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与和谐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蔡元培的教育观念 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与和谐发展

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与和谐发展

2024-07-15 08: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传统文化的滋养。蒋梦麟在“试为蔡先生写一笔简照”中这样描述蔡元培:“这位才子,是20岁前后中了举人,接连成了进士,翰林编修,近世的越中徐文长①。”蔡元培5岁入家塾读《百家姓》《神童诗》、四书、五经等。他利用家庭执教的机会,阅读了《说文通训定声》《日知录》《国朝骈体正宗》等书籍,练习做散文、骈文等,这些都为蔡元培的国学修养打下了良好基础。17岁时,蔡元培就以其“笔轻而灵,意曲而达”“与众不同”的好成绩考取了秀才。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举行恩科,蔡元培参试获第一。1892年,26岁的蔡元培中了进士。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和称蔡元培为“年少通经”的隽材。1894年,蔡元培升格为翰林院编修。年仅28岁的蔡元培成为“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名士。在赶考的知识分子中,竟有人不知道首创兴中会的孙中山,却知道有“怪八股”之称的蔡元培。

5.西方文明的融合。蔡元培不仅有传统的国学根基,还对西方的科学和学术大势了如指掌,“中西学术的造诣,使他的学问既博大、又精深”②。在近代中国转行时代,蔡元培“一身而兼东西两文化之长”③实在难得。就是这样一位官员并没有安于现状,他抛家离子,自费去当时最发达的欧洲学习,寻找医治国家的灵丹妙药。蔡元培在德国领悟到大学教育的理念,在法国接受了美育思想。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哲学和艺术思想,对冯特的心理学和哲学史、福恺尔的哲学、兰普来西的文明史和司马罗的美术史等也很感兴趣,并参加了兰氏创设的文明史与世界史的研究所工作,接受了比较文明史的训练。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他还注意寻求中外文化的共同点,利用机会极力宣传中国文化。他在杜威60岁生日晚餐会的演说词中自豪地发表特别感想,要求现今的大学要在东西文明的融合中做出贡献,注意“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④,以发生“新意”。中西文化的交汇催生“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生成。此外,蔡元培还积极支持和组织欧洲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勤工俭学活动,一批政治文化素质较高的进步知识分子,较好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建立了中共最早的组织之一――旅欧支部,意外地为中国革命输送了一批人才。正如吴玉章所说,它“造成了中国共产党许多优秀干部”,这些参加勤工俭学的学子后来成为一批有影响的、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共产党人,这些成就和影响“应归功于孑民先生倡导勤工俭学之力”⑤。

二、对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内涵的理解

蔡元培“完全人格”的内涵是:使受教育者在德与智、身与心、体与能诸方面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其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是:为当时的社会、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健康人格、完全人格,塑造新一代人才,以强民富国。

1.对“三育”的认识。蔡元培的“三育”是指体育、智育和德性修养。他首先强调身体素质是富国、强国的物质保证,对三育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蔡元培的“三育”描述了“完全人格”的基本思想。

第一,体育的意义。由于当时中国国民体质指标在世界排序较后,因此,根据这一情况,蔡元培认为首先必须提倡体育,它不仅会强体魄,还会改变整个民族状态。体育是增进民族健康的有效路径。蔡元培要求大学生要把重视体育上升到民族的健康、素质增强的高度来认识。重视体育不是片面强调少数选手牺牲功课“偏于运动”“一定要求其做国手”,而是为了普及卫生知识,增进体质,提高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

第二,智育的意义。蔡元培认为,大学不是求得升官的阶梯,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做学问的品格,不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大学生的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老师的讲授,可以采取独立钻研与集体用功相结合的方法,二者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他支持学生组织读书会活动,鼓励大家阅读,做摘要报告,定期交流谈心得,发展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风。

第三,德育的意义。体育的普及为增进知识提供基础保证;丰富学识可以更好地普及体育,同时,二者又离不开德性之魂的统领,它是有强劲体质和有高深学问者的为人之道和立身处世之道。良好的品性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学识,进而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和境界。国民的素养得到改造,社会的改造就有希望。德育的特点是:一要强调集体行为。人与社会、与集体相互联系,完全个人化的生活和行为是不成立的。人要在集体中相互告诫“应该”与“不应该”的界限,监督“应该”与“不应该”的行为。二是强调修养方法。德育方法上,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美育可以培养人积极生存于现世生活、又积极追求彼岸世界理想的视野和胸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达到该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的境界。在主持北京大学期间,蔡元培亲自创设音乐研究会、书画研究会组织,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练习。他鼓励大夏学生自制会利用上海众多特殊专业人才的优势加强美育,使其在艺术的熏陶中促进品性修养,提高德育效果。

2.对“五育”的理解。为了实现教育理想,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五育”是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根据当时中国武力薄弱的国情,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主义教育。军国民主义教育是强国的重要途径;实利主义教育关系到人民生计问题,是教育的中坚;尽管近代中国通过洋务运动来强兵,但还是挨打,出现被瓜分局面,通过实业救国,还是遭欺凌,出现贫富差距,因此还要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灌输“自由、平等、亲爱”和“义、礼、仁”的新道德,使社会成员真心为国家、社会和整个人类贡献财力和智慧;蔡元培还提出世界观教育,通过世界观教育希望有识之士有舍己为群的胸怀,更希望通过知识分子辐射、影响社会公民,让大家树立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美育有利于对广大公民进行普世的精神培育,达到超然功利、舍己为群的大胸怀、大境界,它与宗教的排他性、遏制性和说教性不同,可以培养人的包容性、创造性和丰富的个性,美育代宗教,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育人中的效用。

3.对“四育”的新解。为了进一步充实“完全人格”的内容,完善其思想体系,蔡元培对“五育”的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健全的人格教育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这四育共同构成教育的整体,要从努力实现教育的宗旨――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近代中国和未来世界培养健全人才,以更好地改造近代社会、发展未来中国。

在四育中,蔡元培首先强调的仍然是体育。他引用西洋的“健全的精神”这一成语来说明体育的重要性,健全的精神首先“宿于健全的身体”。重视体育要通过一些活动引起大家对体育的兴趣。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平时的运动和锻炼。通过有关比赛活动找差距,针对存在问题在平时多用功,以进一步实现体育的价值。体育要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如果牺牲功课机械地、片面追求某项荣誉或和某一局部的利益,就失去了体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其次,蔡元培对智育的解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二是用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力。再次,蔡元培关于德育的新解是:第一,德育要遵循规律。德育工作是发展变化的,“不是由前人已造成的路走去的意义”,而是要依据变化的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开展道德教育。第二,要注意方法。按照变化的条件和场合,依据一定的原理,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进行恰当的道德教育活动。第三,德育重在实行。“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最后,蔡元培把美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引起社会的重视。他认为,美育的普遍性和超越性等特点与智育相辅而行,图德育之完成,造就“健全的精神”,培养“健全的青年”“青年学生旭日东升”,要保存“身心洁白”,处处使学生“自动”,努力成为有道德的人。

当然,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有唯心主义成分,有些想法过于理想化,缺乏物质基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也不协调。但是,作为教育理想和追求,蔡元培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有着重要的价值。他的“完全人格”思想也是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了解他的内涵,有利于把握其思想要义,从中汲取有用的元素,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三、“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特点

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提法,但总的来说,其思想内容是一贯的,主要三个特点:

1.原创性。从教育内容上看,蔡元培提出了德与智、身与心、体与能全面发展的内容体系,把教育的目标明确指向人的健全发展;从教育的终极关怀上看,蔡元培提出了人的发展要在德、智、体、美、能等方面协调发展,使人健康成长、成才;从教育的培养目标看,蔡元培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实学,还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造就身心健康、人格完全的新公民;从教育理想上看,蔡元培试图通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和实践,造就新一代人才,创造近代新中国。这些问题是教育的真问题,也是教育的大问题。例如,蔡元培首次提出公民道德教育,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对幸福的理解。当大多数公民能在乎人生的意义,知道做人的价值,追求精神自由时,就会有健康的心态和幸福感。当大多数公民将传统文化中的仁、恕、义与自由、平等、亲爱统一起来并自觉行动时,就有实现自由和平等的可能,就能体现自由、创造幸福。二是认识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关系。蔡元培认为,解决大多数人的幸福问题某种程度上是解决现实问题,但要澄清的是:一是大多数人的代表性。大多数人由一个个少数人组成,蔡元培希望幸福的人来自于普通人、平民层次。二是现实的具象。大多数人的幸福是解决现世的问题。但是,人生的价值和人类的价值不仅在于追求具象的功利,而要“立于现象世界,有事于实体世界”⑥。公民道德教育可以促进人面对现象世界、实体世界,又超然于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正确看待幸福。三是道德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立公、立言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人生和道德境界。公民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实践性。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不是在某一著述中完整展示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呈现的。例如蔡元培的美育要求是:(1)方式要“浅入深出”,让人在轻松享受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美好的感觉,陶冶情感,学会区分美丑善恶。(2)途径是“情思交融”,让人在具象的情境中形成自己的思考。音乐可以调节心情,美术可以开启人的想象,文学可以在展示情节中揭示历史,形成跨时空的对话,获得特殊的感受。(3)效果具有“三维性”,即广泛性、渗透性、全面性。从横向上看,美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作为欣赏者面对时,欣赏者会得到一定的收获。作为创造者面对时,对话场的活性和灵性使创造者得到更多收获。从纵向上看,美育给人们的熏陶具有渗透性。它可以从情感上起作用,又可以从精神上起作用,可以从外表上发生影响,也可以从心灵上产生效果。从空间上看,美育可以跨越阶层、等级,超越肤色、国度,共同欣赏美、创造美。蔡元培的道德超越境界――超越小我利害得失,达到大我境界,把自由、平等、亲爱推广到人类正是从这一视角切入。美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其他方面起着辅助和深化作用。

3.发展性。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发展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丰富近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看,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过程。(1)初期的教育宗旨。早在1902年3月出台的《师范学堂章程》中,蔡元培就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宗旨是通过教育“使被教育者传播普通知识,陶冶文明之人格”。他所要求的公民道德教育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形成本土文化教育模式。(2)初步的“三育”思想。1912年5月,蔡元培在《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中强调:教育方针应分为普通和专门教育两个方面。普通教育要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要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在《中学生修身教科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体育、知育、德育这“三育”的关系,从人性、德性、知性的修养到人格的完成,强调人格养成的重要性、过程性。(3)问世的“五育”内容。1912年7月,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幕词》中提出了“五育”说,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蔡元培特别强调“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一定要“以道德为根本”。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不仅面向实际,面向当时的近代中国,而且面向将来。(4)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蔡元培领悟到教育的终极价值和目标,即关怀教育者的身与心不可偏废,关怀国民个性发展与国家整体“发达”的共同性。教育要处处使学生自动。有完全人格的国民,国家的隆盛就有希望。

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用毕身的精力去探索和实践的主题,其内容不断完善,提法不断准确,针对性不断增强。他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给今人的启示是:(1)教育不仅仅使人获取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关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人在品德、学识、体能等方面全面发展。当前的独生子女在高考的训练中不仅要能应对各种考试,还要能经受各种考验,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能力。(2)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进一步懂得人的意义,进一步明白人生存的价值和追求目标,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教育的重点是要关注人格健全、人格诸要素协调发展,人的成长应当是健康的而不是畸形的,是人格完全的而不是残缺。(3)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需要拓宽途径,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可接受性和实效性。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示不仅在于他的提法、做法有新意,而且将古今中西文化汇通于一身,形成适应本土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和胸怀,其开创性、奠基性工作让人在惊叹之余回味无穷。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命题,他的教育实践当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注释]

①②③⑤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8,510,98,320.

④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50.

⑥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

本平台转载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