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语文课美篇主题怎么写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

2024-06-28 02: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推荐度: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听课记录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1

  10月21日上午,高新区教研室在付山小学举行语文教学研讨会。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付山小学邢慧清老师指教的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宝鑫小学宋杰老师指教的五年级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教研室曹志广老师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了四点意见。

  最后教研室晏景主任做了重要讲话。现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整理如下。

  一、美丽的小兴安岭

  1、导入:(8:00)

  ⑴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⑵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⑶观看录象资料。(8:09)

  2、学习课文:

  ⑴集体学习:

  ①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

  ②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③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④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⑵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①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②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8:20)

  ⑶交流讨论:

  ①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②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③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4、深入理解课文:

  ⑴板书花园、宝库

  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5、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最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2

  一、导入

  教师引入抒情性散文的概念。提示课题。

  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

  生:(稍待片刻,几位同学举起手)

  师:(巡视片刻)还是请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来朗读一下吧。

  生:课代表朗读,其他同学看书。

  (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第一组问题,请一位同学朗读问题。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围绕紫藤萝花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内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一串挨着一串,花的瀑布,骨朵)

  选择你认为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精彩之处,说说你的看法?(题目)

  4、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我”既然很想摘一朵花,为什么没有摘?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联想到了十年前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5、教师出示第三组师生探究性问题:

  本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结尾又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否矛盾?为什么?

  对作者说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如何理解?

  在生活中,你有过作者这样的深切的感受吗?请你谈谈。

  三、总结全文

  由文章作者的感遇,也希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听课反思】

  教师不必作秀,因为新课程需要教师作出必要的讲解。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两个教学细节我是记忆深刻。其一是选一位同学来读课文,有那么的同学举手想要读一篇课文。但是这位教师早就有了心目中的人选了,她之所以没有一下子选择课代表来读课文,估讲也是想制造一种气氛──一种大家踊跃举手的感觉。最后仍就选课代表来朗读,而其他同学和老师则一起看着书听课代表读书。就这个教育细节,我有些意见。教师的这种行为里边有虚假民主的成分,请一位同学来读整篇课文值得商榷,可以请几位同学分别部分自然段也许更好。这样学生参与的面也比较广,可以从刚才举手的同学中挑选一些。虽然是公开课,在考虑阅读效果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到课上学生的学习状态。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教师在出示问题的时候对同学说:这些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大意)。但是看着上面这三组问题,我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学生提出来的。因为作为学生来讲,他们提的'问题不会全部涉及到教学的重点,只会部分含概。而且提问的方式也是以询问式居多,他们的提问只不过是想向老师核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正如上课教师所讲,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也可以说是一篇美文。女作家宗璞通过“紫藤萝”这一普通的植物抒发自己别样的心情,见景生情。就这篇课文而言,我个人以为可以在解决了生词读音的前提下,让学生尽情的朗读,在读中体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感情和别样情怀。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它不应该是某个学生或教师表演朗读技巧的舞台。因为即使有同学口头表达能力不佳,甚至是口吃、甚至是哑巴,但只要他的心灵能与文本对话,能与作者的思想对话。那么,他就能从课文中习得一些感悟和理解,从而真正的为自己将来的人生路提供帮助。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3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程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

  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要求: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

  要求: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体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

  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

  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3.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4

  一、指导预习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爱上翠鸟的。

  (二)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鲜艳、疾飞、锐利、饲养、玲珑。

  (三)学生自学课文。

  (四)检查预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词语。

  翠 鸟 鲜 艳 腹部 赤 褐 色 衬 衫

  灵 活 疾 飞 等 待 小 泡 锐 利

  饲 养 逮 住 希 望

  注意正音:“腹”读fù,不读fú。

  “疾”读jí,不读jī。

  “逮”读dǎi,不读děi。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

  第2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3自然段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

  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三、熟读课文

  听课评议

  该老师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很好地认识了翠鸟及翠鸟的特征,注重生字词的教学和课文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5

  一、聊天引入课题。

  1、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都玩过些什么游戏?(学生汇报)“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怎么玩?谁来说说老鹰的样子?表演一下可以吗?课件出示老鹰让学生观察。(并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老鹰凶猛,专吃比它弱小的动物。)

  2、谁见过兔子?喜欢吗?(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小灰兔和小白兔)

  3、引入课题:有一天,可爱的兔兄弟与凶猛的老鹰之间发生了一件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等会儿,我们学课文便知道了。

  板书课题:22。兔兄弟和老鹰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听故事(放录音):注意听准每个字音,想想兔兄弟和老鹰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听后学生汇报,听懂多少说多少)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

  3、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拼拼音,查字表,问同学或老师)那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4、同桌互相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就教教他,也可问其他同学,每人读一遍。

  5、脱离具体语言环境识字:

  ①点击课件认读生字;

  ②做与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

  ③开火车领读生字;

  ④全班齐读生字。

  6、把生字宝宝放回课文中,再大声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白道理。

  1、教师范读课文,说说老师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好?应该怎么改正?

  2、小组分角色帮读,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3、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探究下面三个问题。(学生可下位找学生伙伴)

  课件出示:

  ①兔兄弟怎么知道老鹰来了?

  ②小白兔想出什么办法?它的办法好吗?

  ③老鹰为什么没发现小灰兔和小白兔?

  4、在学生交流汇报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

  (1)小鸟在天上飞,较早发现了老鹰,把消息告诉了兔兄弟。

  指导朗读:

  ①鸟儿见到老鹰时有什么表现?“乱飞”、“大喊”说明了什么?怎么读这两个词试读一次好吗?出示课件:忽然,鸟儿们乱飞起来,对兔兄弟大喊。

  ②鸟儿怕老鹰为什么还把消息告诉兔兄弟?鸟儿的话怎么读?谁来读读鸟儿的话?出示课件:“不好了,老鹰来了,快藏起来!”。

  ③让学生自由表演、朗读:忽然,鸟儿们乱飞起来,对兄弟大喊:“不好了,老鹰来了,快藏起来!”

  (2)小灰兔听到鸟儿的消息有什么表现?谁来做做“慌了”的样子?(学生动作演示)小灰兔为什么会慌?怎么读小灰兔的话?出示课件:“这儿没有洞,往哪儿藏啊?”

  (3)小白兔想出什么办法?这办法好吗?为什么?(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指导朗读:

  ①小白兔告诉小灰兔:“你藏到乱石堆里!”这句怎么读?谁来试试?

  ②小灰兔怎么说?(“哥哥,你怎么办呢?”)说明什么?怎么读?你试试好吗?

  ③“你快藏吧,别管我。”这句话谁会读?教大家读好吗?

  (4)分角色朗读:老师读鸟儿的话,男同学读小白兔的话,女同学读小灰兔的话。(读完后评价谁读得好?他哪个地方读得好?)

  (5)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什么?大家读读。“瞧了又瞧”什么意思?做做动作让老师看看。

  (6)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老鹰为什么没发现小灰兔和小白兔?(明白道理)

  5、教师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利用自己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相近,躲过了老鹰的袭击。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6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它有着一种难以言喻、不可形示、超越言象的无声之美、无形之境。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回归本真,刘晶老师的课堂教学正让我们有这样一种直觉的感受。

  一、 畅谈秋色,调动情感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秋天的雨》,我们一起亲切地呼唤。(板书课题、学生齐

  读)有人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为什么呢?(引读第一自然段)

  2、秋天的大门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吧。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配乐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交流自学成果。

  3、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轻声和多音字的读法。

  (2)课文中写秋天的雨是怎样的?

  A 全班交流(课件随机出示句子)

  B 朗读,初识总起句。

  C 课文是从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交流、板书:颜色、气味、声音)

  三、品读课文,文中寻美

  (一)感悟色彩美

  1、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感受色彩之美

  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秋雨的颜料盒里有哪些颜色?它们分别给了谁?边读边把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划下来。

  2、交流:秋雨的颜料盒里有哪些颜色?他们分别送给了谁?(课件随机出示)

  3、赏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由读,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想:你从句子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个中读出来的。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随机进行)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A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这个感受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

  B 我们都来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不同的感受?

  C 交流、体会用词之美、之妙:拓展运用。

  D 朗读。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仙子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A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你读出什么来了?从哪里读出来的?

  B 大家都来读一读,还可以从哪里看出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很多、很美?

  C 交流、朗读。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A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B 体会丰收之喜悦、朗读。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A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B 金色的海浪多美啊,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3)体悟“五彩缤纷”一词。(换词练习)

  (4)美读全文。

  四、自选作业,拓宽运用

  1、我会写:练写生字。

  2、我会积累:

  (1)选择你喜欢的课文背诵。

  (2)摘录你喜欢的句子。

  3、我会思考:再读读课文,提出你的问题。

  我的感悟与思考:

  这是一节真实的课,是一节朴实无华的课,一节扎实训练语言文字的课,主要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一、执教老师很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使学生“喜欢阅读”,教师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调动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的作用。例如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教师通过一边读一边想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使学生逐渐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学生因此读出自己对文本的体会;配乐朗读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阅读引向感悟的高潮。

  二、执教老师很重视指导学生更多地与文本对话。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的作用,我们看到课堂上真正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把文本读得正确流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体会感悟,走进情境,把文本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得以训练,语文素养得以培养。

  三、执教老师很重视读的层次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真实体现了学生从读得磕磕绊绊,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例如第二自然段的读,足有十几遍,但绝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读,我们看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执教老师很重视读中积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四自然段,第一课时教师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第一自然段,重锤出击,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夯实基础。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充足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过程与方法得到重视,因此课堂学习效率很高,学生多数能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段落。这些积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语言文字基础。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7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1)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3、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4、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8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至茫茫的大海回去看看真正的鲸。(播出视频)

  3、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王莎莎念

  肚肺腭胎

  辨认出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就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恳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下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存有一个非常小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下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王莎莎念第2自然段,把它读作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王莎莎念第4自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设问)

  三、自学第三世界自然段,介绍鲸的大,重新认识表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非常大

  生:庞大

  生:庞然大物

  2、特别大、非常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够真的能够至鲸的嘴里回去吗?

  生:那是假设

  3、聘用高级解说员了解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表明方法去写下鲸的大?(板书:多种表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小的特点,那课文仅仅就是了解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用2个很长?

  生:一个很长不够。

  鼓励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全然”、“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准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出具句式:我们晓得鲸适应环境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以别忘了

  五、介绍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进行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紧紧围绕齿、须鲸的特点,进行辩论,培育学生的照例能力。

  点评:

  林老师一上来就延长了与学生的距离,充满著激情的语言,加之精彩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老师别具心裁的运用小转盘让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规律,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这些字的记忆,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生字分别指鲸的哪个部位。

  带着问题写作,使学生学会思索。

  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发展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板书:

  并作比较

  板画鲸

  多种表明方法

  列数字

  假设

  精确的语言表达

  总评:

  林老师的课太生动了,学生自始自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多么难得呀!

  林老师大连友谊学达至人与自然轻松的统一,灵活运用合理地展开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展开指点;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自学法,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使用拎问题朗诵法,使学生从读中回去认知,从读中回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惬意民主的教学气氛,并使学生沦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育了学生较好的自学习惯。

  如此精彩的课,让我一辈子难忘。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9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样会引路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二、自学生字新词

  ⑴读准生字的读音

  ⑵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状况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

  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用扩句法说一说。)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地去找。

  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听课评析

  课堂中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中,要把指导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

  如: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述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之后追问…...(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潜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之后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五彩缤纷丰收

  秋天的雨香甜好闻

  (钥匙)传递信息欢乐

  听课评析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10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身找出西沙群岛。(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

  第三环节:网络搜索,知识拓展。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了解到课本上仅仅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自然想了解得更多。于是教师请同学们点击西沙遨游、海洋链接,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教师巡视点拨,个别辅导。这时学生能独立学习,也能结伴而学,收集感兴趣的资料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来总结自身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到达了教育教学的最高潮。

  听课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资料,鉴赏语言文字,带给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升灵活利用语言文字的潜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忙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利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潜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2-15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评语07-11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4篇03-21

语文听课记录评语07-11

小学听课记录12-16

语文听课记录评语集锦07-11

小学下册听课记录05-17

听课记录07-20

听课记录听课心得05-1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