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育:“美感”是构成美育观念的关键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蔡元培的教育学观点核心 中国近代美育:“美感”是构成美育观念的关键词

中国近代美育:“美感”是构成美育观念的关键词

2024-07-10 16: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世纪初是一个思想杂陈、新旧过渡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为新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机遇。蔡元培、王国维推广外国美学多少是在直接“接触”各种外来美学术语的基础上实现的。相比之下,梁启超显得特殊。作为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三大家之一,他是个不谈“美学”的美学家。他的笔下竟无“美学”二字,“美育”也仅是在1922年4月北京美术学校讲演《美术与科学》中提及。他的任务,不但在养成校内一时的美术人才,还要把美育的基础,筑造得巩固,把美育的效率,发挥得更大。

中国近代“美感”以及“美育”的提倡

“美感”一词能够在后来得以普及,很大程度得益于美育之提倡。美育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特色。从世纪初的王国维开始,美学就被烙上美育的标签,而美育大行其道,又始于蔡元培在民初的提倡。

蔡元培初次提出“美感之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这个“美感之教育”,在教育宗旨令(1912年9月2日)中明确为“美感教育”:“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美感教育精神也在随后的各类各级教育规程中得到体现。

如,“图画要旨在使详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涵养美感”。又如,“陶冶情性、锻炼意志,为充任教商之要务,故宜使学生富于美感,勇于德行”。

提倡美育作为教育宗旨的一部分,由官方公布并逐级落实,这种“自上而下”的途径,在有利于尽快完成改革教育制度的同时,使得美育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美感”是构成美育观念的关键词

蔡元培是致力推行美感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他宣传美育是一个不断阐释“美感”的过程。“美感”是构成美育观念的关键词。而这个由康德所创造、具有中介作用的“美感”概念,被蔡元培尝试利用,成为“超越政治之教育”的“世界观”和“美育主义”的主体内涵。显然,对于“美育”的理解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方式,还有“情感教育”(简称“情育”)、“审美教育”“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美学教育”等

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随着“五四”前夕发表“以美育代宗教”,通过演讲等方式的不断深入阐明,至1930年代初蔡元培已表述得十分清晰。他是这么说的:“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美育”即是“情育”

王国维曾发表多篇论美育的文章。如《论教育之宗旨》(1903年)指出:“情”是精神的一部分,“美”是“情感之理想”,而“美育”即是“情育”,“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又为德育与智育的手段”。

对于王国维的美学、美育之贡献,似乎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然而从时间上看,蔡元培比王国维更早地使用“美育”一词并提出“情育”的观点。他说:“教育学中,智育者教育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美育”是“情感之应用”,是与“智育”“德育”相区别的“情育”。美育只是王国维研究的一个阶段所为,而蔡元培是把美育之提倡作为个人的终身事业。

把文学、美术作为教育课题,王国维、梁启超都有切实的思考。王国维称“精神上之趣味”必定是通过千百年的培养和个别天才人物的引领才能达到。他告诫那些倡言教育者:如果不谋求“精神趣味”,那么将是十分愚昧无知的。梁启超也指出:改变“固无精神”的现状需要“浚一国之智,鼓一国之力”,其方法就是以“自由”为工具的“精神教育”,而“精神教育”就是“自由教育”。而“美育”就是这种所谓“自由教育”的具象。

他们都提出了用于改造国民性的“精神教育”,其包含的美育精神已昭然若揭。但是他们并没有直接使用“美术教育”的说法。“美术教育”的核心在于“美术”。

“美术”也是一个外来词。它经由王国维、刘师培、鲁迅等一批先见者的主导和铺垫,通过“南洋劝业博览会”“上海图画美术院”《美术丛书》等会展、学校、出版物的社会辐射面,不断扩大和普及,终为民初社会所全面接纳,被确定为现代汉语的固有名词。而它的涵义,则从“美育”“美学”“美化”或“文学表现”(即美之“术”)、“艺术”等混用状态中逐渐疏离出来,成为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的特称。

“美感教育”是一个更为严谨、科学的概念。“情育”“审美教育”“美术教育”“美感教育”各有偏重,而“美感教育”更具包容性。蔡元培在民初提出美感教育的美育,固然是他的自觉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时代必然。“要给美育下定义,一是不可能离开美感(当然,也离不开美,因为没有美,美感也就无从谈起)和教育这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二是还要考虑到这界说能为人们所理解、赞同和把握。”

结语

蔡元培眼中的美学

蔡元培认为“哲学的美学”从古希腊到康德开创了美学史的“第一个新纪元”,“科学的美学”虽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当然可以成立”,并将成为美学发展的“第二新纪元”。他与王国维有一点很不相同,就是对中国儒家美学思想给予极高的评价,蔡元培从康德美学出发.认为美的根本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所谓普遍与超脱,是对康德关于美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观点均发挥。

王国维眼中的美学

由于美的事物只是以它的形式即形象引发人们的愉悦感情,因而才有普遍的社会性。它“一视同仁”,人人对它同乐。

按照近代心理学观点,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意、情三大方面。知、意都和利害密切联系在一起,唯有情的方面与利害无涉。审美只是一种情感活动,没有概念和意志行动参与,所以超越一切利害之上。

蔡元培与王国维,同是接受德国美学的影响,一个是把这一影响与中国古代道家美学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发挥;一个是与中国古代儒家锋“礼乐相济”的观点加以融会贯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二人的美学思想都有批判现实的倾向。

但是,他们有所不同的是,一个要出进、退避,比较消极,一个要用世,进取,比较积极。在理论上,王国维侧重于哲学心理学,蔡元培侧重于哲学伦理学,前者较深刻而影响远不及后者。因此,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形成,虽早于蔡元培,但是多数人把蔡元培视为奠基者。

在20世纪初的汉语语境中,“美感”一词处于微妙的境地。把它从外来的转化为本土的、从日常的提升为美学的,并作为美学术语用于解释美学问题,这一过程包含了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学人的不断努力。特别是美育之兴起并被蔡元培确立为“美感教育”,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这使得中国现代美育成为有深度的美学理论,成为以“育人”为目标、以“救国”“救人”为直接目的的文化思想。

编辑:嘉莹兮

资料参考:赖勤芳:"美感"一词及其中国现代美育发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