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蓝色忧郁油画壁纸 艺术大师

艺术大师

2024-07-01 23: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毕加索作品《窗前的桌子》

1900年末,刚到巴黎的毕加索住进了位于克里希大街的寓所。房间不大,毕加索的生活起居和绘画创作都在其中进行,而他的灵感却并未因此受到束缚。《蓝室》《生活》《蓝色自画像》等画作均诞生在这间屋子里。这些作品以蓝色为背景,以蓝色作轮廓,线条和色块也都以蓝色为主。他认为,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这段时间,毕加索处在人生低潮期,他的心中仿佛有一团幽邃沉寂、闪着蓝光的火焰,忧郁的情绪充斥了他的生活,也主宰了他的创作。

《蓝色自画像》

《蓝室》描绘的就是当时毕加索居住的寓所里的场景。墙壁、浴盆及墙上的装饰画都是蓝色的,唯有后方那扇紧闭的窗户透出一抹白昼的亮色。这抹亮色似忧郁中的希望,可见,毕加索的内心一直满怀希望。后来人们发现,毕加索这幅画中还隐藏着另一幅画作,画上是一名系领巾的男子,戴着3枚戒指,笔触完全不同。这幅画中画,至今依然是个谜。

1903年,冬日的巴黎寒气逼人,辗转到这里的毕加索连取暖的钱都没有了。为了抵御夜间的寒冷,毕加索不得不烧画取暖。熊熊火焰吞噬了他的素描和水彩画,也吞噬了他的自信。他陷入了沉思,自己的作品到底有没有价值?自己的绘画之路还能不能走下去?就在这些日子里,他专注于描绘普通人的生活,画出了《熨烫衣服的女人》《盲人的早餐》等作品。《熨烫衣服的女人》描绘的是一位劳动妇女熨烫衣服的情景,画面色调昏暗,线条多是向下走,无论是她的手臂线条还是向下望的眼神,都是整体向下流动着。《盲人的早餐》描绘了一位盲人坐在桌前,眼窝深陷,双目无神,枯瘦如柴的手摩挲着桌上的水壶和面包。这两幅画的共同点体现在画面给人的冷峻、颓废和悲伤感。人物的手臂细长、纤弱、乏力,身形清瘦单薄,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艰辛。

毕加索 《盲人的早餐》 95.3x94.6cm 1903

毕加索的这些创作与他当时的际遇是分不开的。他承受着失去好友的痛苦,目睹了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困窘。因此,这一时期,他作品的主角大多是形象消瘦、目光呆滞的劳苦大众。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开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避开光感的画面把人物整合起来,沉重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又具有情感的重量。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是画家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毕加索关注现实生活,置身于普通民众之中,他笔下的蓝色是贫穷的象征,既有忧郁的特质,又有艺术的成分,正契合他当时的心境。

椅上的戴帽女人 25.5cm x 18.5cm 1952年

1904年,23岁的毕加索爱上了年轻模特费尔南德·奥利维尔。尽管生活依然清贫,但在爱情的滋润下,毕加索的画风逐渐明快起来,柔和的粉红色调逐渐渗透到他的画布上,他的绘画进入了玫瑰时期。主色调由蓝色转换为温馨的粉红色、鲜明乐观的橘红色。人物形象的选择也逐渐多样化,马戏团的人、杂技演员等都开始出现在他的画作上。

1904年被认为是毕加索从蓝色时期向玫瑰时期的过渡期。他延续了蓝色时期采用的流动笔法,又从后印象派中汲取了简洁笔法,进而形成了玫瑰时期的典型绘画风格。直到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雕刻艺术影响,又结识了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他开始将原始、粗犷的元素风格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这一年,毕加索为美国作家斯坦因所作的《斯坦因画像》,成为他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1907年,他创作了油画《亚威农少女》,成为他立体主义风格的里程碑。从这幅画开始,他试图将物体重新组合,颠覆人们对事物的传统印象。我们熟悉的毕加索逐渐清晰起来。

毕加索作品《镜前的少女》

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

作品详解

《格尔尼卡》 349.3×776.6cm 1937

此作品由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镇。1937年被纳粹“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亡了数千名无辜的老百姓。毕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画了这幅巨作,以表示强烈的抗议。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 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这幅巨画是毕加索为以进步和平为主题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之西班牙馆所绘制,并且曾到英国、美国等其它国家巡回展览,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同时在画家声明要将该画捐赠给结束佛朗哥政权后的西班牙祖国之种种动作下,使得该画的意义很快就超出了单纯事件的抗议范畴,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文化示威,甚至成为文化对暴力的一种对抗。就其意义来说,这幅作品超过了这桩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过绘画技巧起了象征启示、重要契机的作用。这是由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也正是由於缺乏这一点,它就象征着死亡。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阿尔及尔的女人(0)版》114×146.4cm 1955

2015年他的《阿尔及尔的女人(0)版》在纽约佳士得拍出1.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3亿元)的天价。

《梦》 130×97cm 1932

创作《梦》之前,47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

《生命》 197×129cm 1903

此作品由克里夫兰博物馆藏,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右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悴,神情专注,目光严厉,好像有责备的意味。左侧男女两人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画家把这一对恋人处理为裸体形象,与右面那位着衣母亲形成对比。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亲,似乎对母子俩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怀疑。

男子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画家自己, 作品完成时却已变成好友卡洛斯·卡萨赫马斯的形象。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失恋自杀身亡。毕加索一直怀念这位因失恋而自杀的好友,所以在画面上将 他描绘为爱情的象征,右边那对母子则是母性的象征。

画面上还有两幅作品,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两幅画,由两人到一人,刻画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的人们,从相依为命到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赤裸的身体不但完全暴露了他们苍白无力的肌体,也展示了他们人性最真实、最痛苦的一面。这也是画家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贴切的描绘。

《画家和模特儿》 130×162cm 1963

此作品由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描写了画家在画女模特儿的情景。右侧的裸女坐在地上,画家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作画。背景简略,人物充满画面。画家完全以自我的立体派面貌来表现对象,他将人体拉长、压扁、扭曲、调位,从而获得了令人惊骇的艺术效果。

《赤脚的女孩》75×50cm 1895

《赤脚的女孩》又名《赤足姑娘》,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画中的女孩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姑娘,她随意地坐在一堵墙壁前,乌黑的大眼睛凝视前方,衣着朴素,不太干净的围巾胡乱地搭在肩上,粗糙的大脚显示出家境的贫寒。与粗手大脚相对应的是姑娘纯净的眼神、匀称的脸庞,以及忧郁、娴静的神情。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毕加索让人物正面坐着,却隐藏了椅子与地面的空间关系;在对女孩衣裙的处理上,他利用光的明暗突出层次感,裙子颜色从红色到暗红色渐变起伏,使得二维画面具有了一种三维透视效果。

对绘画技巧的驾轻就熟可见毕加索“学有本源,非率而命笔也”,这也正是中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拜会毕加索之后的所言。

当然,《赤脚的女孩》这幅画并不纯粹以技法取胜,难得的是毕加索在那样一个年龄却着力捕捉同龄模特儿的内在气质和生命,从结果来看他的努力亦非常成功。所以,表现在画中的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对比才是这幅画引人入胜之处。毕加索本人对《赤脚女孩》也相当满意,一直将它保留在身边。

《蓝色的房间和洗澡的人》 1901

1901年毕加索重返巴黎,此时的他已有足够的实力支付路费了。到巴黎后他的情绪趋于平静。随着风格的突破,创作数量巨增。在巴黎,他感觉到创作裸体画的自由,绘制了一系列的作品,以体现出在西班牙时受到压抑的性解放。这一次,他住在克里希大街的寓所里。陋室太小,生活起居和工作都在其中,而他的灵感却没因此消失。

《蓝色的房间和洗澡的人》就在这间屋里诞生的,和其他几幅相同色调的油画一起揭开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序幕。当时,蓝色是他的最爱,不仅衣着,甚至连思考事物与观察外界都是蓝色;毕加索更认为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日后艺术史家统称他这一时期绘画作品为“蓝色时期”。

《第一次圣餐》 1896

1896年,为了参加一个大型展览会,16岁的毕加索决定画一套具有“沙龙风格”的作品,他征求父亲的意见,最后选中了三个题材:《祭坛男孩》、《第一次圣餐》、《科学与慈善》——既有宗教的,又有科学的。

4月,巴塞罗那全市美术展览会上,毕加索的《第一次圣餐》陈列于第一展览室,标价1500比塞塔。5月15日的《巴塞罗那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对这次展览的综合评述,其中也提到了这幅画,称其“画中人物富于感情,线条明快”。

《科学与慈善》1896

在巴塞罗那全市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第一次圣餐》,并获得一定好评后,毕加索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把自己的情绪、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就动笔画那幅著名的《科学与慈善》。

毕加索的父亲唐霍塞,破天荒地亲自做模特儿,于是他就成了画面左边坐在病人床旁的医生。唐霍塞一生拘谨踏实,极少照相,后人也许只能通过这位“医生”来想像他的模样了。儿子毕加索充分借鉴流行的印象派的技巧,在以赭色、棕色表现悲悯和忧郁的同时,映衬着紫红、黄绿诸色,从而一扫伤感颓靡之风,画面成熟稳重,泰然自若,虽然尚没有摆脱学院派的影子,却也对未来的风格有所预示。比如,病妇那只柔软细长的手,就好比一段安详优美的语言,在款款倾诉。

《科学与慈善》在1897年的马德里全国美展上获得赞扬,接着又在马拉加市的全省美展上摘取了金像奖。画面体现了16岁少年对人生的思考——人类需要两种关爱。

《野蛮的拥抱》

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王侯的肖像》 63x48.5cm 1969

这件作品将王侯贵族风的肖像画通过独特而讽刺的变形而描绘出的“想象中的肖像”系列,创作于毕加索晚年期的1969年,由纽约Abram发行,全套作品组合共29枚真迹。

《王侯的肖像》 54×28.5cm 1969

该系列根据毕加索的水粉及水彩作品原画复刻为真迹,而鲜艳的色彩和充满魄力的笔触将原画极尽再现,与其他60年代的同期复刻作品相比具有极高的人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