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全档案:项羽12面金锣宝藏之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金罗小说哪个国家出的 国家宝藏全档案:项羽12面金锣宝藏之谜

国家宝藏全档案:项羽12面金锣宝藏之谜

2023-09-17 2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果这幅“藏宝图”真的是项羽留下来的,那它至少应该存在2000多年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会没有人解开这个谜底呢?经过走访当地调查,专家了解到草湾山上的神秘字符可能只是项羽金锣藏宝图其中的一部分,据当地人讲,当年项羽将“藏宝图”分别刻在几块石头上,所以人们要解开字符秘密,还需要找到其他的“藏宝图”,将它们拼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解开宝藏的秘密。如果真如传言所说,又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藏宝图”到底有几块呢?然而对于这个问题,当地却无人知道。

虽然当地有好事者也曾去寻找过其他的“藏宝图”,但却始终没有发现。目前唯一被发现的就只有草湾山上那一块藏宝图而已。

我们暂且放下藏宝图具体有几块不说,先说项羽的12面金锣,它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金锣还是錞于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字羽,名籍,他是秦下相(即今江苏宿迁宿城区)人。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所以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为自己的领地。

最初,项羽跟着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因项梁犯命案,项羽和他一起在吴中避难,他们就生活在会稽一带(即绍兴)。当时他们就隐居在项里村一带,并在当地村民的庇护下,暗中积聚力量,招兵买马。很快他们便招募了8000名江东子弟在项里村附近练兵,项羽铸造了12面金锣,用来对士兵进行操练。在起兵前,项羽为报答项里村人,命士兵连夜在山上埋下了这12面金锣。

绍兴当地出版了一套鉴湖系列丛书,书中详细记录了项羽和他所埋藏的金锣宝藏传说:“为了反秦,项羽与叔父项梁在项里一带召集旧贵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铜锣,鸣锣教战,习武练艺。这12面金铜锣精工细作,别具一格。分别用80%的黄金和20%的黄铜合铸,锣大如轮,声宏音清,背面铸有12生肖图,价格不菲。时间过得飞快,项羽要告别项里百姓了,他决定将12面金铜锣留给项里。于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项里草湾山附近挖坑藏锣,然后又在草湾山上凿下了字符。如果谁能认得此字,便能找到那价值不菲的12面金铜锣。”

《康熙会稽县志》对项梁、项羽叔侄有过记载:“项梁、项籍杀会稽首殷通,举兵于会稽。”书中所说的项籍就是项羽本人,所说的会稽就在绍兴附近。由此可知,两千多年前,项羽和他叔叔项梁的确是在绍兴附近起义造反的,虽然《康熙会稽县志》中对项羽、项梁的起义地点没有说明,但不少人认为,他们很可能就在项里村这里宣誓起义造反的。

因为项羽曾在这里隐居过,所以村子也改名为“项里村”,不仅如此,当地百姓还在项里村内修建了一座项羽庙,尊称项羽为菩萨。为项羽修庙,在全国各地并不多见,由此可见,项里村与项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的。当地有关项羽金锣宝藏的传言就有可能是事实,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传说中大若车轮的12面金锣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

自1973年以来,考古专家们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掘了大量的战车,其中不少战车车轮的直径都在1.4米左右,如果说项羽所埋藏的金锣的尺寸如这些车轮一般,那么这些金锣的直径也应该在1.4米左右,这么大尺寸的锣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较少见的,更不要说是金锣了。

锣一般都是中央略高,这高出的部分的大小、厚薄以及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了锣音调的高低,低频锣发出的声音虽然沉闷,但却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项羽铸12面金锣的目的是利用锣声操练军队,所以他所铸造的锣就很有可能是低频锣,但是有关专家对于秦末锣的铸造水平有所怀疑,他们认为根据当时的工艺,要做到铸造一米四的金锣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一个1.4米的金锣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重,如果仅靠当时的技术水平来完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专家的这一点认识,可能与人们认为锣是铸造出来的、而实际上锣原始的加工工艺是用铁锤敲出来的有关。现在的锣的最大直径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所普遍采用的是空气锤的现代化生产工艺。所以,专家据此认为,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艺,锣的直径最多也不应超过七八十厘米。

对于金锣的含金量,一部分专家也提出了质疑,依据是什么呢?

这部分专家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锣就已经出现了,当初锣的名字是叫响锣,因为它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配方就是将红铜和锡按一定比例进行熔炼,得到响铜,这一比例为77.5%的铜,加22.5%的锡。然后人们用响铜铸造各种需要发出声音的器械,比如闻名世界的曾侯乙编钟就是用响铜铸造的。

这些需要发出声音的器械之所以必须用响铜来铸造,是因为如果不用响铜,那么这些器械就无法发出人们需要的声音。

按人们的猜测,当初项羽铸造锣是为了指挥军队,传递信号,那么,这个锣就一定需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而传说中项羽真的是用80%的金加20%的铜的比例来铸造金锣的话,那么,他命人铸造的这12面金锣不但根本就不会发出指挥军队、传递信号的声音,甚至还软得几乎都无法敲击。

明白了上面这一点,人们可能就会对项羽这12面金锣的真实成分有所怀疑了,难道当初项羽为项里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锣,而是12面直径不到1米的一般铜锣吗?还是说,当初项羽留下的不是锣,而是其他什么可以指挥军队、传递信号的物什。

如果不是锣,那么当年项羽用什么指挥部队传递信号呢?中国成语中有一个词,叫做击鼓鸣金。这个成语说的就是指挥部队的两件信号型乐器,即指挥部队向前冲锋的时候用鼓,撤退的时候用金。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和考古发现可以知道,这里的金指的是錞于。

湖南省张家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虎钮錞于。这尊战国青铜錞于重4.4千克,高42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呈椭圆柱型,中空。顶部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尾巴微翘,末端卷曲,造型栩栩如生。因为张家界这件虎钮錞于的壁比较厚,所以我们敲击它时,可以发现它发出的声音很低沉,而且能传到很远的地方,据此,我们猜测,项羽鸣金收兵敲击的也应该是錞于。

[责任编辑:李国强]

錞于和锣的形状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为什么传说中项羽的藏宝会是12面金锣,而不是12座錞于呢?对于这个问题,音乐研究所专家的一席话道破了其中的奥秘:试想一下,一般的老百姓哪有考古知识,所以他们完全想象不到平时不常见的錞于会是什么东西。如果他们想要让传说故事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对于宝藏就要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于是,讲故事的人就用另一个响器的名字代替了錞于,那就是锣。所以,传说中项羽藏宝的金锣指的很可能就是相当于锣的另一件响器——錞于,而不是真正的锣。

如果真如上述所猜测的那样,项羽当年在草湾山刻了藏宝图,埋的宝贝不是12面金锣,只是12座青铜錞于,那么可真的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是毕竟现在宝藏并没有被发现,所以上述的猜测也只能说是一种假设罢了。

放下对项羽所埋藏宝藏真实是何物的猜测,我们来看看那张藏宝图,对于这张藏宝图,民间的解释方法越来越多,有人也怀疑这不是一张完整的图,在山上还有另外一张或者几张,那么在这张藏宝图里,到底还暗含有多少八卦呢?

项羽宝藏神秘解读

两千多年来,无数人研究过草湾山上的字符,但至今仍无人能解开这些字符的含义。据说明末清初绍兴的著名学者张岱企图解开字符之谜,而在草湾山住过数月,结果他失望而归,未能如愿。张岱是我国明代的文学家,他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他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这样一个有大学问、真见识的名家都未能解开项羽藏宝字符的奥秘,可见这神秘字符解谜的难度之高。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描述:“项梁(项羽叔父)杀人,与籍(项羽)避仇于吴中。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显然史书中对项羽和叔叔项梁在项里村隐居过已有简略的记载,所以说,对于历史中的种种谜题,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在历史中寻求答案。

当地村民这样解释《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他们说:“《史记》中提到秦始皇曾游历会稽,这个会稽就是我们旁边的会稽山,我们这个村离会稽山也就十几千米。既然《史记》中都提到项羽看到了秦始皇游历会稽山,那项羽在我们村生活过就是有可能的!”

不过,对于这个说法,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教授却不认同,他说:“项羽不可能在绍兴项里村生活过。《史记》中提到的‘会稽’指的并不是绍兴的会稽山,而是当时的‘会稽郡’,这个郡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分。”

虽然葛剑雄教授如此说,但也不足以否定项羽在项里村居住过的说法。因此,葛剑雄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当时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避难‘吴中’,这个‘吴中’指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而苏州在战国时期是为楚国的属地,那里生活着很多楚国的旧部,所以作为楚国大将后代的项羽就在苏州地区避难。而且楚国的旧部在当时苏州地区还很有势力,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城里,项羽和项梁为了招集起义军马,自然会跟他们在一起。也就是生活在苏州地区,跑到浙江项里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去招兵买马是不可能的。”

一些专家据此认为项羽宝藏、神秘符号是基于民间传说推测出来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然而有时候民间传说也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线索,有时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人们没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