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南联大怎么由来的 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2024-07-08 02: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长沙市实测评图》中的“旧称四十九标”(图中蓝框位置)即为长沙临大借用的陆军第四十九标营房作为男生宿舍

《新长沙市实测评图》中的“涵德女子职校”(图中蓝框位置)即为长沙临大借用教会学校房舍作为女生宿舍

长沙临大选址长沙,主要基于其办校物质条件。早在1935年,清华大学就未雨绸缪,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湖南长沙,并在岳麓山西南麓的左家垅地区修建一整套校舍,计划1938年初竣工并交付使用。在《湖南省县市分图》(彩色石印地图集,1941年12月由湖南省民政厅制印)中的《长沙市图》中,岳麓山西南注有“清华大学”,岳麓山东侧注有湖南大学。岳麓山位于湘江西岸,钟灵毓秀,荟萃了湘楚文化精华,古代便有著名的岳麓书院。如今中南大学本部的“民主楼”和“和平楼”就是当年修建的清华大学校舍,至今保存完好。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长沙临大在长沙只驻留了四月有余,清华大学新建校舍因为尚未竣工而无法投入使用。长沙临大租借了长沙城东韭菜园一带由美国教会创办的湖南圣经学院作为校舍,借用附近的陆军第四十九标三座营房作为男生宿舍,借用涵德女校的一座楼房作为女生宿舍。工学院电机系和机械系学生全部寄宿于湖南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研究班借读于南昌航空机械学校,化学工程学系寄读于重庆大学。从1936年10月武昌亚新地学社出版的《新长沙市实测详图》中可查到“韭菜园”以及长沙临大其他或租或借的校舍注记。

由于长沙校舍不敷使用,长沙临大文学院设在位于南岳衡山半山腰的圣经学校分校,时称“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南岳分校”。上述《湖南省县市分图》中的《湖南省全图》中,在“南岳”和“白果市”之间即标有此“圣经学校”。

长沙临大南岳分校设在衡山半山腰的圣经学校中

分校条件虽差,但是风景秀美,附近有白龙潭、水帘洞、祝融峰、王船山归隐处等名胜古迹,没有战火硝烟,有如世外桃源。在艰苦物质条件和优美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差中,学习气氛竟然别有意境。白天,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吴宓等学者设帐讲课、传道解惑;夜晚,学生甚至教师一起在宿舍漫谈战争局势;闲暇之余,师生同游南岳,在灵秀天地中畅谈治学乃至治国之道,颇有古代书院的风范。因而有学生感叹:在南岳一个月所学甚至超过以往在北平一学期所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底,南京沦陷,长沙危急,空袭不断,长沙临大决定迁往昆明。一因昆明地处西南,距前线较远;二因滇越铁路可通海外,采购图书设备较为方便。1938年1月20日,近千名师生分批从长沙出发,分水、陆两路前往昆明。水路经粤汉铁路到广州转香港,乘船到安南(今越南)海防,由滇越铁路经河口至昆明。步行入滇的学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后更名为旅行团),从长沙坐船到益阳后开始步行,经常德到桃源后再乘船至沅陵,然后乘汽车至晃县(今新晃)。之后全部步行,经贵州贵阳、永宁(今关岭境内)、云南平彝(今富源)直至昆明。全程1671公里,其中步行约1300公里。从1938年2月19日到4月28日,200多名师生历时68天,实际步行40天,平均每天走30多公里,可谓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长征”。旅行团一路受到沿途各地政府的关照和民众的热烈欢迎。师生们沿途寻访苗山侗水,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一路栉风沐雨、翻山越岭,经受了体力的考验和意志的磨炼。

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昆明校舍短缺,在云南各界人士的大力协助下,西南联大租得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作为理学院校舍,拓东路迤西会馆、江西会馆、全蜀会馆作为工学院校舍,盐行仓库作为工学院学生宿舍。宿舍木床赶制不及,就给每个学生配发几个作外包装用的小木箱,拼拢以代卧榻,箱中还可放书。1938年10月以后,西南联大又借得昆华工业学校校舍作为文法学院教室和宿舍,昆华师范的中院、西北院作为学生及教职员宿舍,大西门内文林街昆华中学的南院为师范学院教室,北院为师范学院新生及其他各系高年级学生宿舍。

西南联大的校舍主要集中在昆明老城的西北部,借用了昆华中学、昆华师范等单位的房舍、场地,并在三分寺购地约8公顷修建了新校舍,图中加框处为西南联大部分校舍所处位置(图中最右侧蓝框为昆华中学所在)

后来西南联大购得昆明城外西北郊三分寺附近的荒地8公顷多作为新校舍用地,并聘请梁思成、林徽因作为校舍建筑工程顾问。1939年5 月昆明云岭书店出版的《昆明市区街道村镇图》中有“西南联合大学”注记,以及当时西南联大在昆明借住过的许多校舍名称(详见下图中的蓝框位置)。新校舍的教室都是铁皮顶的平房,图书馆外观高大,自然成为教学区的中心。不少爱国民主运动中的重大活动都在图书馆前的空地上举行,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民主广场”。

学校北区南校门东侧一带围墙内,本是张贴各种启事、海报的公告栏,1943 年以后挂在这里的民主壁报逐渐增多,最多时有30多份。1945 年夏,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西南联大参观,一份反映“争民主、反内战”群众呼声的巨幅英文壁报贴在这里。学生运动高涨时,各种不同观点的壁报也在这围墙上针锋相对,“民主墙”由此得名。

由于昆明校舍短缺,1938 年,西南联大曾将文法学院设在云南东南部的小城蒙自。蒙自于1887年被辟为对外商埠,曾是云南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云南第一个海关、外国银行、外资企业、外国驻滇领事馆以及第一条铁路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诞生。清末,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时不取道蒙自,蒙自经济因此受创,海关迁出,银行、洋行等相继停业,而这些闲置已久的建筑正好被西南联大借来作为校舍——“海关”作为教室,“法国银行”作为图书馆,“法国领事馆”、“歌胪士洋行”等建筑则作为师生宿舍。尽管西南联大在蒙自办学只有一个学期,但西南联大师生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蒙自近现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征:西南联大师生迁徙示意图 地图/张宝华

1940年7月,日本侵略军攻占越南,云南也随之成为抗战前线。西南联大决定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的四川叙永县成立分校,一年级学生被安排在这里上课。自1940年11月至1941年8 月31日,叙永分校办学9个多月。叙永分校以城内庙宇为现成校舍。校本部和大部分教室在东城文庙,南华宫大殿作为大课教室,男生住西城春秋祠(即关帝庙)和南华宫,女生住供奉刘备像的帝主宫,学生食堂在西城城隍庙。分校所开课程均是大一共同必修课,因此学生下课后,成群结队从东城到西城进餐,十分引人注目。

叙永分校的物质条件较差,没有电灯,学生照明用的小油灯是以桐油作燃料,点燃时黑烟缭绕。每天晚饭后,学生们一灯在手,联袂穿街过巷到图书馆去,颇为壮观。因图书馆座位有限,有些学生就上茶馆自习,茶馆的汽灯比桐油灯亮许多,同时还解决了喝水问题。

西南联大遗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学校决定复员北返,师范学院则留在昆明继续办学。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在新校舍图书馆举行了结业典礼,之后,学生分乘卡车,经过贵州的崇山峻岭进入湖南,从长沙乘江轮至汉口、南京;各批学生陆续转赴上海后,乘海船直赴天津,最后回到北平。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师生陆续返回北平、天津,其部分校舍划归昆明师范学院,在1948年的《昆明市街图》上,原西南联大校舍处已经标注为“昆明师范学院”

1946年8月1日,昆明师范学院成立,迁入原西南联大新校舍与昆华中学南北院。在1948年10月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编制的《云南分县详图》所附的《昆明市街图》的西北部,西南联大原校舍处已经标注成了“昆明师范学院”,即今云南师范大学。

1988年,清华大学在清华园工字厅南面重新建立了一座西南联大纪念碑。西南联大存在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8000人,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却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卓著。曾有研究者云:“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的确,西南联大的许多精神,特别是“学术独立的精神”、“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的精神”、“艰苦奋斗和敬业勤学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