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七: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运用技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锤炼语言的具体例子 2020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七: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运用技巧

2020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七: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运用技巧

2024-07-09 17: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段文字,大家一定不陌生。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或许会随了时间的流逝而逐步忘却,但这穷青年的形象,却会始终扎根在心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买椟还珠”现象呢?别无他因,唯一的理由,是这段文字过于形象生动,过目则难忘。

再欣赏一个例子:

慈悲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慈悲让心不会变得坚硬。慈悲会祈求世界和平,它像美丽的白鸽一样,衔着绿色的橄榄枝在世界的上空飞翔。慈悲同情弱者,它给与人们关怀,教人们懂得宽容懂得爱。“快乐王子”失明的双眼打动过许多人的心,那便是他种植慈悲的情怀。

我们千万不要把慈悲理解为施舍。因为施舍是一种残忍的蔑视,而慈悲是心与心之间传递温暖的桥梁。慈悲的人把手伸给那些处在痛苦中的人们,拉他们一把,给他们一个拥抱,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走出阴影,并且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施舍的人却只会把吃剩的面包向饥饿的人们劈头砸去,而后不再理睬他们。

……

这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写作》中例举的一篇学生作文中的两个段落。这两段文字,时而比喻,时而拟人,时而对比,时而借代,字里行间充满了灵秀之气。阅读这样的议论文,谁还会感觉枯燥乏味呢。

由这两个例子可以发现,议论文的语言,是绝不缺少鲜明、生动、准确、犀利、诙谐等特点的。如果说我们平时的作文中缺少了这些,那么,过错决不在议论文本身,而在于我们,在于我们缺少了驾驭语言的技巧,缺少了感悟语言的能力。

我们该如何锻造富有张力的议论文语言呢?多年的写作实践告诉我,要想让语言插上翅膀,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确立清晰的文体意识,让语言拥有明确的目标。

议论文写作的第一要点,是把握文体。只有明确了文体特征,才能依照这个特征,确立观点,寻找论据,开展论证。然而,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总有一些同学,因为缺乏必要的文体意识,明明准备写的是议论文,写出来的却成了“四不像”。

比如,一些时尚刊物上常刊登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字。这些文字,通常先用大半篇幅叙述一个纯美的故事,然后在结尾处进行一定量的议论,用以揭示故事的主题意义。我们的同学阅读了这些故事后,觉得它们很有意义,很能打动人心,便在议论文中,把这样的故事完整地引入作文中,用来充当论据,结果,800字的议论文中,除了首尾两段议论外,中间一个故事就占了500多字。如此文章,谁也不知道应该算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这类错误并非少见,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许多同学不了解议论性文体的语言要求,弄错了对象,表错了情。如此做法,正如同买了红粉送烈士,买了宝剑赠佳人,出了力破了财,却落不到任何好处。

那么,议论性文体中,如何才能让语言拥有明确的目标呢?方法很简单,砍削论据中一切可有可无的细节,只留下可以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例如,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无数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但毛泽东在援引两位做论据时,只用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样的两句话,因为有了这两个结论,就足以证明“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的观点了,其它的,即使再精彩,也没有多少价值。

第二,培养凝练的行文风格,让言辞呈现简约的特色。

前苏联作家康·亚·费定在《作家的技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废话多的地方,语言无力的地方,那么也就是思想腐朽的地方。”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并应用到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中,也就是说,要想在作品中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就必须语言精炼有力。

如何让议论文的语言精炼有力呢?

首先自然是不说废话。引论部分要尽可能简洁,能引出论题或论点即可。论题要明晰,论点要鲜明。本论部分的分析论证,所有论据必须为证明论点服务,而不是为展示学问、卖弄见识服务。结论的联系现实,重在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能够服务于现实生活。除此之外,其它话语一概不写。

其次是尽可能使用整句。整句的优势,在于概括力强。一组整句并列使用,其实际拥有的语境意义,远远超过这些句子的意义相加。另外,整句的结构本身,有利于挤出语句中的水分,使语言更加凝练简约。

或许有同学会说,我们也知道使用整句啊,可是,如何才能把散句转换为整句呢?方法很简单,想想平时做的仿句练习,那就是最好的整句训练方法,也是最好的议论文论据使用方法。

下面这两段话,可以很好说明整句对于凝练简约风格的重要作用:

①从古自今,情感与职责都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间彼此融合,就可以达到无私、无畏、无悔、无怨的人生境界。想那苏武,在北国的彻骨寒冷中坚守十九载,吞毡饮雪而无怨无悔,不就是因为将个人情感与出使使命牢记心田,才坚韧执着、不屈不挠吗?而一代名臣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不也就是既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又要为天下苍生谋取利益吗?至于以直言敢谏而知名天下的魏征,则更是凭借一颗赤诚之心,将个人情感与谏官职责发挥到了极致状态。情感与职责,在他们看来,似乎本就为一体,无法分割。

②情感与职责相辅相成,最高境界便是无私、无畏、无悔、无怨。苏武牧羊,吞毡饮雪,因为爱国所以坚韧,因为履责所以不屈;诸葛亮临危受命,因为感恩所以无私,因为忧民所以无怨;魏征直言敢谏,因为忠君所以无悔,因为知民所以无畏。情感与职责,在他们看来,似乎本就为一体,无法分割。

这两段话,前者以散句为主,语言相对就啰嗦了点,也缺少了某种气势。而后者处理成整句后,不但语言精炼简约,话语间蕴藏的气势也得到了加强。

第三,注重词句的推敲斟酌,给语句穿上端庄的外套。

前阶段,有位同学将自己主动完成的一篇议论文送给我批改。我在他的作文中,发现了这样几句话:“每个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之日起,就有了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有些人既不养活父母,也不养活子女,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吃喝玩乐。这样的人,还能算是人吗?依我看,他们最多只能算是人渣,是社会的垃圾……”

这段话,如果仅从议论的结构上看,先有观点后用论据证明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读这样的话语,我们很难拥有阅读的感受。因为他的语言过于感性化、口语化。而这样的语言,很难拥有说服力,更缺乏美感。

后来,他将这段话修改如下:“人之为人,全在一份责任。赡养父母是子女的责任,抚育孩童是家长的责任。倘若有谁来到这个世界,仅仅为了自己的一张嘴一双眼的需要,那么,他真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应该拥有一张“人”的资格证。”

经过这样的修改,文章的语言端庄典雅了许多,说理的味道也增强了许多。

由此例我们可以看出,议论文的语言,必须符合书面语的特征。议论文强调逻辑性,强调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来证明观点,这种论证,只需要以理服人,不需要辱骂恐吓。英国作家毛姆所说的“好的文字,应该像有教养的人的对话”,强调的正是这个道理。

第四,创设语言的修辞环境,为语段添加别样的韵致。

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议论文虽然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但也要讲究文采,注重修饰点缀。只有如此,才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感染力。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养成在论述中灵活使用修辞的习惯。

议论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1.引用。引一些名句警句或一些翔实的资料进入作文,不但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能增加文章的知识容量,凸显作者的文化底蕴。文章的亮点会因之而骤然闪现。比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引用民间俗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来批判八股文风,就引用得轻松诙谐、妙趣横生。

2.比喻。在议论文中使用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如《劝学》,不但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正面喻体,也有蟹、驽马、锲而舍之等反面喻体。全文虽极少抽象说理,却借助寻常喻体的意义本身,将原本抽象的学习道理阐述得浅易明晰,使人读后深受启发。

3.对比。议论文,除了段落间可以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外,具体的语段中,也可以通过对比,彰显观点。比如下面这段议论,就很好地利用事理间的差异对比,将作者观点清楚明白地摆在读者面前:“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4.排比。议论文中的排比,既可以是论据列举中的语句并列,也可以是语段与语段间的并举。议论文中使用排比,除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外,还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为读者营造出进一步调动生活储蓄、协助作者再造氛围的艺术效果。下面这段文字中的论据,就很好体现出排比句在议论中的高度概括力:

“怀想天空,守着它的纯净,给它一份蓝,而不是将灰色永远罩于天空之上,让希望的阳光永远照不到心中。张爱玲只将灰色给了天空,于是,她只顾影自怜苍老而死;尼采只将‘我是太阳’的自诩给了天空,于是他只为人鄙夷;海子只将永远的失望给了天空,于是只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空吟。”

第五,拓展语句的表现空间,使文句释放情感的光芒。

法国作家布瓦罗这样描述语言:“一句漂亮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如何才能将“每个人都能想到的”内容,转换成大多数人想象不出的“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语言呢?除了注意炼字炼句、注重使用修辞外,还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画面描绘,来拓展语句的表现空间,使议论文的语言,因生动形象的描绘而增色。

比如《庄暴见孟子》一文,孟子在论证“与民同乐,则王矣”的观点时,就没有从道理上去进行推论,而是精雕细刻地为梁惠王描绘出两幅图画,让梁惠王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去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借助画面描绘而呈现观点的手法,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已被越来越多的考生使用。这样的例子,随便翻开一本高考满分作文选,都可以发现许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六,锤炼语言的个性特征,用独特俘虏读者的眼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个性化的语言,正是个性化的思想的独特体现。苏教版《写作》教材所说的“气之为体,因人而异。弘于外者,多率性大气;秀于中者,多机敏灵秀”,强调的正是依顺个性、锤炼语言。中学时代,是青春如春花般蓬勃旺盛的时代,是生命如朝阳般灿烂眩目的时代,是思想如岁月般成长成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有“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的责任与使命,应该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细腻与率真。因此,我们的写作也就应该洋溢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意气,应该蕴蓄着活泼流转、机敏睿智的灵气。

让我们从高考高分作文中挑选出两段文字,来品味相同主题下因个性差异而生成的个性化语言,这对锤炼我们的语言,会有极好的参考价值。

①怀想天空,让人明白了敬畏生命的内涵。当你不得不费力仰视时,你感到自己不再那么伟岸,那么强壮。我想,史怀哲博士兴许是在一次虔诚的仰视后才走向非洲的难民窟,走向爱的荒漠去耕种绿洲。博士多纹的面孔像大浪潮般冲击着我的心灵。他不可能不对你怀想着欧洲大教堂里管风琴的回响,玫瑰园里与海伦的下午茶。但是,一个人一旦见过了自然教给人类的爱与隐忍,便不会再被任何一种物质的力量慑服了,他只会心甘情愿地伏在天空下,对广阔的生命世界心怀敬畏。

②孟浩然诗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天空的粉妆融化了,晶莹的雨水便落下来。我们无法亲吻辽远的天空,却能亲吻到天空的眼泪——雨。点点滴滴的雨愁煞过词人李清照,愁煞过贺铸:梅子黄时雨。我们坚硬却裂缝百出的心,被雨润泽,然后从心灵的旱地上长出一株新绿,从心灵的尘埃上开出一朵洁白。这柔弱的植物吸饱了天空的泪,在风中摇曳着生长,离天空近了一点,又近了一点……

这两段文字中,前者立意高远,意象阔大,既展现了小作者丰富的阅读面,又呈现出敬畏生命、博爱苍生的悲悯情怀,具有明显的豪放风格,借此可推知,作者一定是一位志向远大、胸襟开阔的人。而后者则细腻柔婉,宁静纤细,善于在寻常景致中构建不同寻常的情感体验,具有鲜明的婉约特色,借此也可推知,作者一定是一位善于观察、情感丰富的人。

除上列六点外,议论文的语言,还可以通过挖掘新鲜的写作素材、铺设话语的逻辑层次等方式进行雕饰。

正如地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鲜花,世界上也不存在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同的个性,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形成了不同的言语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样也应该形成不同的写作语言。如果你博览群书,那么,你就尽可以在作文中广征博引,以你丰富的知识征服读者;如果你钟爱古诗文,那么,你就可以凭借典雅的语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打造出摇曳多姿的精彩语境;如果你乐观活泼,那么,你就可以通过生动幽默的话语和蓬勃向上的激情,树立起自身光芒四射的青春形象。总之,只要你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并注意结合个性锤炼语言,相信你一定可以打造出一份只属于你自己的言语天地。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作者:刘祥 ,“三度语文”首倡者,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出版个人教育专著12部,发表教育类文章一千余篇。其“三度语文”教学主张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学语文》等报刊均有专文推介。应邀在17个省开设示范课和主题讲座共二百余场。教学专著各大实体书店和各大网络书店有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