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荷塘月色》教案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荷塘月色教案中职 13.《荷塘月色》教案2022

13.《荷塘月色》教案2022

2024-07-08 09: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荷塘月色一、常识积累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毛泽东曹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其作品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代表作品有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匆匆》等。2. 写作背景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那里走》)。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也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3.修辞手法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比喻、拟人)(5)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对偶)(6)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对偶)(7)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顶真、双关、比喻)二、字词积累1. 字音颇(pō) 煤屑(xiè)蓊蓊(wěng) 郁郁(yù)踱步(duó) 弥望(mí)脉脉(mò) 袅娜(niǎonuó)薄雾(bó) 酣睡(hān)参差(cēncī) 倩影(qiàn)笼罩(lǒng) 媛女(yuàn)船棹(zhào) 敛裾(liǎnjū)点缀(zhuì) 斑驳(bān)闰月(rùn) 霎时(shà)一番(fān) 嬉游(xī)鹚首(yì) 峭楞楞(léng)2. 多音字(1)薄:①薄雾(bó) ②薄饼(báo) ③薄荷(bò)(2)纤:①纤腰(xiān) ②纤夫(qiàn)(3)笼:①笼罩(lǒng) ②笼子(lóng)(4)荷:①荷花(hé) ②负荷(hè)(5)脉:①脉搏(mài) ②脉脉(mò)(6)娜:①安娜(nà) ②袅娜(nuó)(7)处:①独处(chǔ) ②处所(chù)(8)乘:①乘凉(chéng) ②千乘(shèng)3. 形近词(1)“缕”与“镂”:缕,量词,用于细小的东西;镂,雕刻。(2)“渺茫”与“缥缈”: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注意“渺”与“缈”在字形上的区别)。(3)亭亭:同“婷婷”。(4)丰姿:同“风姿”。4. 词语解释(1)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文中指荷花稀少。(2)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3)亭亭: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形体挺拔。这里形容舞女的身材。(4)袅娜:柔美的样子。(5)脉脉:原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6)风致:美的姿态。(7)倩影:美丽的影子。(8)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9)渺茫:辽阔的样子,烟波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音信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于预期,前途渺茫。(10)大意:(dàyì),主要的意思;(dà·yi),疏忽,不注意。5. 近义词辨析-渺茫 缥缈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如:眼看希望愈来愈渺茫,她不由叹息起来。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如:我在半睡半醒的缥缈幻境中度过整晚。宁静 安静两者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如:气氛紧张宁静,空气混浊。“安静”重在稳重,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如:到处似乎都很安静。三、文本解读1.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披衣出门,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游荷塘的时间和缘由。第二部分(第2~3段):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显示黑暗现实的不自由。第三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全文的重点。观赏荷塘月色,描绘素淡朦胧的美景,反映了作者幻想超脱,对美好、自由与光明的向往。第四部分(第 7~8段):怀念江南。美好生活难得,依然冷寂、苦闷。2.文章的线索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3.文章的主旨《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4. 重点问题理解(1)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朦胧的。怎样理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第5段中的“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却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候,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四、写作特点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内心的“不宁静”与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清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融为一体。2.修辞运用巧妙。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比喻贴切、形象、细腻,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感。又如由“荷花的缕缕清香”联想到“渺茫的歌声”,运用通感手法变嗅觉为听觉,韵味无穷。3.语言运用也十分有特色。一是用词准确精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用“泻”字,再加上“静静”这个修饰语,既写出月光的幽静,又赋予月光以动感。二是文中大量运用叠字,如“田田”“亭亭”“静静”等,增强了语言的描绘力、音乐性和感彩。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