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1期 文本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解读格物致知 第4531期 文本解读

第4531期 文本解读

2024-07-07 23: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至此,提出两问:其一,庖丁如何悟“道”?其二,庖丁悟得何“道”?于前者,笔者欲提起课上分歧——刀、牛二者,孰为“道”?吾均不支持,而欲以中和:刀、牛皆非“道”,然又皆为“道”。阅此,可有茫然之感?善,见下:“道”之为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三千,“道”法自然。“道”之诠释不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笔者言,“道”是“把酒临风,宠辱偕忘”,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是心境无缺,顺应自然,合乎《养生主》之主旨。“道”本缥缈,然庄子于《庖丁解牛》前半部分将“道”以牛、刀物化,固曰二者皆为“道”。“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庖丁技与“道”的高度统一即为“知行合一”,接下来结合前面问题侧重谈一谈“格物致知”。

牛、刀为物,将虚无之“道”物象化,可观可感,蕴含“道”韵,庖丁“格”此二物来致知、致“道”,故庖丁即以刀入“道”,以解牛参“道”。杜甫曰:“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王羲之墨染水缸,两人皆以笔画“道”,以笔入“道”。纵观《养生主》全篇,庖丁以器入“道”;独脚右师身残,却破除形骸残全,以德为先,右师以己入“道”;秦失吊丧老聃,发觉众人好生恶死,且知老聃适来适去,故知“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之“道”,受命于天,故为以人悟“道”。以器、以己、以人,均为悟“道”之途径,故曰刀、牛非“道”,只为得“道”之密钥。庖丁悟“道”方式已知——格物致知,以器入“道”,以解牛参“道”、炼“道”。第一问解矣。

于第二问而言,大“道”三千,解牛规律之“道”,是初级之“道”,庖丁自然已经悟得。然深阶之“道”为何?庖丁语文惠君,其以无厚之刀刃入有间之牛身,且至于筋骨交结之处,“怵然为戒”,视止行迟,解牛初毕,提刀而立,四顾环视,踌躇满志,此后又“善刀而藏之”,噫,侠也!动若蛟龙,此般顺境之下舍我其谁,锋芒毕露。而遇如筋骨交结般逆境处,又可谨慎面对,避开矛盾,“因其固然”,这看似消极的人生哲学,却另有深意。庖丁并不是真正的躲避,而是小心的化解,事后又可若无其事,淡然收刀。如同学之言,“道始于技,而高于技”。庖丁以技入“道”,而得技“道”,于其之中,又悟得为人之“道”。庖丁谨慎对待筋骨交结之处,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想必会有与同行的竞争,有与朋友的矛盾,有与领导的交谈……初,我们亦如族疱、良庖一样,强硬、直接地去面对,当我们由技“道”参悟得为人之“道”,即可“批大郗”,在矛盾、困境间寻找缝隙,瓦解矛盾、困境,使之“如土委地”。这样,我们即可在化解矛盾与困境之后即使“踌躇满志”也能“善刀而藏”,以至内敛。第二问亦知矣。

推而广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文惠君观庖丁之“道”而悟己“道”,文惠君得养生之“道”也。庖丁虽具“匠心”,然亦如“匹夫”耳;文惠君,一国之君也,眼界、阅历,皆优于庖丁,况其借“道”于丁,“道”固益精矣。其得此“道”,何以养生?在于治民、治国,养生之主旨,非无为也,而在乎顺时。诚如《寡人之于国者》中梁惠王,尽心治国,将灾区之民移于外,且引粟赈灾,然“民不加多”,孟子以战喻之,言此举不可为,“是亦走也”,且倡梁惠王不违农时,顺应自然,方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所言,的确表现其“仁政”思想,然其“不违农时”主张,实为“养生之道”也。君主养生,顺乎天理,顺应自然,顺理民生。

文惠君之“道”,实为庄子之“道”,“天道无为”,“无为而治”,此中“无为”即为顺时。今读《养生主》,悟得庄子“养生之道”,于吾辈青年而言,当以“养生”之精微,致吾辈人生之广大。于学习,吾辈当如庖丁以技入“道”,锤炼“匠心”,勇追目标;于做事,吾辈当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且藏刀内敛,顺境不骄,逆境不馁;于形貌,吾辈当如右师,知“人之貌有与也”,不必过分在意与烦恼;于生死,当如秦失吊老聃,“安时能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于今世,吾辈当于顺境泰然处之,不骄不躁,于逆境小心谨慎,砥砺前行。

《养生主》,确是妙文,于此,愿吾辈皆可“养生”,皆可“格”牛以致知。

赵鹏泽,毕业于赤峰红旗中学,刘洪涛老师学生,热爱文字,善于思考,表达严谨,喜欢徜徉于文学长河,发现文学的魅力。

本期编辑:王 瑾

执行主编:彭新颖

栏目负责:刘洪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