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于安庆!“黄梅调”名称的由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虚度光阴的另一种说法是 黄梅戏起源于安庆!“黄梅调”名称的由来

黄梅戏起源于安庆!“黄梅调”名称的由来

2024-07-11 14: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采茶戏,这个剧种名字很好理解,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主要是来源于采茶歌,采茶歌也是茶歌、山歌、秧歌、渔歌等民歌、民调的通称。

早在唐朝,诗人秦韬玉就为安庆天柱山茶写了一首《采茶歌》,唐朝文学家罗隐《送宿松傅坚》诗中也有:“春生绿野吴歌怨,雪霁平郊楚酒浓。”写吴歌楚酒的诗句。至宋朝,舒州知州刘安上在《宿桐城驿二首 》“应想岁丰秋赛日,送迎歌舞独喧阗”的诗句;北宋桐城人李公麟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式诗律规则,创编了七言五句结构的“桐城歌”《四时乐》。

明末清初《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有:“子肃禅师(1631年生于无为人,六岁出家于四面山,后住六安六安山摩云庵)十八岁闻‘采茶歌’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句,忽觉生死事大虚度光阴”的记载。

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其风俗志中记载:“……至元夕,乡中无夜无灯,或龙、或狮、或采茶、或走马,第取磔攘之意。”

道光十四年(1834)《桐城续修县志》风俗志载:“正月……十三日为之正灯(……又有船灯、马儿灯、采茶灯……谓之灯节)”。

道光八年(1828)《宿松县志》风俗志中记载了十月唱采茶的习俗:“十月立冬后......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笙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或志,号曰采茶,长老摈斥,亦绌郑之意云。

也就是说早在道光五年(1825)前怀宁地区就有“采茶调(戏)”。比现在中国非遗网站上所说的“清末(1840-1912年)”至少早15年。

那黄梅戏的前身为什么又有“黄梅调”这一称谓呢?

第一种说法:来源于怀宁:“黄梅山”的“怀宁腔”:

黄梅戏剧作家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第二节《关于黄梅戏起源的传说》,其首列的第一说法:“黄梅戏是从‘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梅戏是安徽省怀宁县农村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小戏,它是劳动人民在伟大的劳动实践中国遗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2007年第一起《黄梅戏艺术》发表了吴润福先生的文章《“黄梅戏”起源湖北纯属误传》说:“应该说黄梅戏最早由怀宁‘黄梅山’一带的‘黄梅调’发展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因怀宁黄梅山在怀宁,其说唱腔调就是“怀宁腔”,”但文中没有列出黄梅山的证据,所以后来很多人说“黄梅山”是由“黄牛山“改名而来。

最近,在康熙《安庆府志》及道光、民国《怀宁县志》找到了黄梅山的记载,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些历史府志、县志上不记载“黄梅山”的记载,而且记载了“黄梅庵”,在“黄梅庵”的条目中记载了“明邑绅阮坚之建石濑阁”。这一记载非常重要,因为阮坚之(即阮自华),是明万历年间,阮自华辞官归里,回到安庆,创办了家庭戏班。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其被后人誉为“皖江戏剧鼻祖”。这一发现,印证了吴润福先生的“黄梅戏最早由怀宁‘黄梅山’一带的‘黄梅调’发展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的说法,也印证了陆洪非先生的第一种“黄梅戏是从‘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的说法。

康熙版《安庆府志》关于黄梅山的记载

民国版《怀宁县志》关于阮自华建石濑阁的记载

另一种说法:安庆黄梅时节唱“采茶”:

陆洪非先生的第二种说法:"也认为黄将戏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说是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往往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电。在这种歌唱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而名之日黄梅调。这是在安庆地区少数黄构戏艺人中流传的一种说法"。

陆洪非先生的这第二种说法,写的是安徽安庆地区。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时任江淮行省参知政事的余阙为安庆城隍庙撰写的《城隍庙碑记》载:“五月之望,里俗相传以神生之日也,民无贫富男女,旄倪空巷闾出乐神。吹箫伐鼓,张百戏,游像舆于国中。”说明安庆地区在五月之旺,也就是黄梅时节,安庆就有了五月之望,也就是黄梅时节,安庆就有“吹箫伐鼓,张百戏”的“里俗”。

康熙版关于《城隍庙碑记》的记载:

关于黄梅时节的风俗,清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县志》也有载;五月……二十八日为城隍诞辰……仪仗无限,制鬼物杂,戏殊状诡……乡镇亦多效仿……”。康熙版《潜山县志》、道光版《怀宁县志》风俗志里面都有五月赛会、庙会的记载。

清康熙年间著名文人、宰相张英(桐城人)《文端集》中有首《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

黄梅节近苦滂沱,正是山中力作多。雨湿短蓑泥没骭,农人犹听插田歌。

张英《文端集》中《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诗

清道光年间,宿松县解元赵世暹在《东寅堂诗草》中也有一首《田家词》:去怕分秧节候差,手叉泥脚水翻花。弯躬不暇伸腰起,却斗高声和采茶。宿松《养性轩吟草》中亦有“布谷声中夏正长,田歌竟唱采茶腔”的诗句”。

1920年安徽《宿松县志》载:"邑境西南与黄梅县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这个记载印证了安庆地区有“黄梅时节“唱“采茶“的风俗。

有人会问:怎么一个剧种的名称有两种不同的来源?其实这不奇怪,陆洪非先生说的很清楚,第一种是怀宁地区,第二种是安庆地区。因为当时交通信息不发达,在怀宁“黄梅山”的“黄梅调”在周边传播之时。远距离的宿松、太湖、潜山、桐城等地的山区“黄梅时节”有各种庙会、赛会等,甚至在黄梅时节劳动时,都要哼几句民歌、小调。自然也就有人称呼为“黄梅调“,有些地区称呼“采茶调“等等。

这些山歌、小调被艺人吸收后,带到了“无石不成班”的石牌后。艺人终究是为了谋生,谁也没有去研究戏调名称的由来。

民国怀宁籍学者程演生所著《皖优谱》(世界书局,1938年)对此说的很清楚:“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他省无此戏也”。

一本专业的书籍记载了“他省无此戏也”,完全可以证明,黄梅戏起源于安庆。

《皖优谱》(世界书局,1938年) 中“他省无此戏也”的记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