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年贺岁,“春节”的仪式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贺岁新年是什么意思啊英语 迎年贺岁,“春节”的仪式意义

迎年贺岁,“春节”的仪式意义

2024-03-16 17: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每家主人在天将要亮的时候,燃放爆竹,,开门迎年。江苏震泽镇新年第一天,“元旦,主人晨起,爆竹。洁衣冠拜天,俗谓之‘接天’;次拜灶,谓之‘接灶’;次拜祠堂及先人画像”。显然,这是主人首先为家里神灵拜年。

在新的一年,所有人都会将年前置办的新衣服穿在身上,这种以新衣服迎接新年到来的仪式在汉代出现了。唐代刘禹锡《元日感怀》描述“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的情景就是唐代儿童穿新衣迎接新年的生活。宋代,“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今天,尽管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有很大提高,买新衣、穿新衣已经不是稀罕的事情,但是,家里的主人还是会为家人置办新年的衣服,“无贫富老幼皆更新衣”。人们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更新意识,重视生活的转化。因此,春节期间,人们通过多种生活习俗和实践行动,以此达成渴望丢弃旧有的不吉利、不健康的生活,转换到新的生活和生命旅程之中。

二是迈过冬天、跨入春天的仪式。

以春节指称传统新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春节就是农历新年的生活习俗,因此,农历新年的文化意涵也就是春节的文化意涵。王安石《元日》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诗歌记录了人们在鞭炮声中辞旧迎新、春风送暖的景致,传递了春风吹拂作为新年到来的象征的情愫。

吴自牧《梦粱录》中提到的“迎春牌儿”则是以具体物象寄寓迎接新年春天的来临。过年贴的对联称“春联”,说明“年”“春节”与“春天”的内在联系。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除夕……祀祖祀神接灶,早贴春联,挂钱悬门神屏对。”富察敦崇的《燕京时岁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新年联欢会称作“春节联欢会”,新年期间运输称作“春节期间运输”,等等。因此,无论从古人的过年生活习俗、春节的生活惯制,还是今人对春节、过年的实践,都告诉我们,春节是迎接春天的仪式。

三是维系家族关系、和润家族情感的仪式。

“年”是民众的时间,也是民众的实践,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实践包含民众的情感,也饱含深邃的文化。从腊月初八开始,民众开始进行一系列忙年准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了辞别旧年的活动,特别是大年三十团年饭,更是家人隆重的聚餐、聚会、聚情、聚力的实践,“年饭”的座位一定是长幼有序。

“年饭”后或者“守岁”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表达了家族长辈对晚辈“辞旧迎新”的祝福仪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生活秩序;“除夕”时日家人在一起话过去、谈未来,开展各种娱乐性活动;团聚守岁更是和谐中的快乐、亲情中的幸福,这些春节习俗将家庭、家族关系得到有效维护、情感得到巩固、内聚意识得到延续。

四是强化社会团结,维护生活秩序。

“年”是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生活仪式,但是家庭、家族离不开生活中的乡亲邻里关系,离不开亲朋好友的帮助。这是家人、家庭、家族幸福的源泉。这些人际、社群关系在“年”的生活习俗中表现得十分丰富,也相当充分。

“拜年”是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拜年遵循着从家里人到村里人,从亲戚家到朋友家的秩序。以我老家湖北麻城拜年为例:初一清早要跟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拜年,接着在家长带领下跟村里其他人家拜年,这一天也跟临近朋友拜年;第二天清早家人在父亲带领下,前往外婆家拜年,如果有时间还要去姑姑家等亲戚家里;初三到丈母娘家拜年;初四到朋友家拜年。这个拜年秩序就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的强化和建构。忙年、过年和拜年的安排,体现出中国人生活的秩序感,在有序的生活安排中逐步实现文化认同,年复一年,不断强化和扩大。

现代社会,许多社区、单位利用公共场所开展春节团拜的共享仪式,从而增强了民众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极大地培植了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也体现了家国一体,比如许多春联上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也是家国精神的体现。

五是祈愿生活富足、丰产丰收的仪式。

春节的“辞旧迎新”是在祈愿和祝愿,渴望与期盼中进行的。对于民众来讲,生活富足、丰产丰收成为春节的主题并渗透在许多生活习俗之中。

正月初一迎财神是与其他新年神灵一道迎接,春节凌晨开启门户,称为“开财门”。湖北许多地方在大年三十与正月初一交接时间要“出天方”,就是接财神,并且在初一开门要大声喊道:“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南方地区迎财神是正月初五,南京初五为财神日,清晨人们摆供设祭、焚香接神。在苏州,无论贫富贵贱,初五都要祭祀路头神,说初五是财神五路的诞日。

大年三十晚上,许多地方均有到牛栏观察牛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牛头朝向意涵了新的一年是丰产还是歉收。

正月十五祭紫姑是中国古老的祭祀礼俗,《荆楚岁时记》记载:“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紫姑是蚕桑神,也能够知晓女性的“众事”。当然,随着科学昌明,祭祀紫姑的习俗已不复存在。但是,春节作为民众祈祷、渴望生活富足、生产丰收的愿望的信仰和文化没有改变。

当然,我们认为“春节”“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仪式活动,在仪式中包含了庄严和活泼,生活与信仰,实践与情感,文化与精神。当下春节的放假应该是“过年”的“年假”,因此,春节的假日应该保留“年”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内涵,它不是一般的假日了,而是仪式性的传统“年”的生活。

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生活实践,春节习俗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呈现。春节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创造文化的生活。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