用手捂住了嘴巴,偷偷在发笑。这两组点景人物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把“踏歌”欢愉快乐的情绪推向了极致。可是细看图中,作者只不过画了六个人,却能将气氛渲染得如此充分。从这六个村民身上,完全可以感受到整个村庄中传出来的歌声、踏地的节拍声和欢快的笑声。画家马远“以一当十”、“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实在是太高妙了。   几个人物在图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却最为引人注目。人物线条挺拔刚劲,人物动态活泼有趣,都显示了马远不凡的技艺。   马远画山石的方法也极有特点。他运用毛笔的侧锋平扫,以表现陡峭的山势和坚硬石头的质感,山石犹如巨斧劈出一般,这种用笔的方法被人称之为“斧劈皴”,从《踏歌图》轴中亦可见一斑。在画幅的构图方面,马远也有创新。他喜欢将图中的山石集中于某一边角,形成虚实的对比,故此他有了“马一角”的称呼,当然在这件作品中这一特点不是十分明显。马远画树也有自己的习惯,他经常把树的枝条画得向下斜拖,所以有人将它归纳为四个字“拖枝马远”。   在马远的这幅《踏歌图》的上方,题有五言绝句一首,这是南宋皇帝宁宗赵扩抄录北宋王安石的诗句。诗为:“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这是南宋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供奉宫廷的画院画家马远即以此诗为题作画。  是中国南方乡间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如过年节一样快乐热闹。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人,大约活跃于13世纪初期),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马远的祖父随着高宗赵构南渡,所以马远是在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长大的。他大致的活动时间在南宋光宗、宁宗年间。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自出新意,构图多用边角形式,有“马一角”之称,是南宋“翰林图画院”中的佼佼者。与另外三位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夏圭在画史上合称为“南宋四家”。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中国画技法名称。皴法是指用画笔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斧劈皴”是皴法的一种,画家采用毛笔横扫,用笔极有力度,以表现山脉坚硬之石质,犹如巨斧劈出一般,很有特色,故名“斧劈皴”。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庆历时期进士。初知鄞县,颇有政绩。神宗继位,王安石上书陈述各项制度的弊端,阐明改革主张。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开始推行青苗、均输、市易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屡遭阻碍。熙宁七年(1074年)、九年(1076年)先后两次罢相,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元丰三年(1080年)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或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或评价人物,或寄情山水,皆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富有感情色彩,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了思想深度,布局灵活而又曲折多变。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后期多写景诗、咏物诗,抒发一种恬逸的情趣,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行世。  五代时西蜀、南唐在宫廷中设立的绘画机构,全称“翰林图画院”,北宋、南宋延置此机构,容纳画家进行创作。              TAG标签耗时:0.027693033218384 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