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地理教学实施技能 第三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课堂教学技能有哪些种类的 第八章 地理教学实施技能 第三节

第八章 地理教学实施技能 第三节

2024-05-31 04: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节  地理教学推进技能

关键词:◆导入技能 ◆讲解技能 ◆提问技能 ◆三板技能

【课堂讨论】

  1.讨论分析一节地理课从开始上课到结束,课堂是由哪些环节构成的?

2.这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技能分类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提供了依据。从地理课堂教学开始到结束,地理课堂教学推进技能主要有课堂导入技能、新课讲解技能、课堂提问技能、三板教学技能、课堂小结技能、课堂练习技能。

一、地理课堂导入技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最鲜明、最有感染力的印象,将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地理课堂导入技能是指地理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在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开始之时,采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习动机,引入新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不仅应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一个新课题或一项活动的开始都应有导入。

(一)地理课堂导入的类型

1.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承上启下,将学生带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的方法。这是目前地理课中最常见的导入方式。复习导入的特点是在一节课开始时,可以兼顾对上节课或以前所学习知识的复习和对新知识的引入,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外准备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2.情境导入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即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的最佳情境。

3.故事导入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一大特点。在地理学科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和名人的传记中,在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过程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选讲故事的一些片断,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观察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如矿石)、地理模型(如地质构造)、地理景观图、地图和地理图表、投影、电视、多媒体等,引发学习的愿望,再从观察中提问,让学生从这些问题出发,自然而然地过度到新课学习。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教学,即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练习导入

在课堂练习开始前,采用“提示回忆法”作为复习练习的导入,所谓“提示回忆法”就是启发学生回忆与这练习有关的旧知识。

【案例8-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堂导入

2012年暑假,杭州人(120°E,30°N)小张去新疆旅游。这期间小张不仅饱览了新疆壮美旖旎的景色,也经历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在乌鲁木齐(88°E,44°N)机场一下飞机,小张立即被当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黄昏景色惊呆了,便不假思索打开手机,向家里妻子分享此刻的激动心情,可妻子却说:“时间不早了,注意早点休息呀。”小张一看表,原来已经是21点22分(北京时间)了,这是为什么?

(二)地理课堂导入的原则

1.目的性

无论教师设计什么样的导入方式,都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环境、学校的设施等实际情况。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

2.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效率就高。因此,不是每一次,在一个学期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个引人入胜的导入,使学习内容以鲜活的形式出现,这样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启发性

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课堂导入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已知或未知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4.相适性

导入的设计要自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语言的生动、幽默、谐趣,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深深吸引。

5.情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在各学科教育中居于导向地位、具有终极价值。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强化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二、地理新课讲解技能

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可以将地理知识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结合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在这里将地理知识分为两大类:地理事实性知识和地理概括性知识。

(一)地理感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的讲解

在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事实性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事实性知识包括地名知识、地理分布、地理演变的外部表现、地理景观等。关于地名知识的讲解要针对它的空间性特点,用地图进行教学,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直观的方法,通过野外观察或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进行学习。

地理景观图是表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象的地理图片。它形象逼真,蕴涵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对于地理景观知识的教学更应采用直观方法,让学生观察地理景观图片是一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图片的收集和积累。地理感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技能

在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事实性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事实性知识包括地名知识、地理分布、地理演变的外部表现、地理景观等。关于地名知识的讲解要针对它的空间性特点,用地图进行教学,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直观的方法,通过野外观察或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进行学习。

地理景观图是表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事象的地理图片。它形象逼真,蕴涵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对于地理景观知识的教学更应采用直观方法,让学生观察地理景观图片是一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图片的收集和积累。

(二)地理理性知识(概括性知识)的讲解

地理概括性知识反映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培养学生各种抽象能力,比如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状况的推导、地理规律的掌握、地理成因的演绎等,需要学生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因此地理概括性知识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类知识的讲解,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和比较法等。

1.由“地”探“理”的归纳法

归纳法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地理概念、掌握地理规律的重要途径。归纳法是在学生有了丰富的地理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地图,或者借助实物标本模型等,通过具体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手段,帮助学生探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演变及分布的规律,以及形成这些规律的原因。

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首先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手段,抓住主要特征,明确基本属性,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这期间,教师还可以设计练习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这些环节要配合各种直观手段,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一来才便于学生接受。

2.由“理”析“地”的演绎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法以提出地理概念、原理和地理分布规律开始,然后举例进行论证,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说明一些地理事物演变和分布的规律。

【案例8-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难点突破教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两条,一是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二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变化规律。

这两个规律分别对应两个地理规则,一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变化规律;二是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变化规律。

【教师模拟实验】 在桌面中央放置一盏灯泡表示太阳,然后手持地球仪围绕灯泡在桌面上作逆时针方向运动(同时自转),并保持地轴指向不变,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作周年回归运动;然后,再在地球仪上套一细白纸圈表示晨昏线,重复上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二分二至日地球的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变化情况。

【学生操作演示】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坐在桌子周围,在桌面中央放置一盏灯泡表示太阳,然后由一位学生手持地球仪围绕灯泡在桌面上作逆时针方向运动(同时自转),并保持地轴指向不变,其它学生观察、记录地球绕日公转运动时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的位置。10分钟后,各小组代表发布观察结果,全班同学给予评价与修正。

【教师讲解新知】

(1)讲解规则:“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举例论证:用若干实例呈现或论证规则。分别举春(秋)分、夏至、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例证说明;

(3)应用规则:将规则应用于新情境中。可示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20°N、20°S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让学生做到知识的精细化掌握。

【随堂讨论】

1.说说这节课的讲解设计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有哪些好的地方?哪些还得改进?

2.联系实际分析对于地理概括性知识课堂教学中讲解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分析】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区别在于教学的顺序,从教学内容的组织看,演绎法更具有结构性,从教学花费的时间看,演绎法更节省时间,但从学生的参与程度看,演绎法不如归纳法。另外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低年级的学生用演绎法效果好,高年级的学生用归纳法效果好。

三、地理课堂提问技能

(一)地理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

地理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阶段等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通过师生间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课堂设问是一门艺术,问题的设计讲究目的、难度、跨度,问题的提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1]正确的设问,并使之成为艺术,可以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问得好、问得巧、问到点子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问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首先,可以检查和巩固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其次,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大脑对所学知识进行检索、思维加工、再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有利于顺利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再者,它还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建立和谐课堂氛围,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的作用。

播放一段教学视频,讨论

(二)地理课堂提问技能类型

1.回忆提问

这类问题比较简单,一般用于低年级的学生或课前的复习,例如,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提问或二选一的提问。要求用单词、词组或系列句子的回忆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用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

简单的回忆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有些课堂看上去好像很活跃,看起来师生之间交流很多,但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其他经过较高级思维的回答,是不可取的,所以对这类问题的使用应有所节制。

示例:什么是锋面?

2.理解提问

地理知识的理解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思维加工的过程,根据思维加工的程度,理解的层次主要有转化或翻译和解释说明。

转化或翻译。“是让学生从知识的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说明学生是否对其理解”。[2]

解释说明。要求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话对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地理分布等进行描述。

示例: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运用提问

运用提问是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地理知识和过去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它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例:例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我国的气候和河流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分析提问

地理问题的分析是要求学生识别地理问题条件与原因,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问题仅靠学生阅读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回答的,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或鉴别,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对某一地理问题的分析,教师有时要有针对性地、由易到难的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外,还必须不断地给予提示和探询,学生回答后,教师要针对回答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获得对问题清晰、科学的表述。这类提问主要有几种类型:

类型之一:以果推因,提出问题。“以果”,就是先摆出现象;“推因”,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推究原因,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类型之二:以因推果,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方法,是先摆出一些条件或设想,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3]。 类型之三:要素分析。即“从地理环境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提出问题”[4],引导学生对构成地理事物的要素进行分析。类型之四:地理原理分析。学生对地理原理性规律性知识的认识是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任务,即从一般地理原理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再根据基本原理来验证地理事实。

示例:黄河每年大约要向渤海输入泥沙大约16亿吨,然而两千多年了,渤海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5.评价提问

地理评价提问可以要求学生对有争议的问题给出看法,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别人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或者评价一种地理现象的利与弊等,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问题。

示例:根据共同性原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中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出判断理由。

(三)地理课堂提问操作要点

1.问题引出

(1)发问阶段:避免先点名后提问,否则其他学生不再思考。

(2)陈述阶段:教师表述速度要慢,要突出关键词,要留给思考时间;若遇到复杂问题要引导学生组织答案结构,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3)候答阶段:3~6秒停顿时间。

(4)叫答阶段:因人而异,灵活机动。

(5)介入阶段: 学生沉默、不会答,教师要耐心引导 ,给予鼓励、启发、提示;答案不完整请人补充;学生答错要分析原因并及时纠正,不要替代。

(6)理答阶段:及时反馈,客观评价,总结归纳

2.问题应对

(1)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应对准备。

(2)应对学生突然提问,若能从容解答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同;若闪烁其词,糊弄应付,教师在学生心中地位就会下降。

【案例8-7】如何对待学生提问

1.课堂提问的准备情况

问题1:您课堂上所提问的问题都是上课前准备好的吗?

A老师:基本上是,但也不全是。上课前对所提问题作好准备,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情况会因具体情况而变化。

B老师:这些问题大都是上课前准备好的,但是有时是学生临时提出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可以讨论解决。

C老师:是的,必须这样。

D老师:是的,这些问题的涵盖面会较全,且能够体现重难点,避免无谓的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

问题2:您喜欢您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吗?

A老师:喜欢,但看有无价值。

B老师:喜欢,但是前提是不影响整堂课的进程。

C老师:只要不是有意表现自己的,为课堂负责的问题都喜欢。

D老师:要看什么样的问题而定。

2.课堂提问的调控与反馈

问题4:如果您的学生提出了问题,您会如何处理?

A老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很有价值,对所讲内容有帮助且时间允许,就及时处理。如果价值不大,且对课堂无帮助,甚至中断课堂则课下处理。总之,有问必答。

B老师:如果是简单的问题,一句话可以概括,我会当堂回答,遇到需要分析、概括的我会下课给学生回答。

C老师:绝大部分都会当堂分析当堂解决,有个别生、偏问题可以课后借助资料加以解决。

D老师:详细清晰的给以解答。

3.如何理解课堂有效提问

问题5:您认为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A老师:对课堂有帮助,引导学生好学善思,所提问题是课堂上急需解决且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提问,使学生茅塞顿开,弄清所学内容。

B老师:当你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当堂所学的知识来回答。

C老师: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对大部分学生有启发引导作用的提问。

D老师: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问题。

【课堂讨论】

对比分析上面四位地理教师关于课堂提问的认识,思考讨论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地理课堂三板教学技能

(一)三板教学含义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三板”指的是板书、板图和板画,它是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必备的地理教学技能。板书有利于学生理清课堂教学的逻辑思路和知识体系,板图是从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图中提炼加工而来,相对于地图来讲,更简洁凝炼,板画则更直观形象。地理“三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体现地理课堂教学板书的独特性和完美性。

地理板书技能是指地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利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图表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当前无论是以黑板为主要文字、图像载体的传统的教学设施环境,还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室的现代教学设施环境,板书的设计和使用都是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二)三板教学特点

1.投入最少,限制性因素最少;

2.简单易学,讲学练同步;

3.常规教学手段,使用最多;

4.师生单位课时有效性好;

5.现代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

(三)三板教学的具体要求

1.板书设计要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字体规范、排列整齐。

2.板图板画要求: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突出重点,大小适当,醒目美观,科学性强。

(四)三板教学的板书形式选择

表8-3地理课堂教学常见的板书形式

板书形式

作用

适用课型

结构式

(发散式)

单要素用

新课

复习课

纲要信号式

追因求果

新课

表格式

比较法和分析法

复习课

纲目式

归纳总结

复习课

思维导图式

总结规律性知识

复习课

综合式

总结系统性知识

复习课

(五)三板教学的板图形式选择

1.比例图:地形剖面图

2.示意图:区域轮廓图、过程图、联系图、

3.统计图:柱状图、曲线图、玫瑰图、点状图、百分比图

4.运动图:方向性(箭头)、数量性

 

(六)三板教学的板画形式选择

1.形态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形态。如地形景观、动植物类型等。

2.过程画:表现地理事物的演化过程。如月相变化过程图、湖泊演化和消亡过程;

3.动态画:锋面天气、地形雨与焚风、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等。

“三板”是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必备的地理教学技能。熟练的“三板”技能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起关键作用。三板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技能

“日照图”是太阳光照射地球状况的示意图,是分析地球运动所形成的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现象的重要工具,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切入点。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一般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遵循面向迁移、由扶到放的应用新知动力策略,对新知进行立体图→平面图→变式图的题型设计,以实现紧扣目标操练→逐渐放手操练→变式问题操练的循序渐进。

(一)紧扣目标练习

将教材上P19图转换为如图6的三维侧视日照图设计地理问题。三维日照图是三维空间的一种透视图形,可以完整地呈现昼半球与夜半球、晨线与昏线、昼弧与夜弧的分布状况。通过三维日照图题型的相关训练,有助于学生进行广阔的全境式的空间想象,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难度。

(二)逐渐放手练习

有了针对图6的三维侧视日照图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基本完成由三维立体向二维平面的图图转换,其空间想像与抽象概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此时,就可将三维日照图转换为如图7的二维侧视日照图设计地理问题。二维侧视日照图是以平面形式展示的球面日照图。与三维侧视图相比,平面图存在背向观测者的另一半球不能直观透视、纬线(圈)的几何特征“失真”的局限性,但因其图形简洁、易于绘制,并且能够将一些地理规律与原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与某条纬线的切点、切点与交点的关系、切点与直射点的关系)凸显出来,因此,在试题训练中更为常见常用,也有益于学生地理规律与原理的抽象与概括。

(三)变式问题练习

在二维平面图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读日照图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技能,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接触日照图的各种变式图型,将上面二维侧视日照图转换为圆柱投影图(图8-3),进行变式图的解读训练,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位置的转换能力和发散思维,达到触类旁通。

图8-3

有了这三步训练,学生就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建构出解决日照图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式,走向知识的融会贯通,当出现需要学生思考解决类似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时,学生就会很乐意地以此为基础实现知识的远迁移。

 

六、课堂小结技能

时间:5分钟左右

目的: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强调重难点,发展思维。

方式:复述、提问、练习、游戏等方式。

基本要求:系统性、持续性、简练性。

参考文献:

1.张宝臣,张玉森,王秀兰. 课堂教学艺术[М].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79.

2.郭 友. 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М].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4.

3.金正扬. 中学地理教学探索[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104.

4.金正扬. 中学地理教学探索[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105.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