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 茵陈蒿

茵陈蒿

2023-10-21 2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药名】

茵陈蒿

 

【异名】

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石茵《日华子》,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臭蒿、安吕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黄蒿、狼尾蒿(东北),西茵陈(西北)。

 

【释名】

《本草拾遗》:“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也。因尘,乃同音通假借字。药用幼苗,枝叶细柔,密被白绵毛,故又称绵茵陈、绒蒿。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载: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本草经集注》谓:今处处有,似蓬蒿而叶紧细,茎(经)冬不死,春又生。《蜀本草》:《图经》云:叶似青蒿而背白。综上所述,结合现时山东泰山所产茵陈的品种鉴定和生态分布来考虑,可知《别录》谓生太山之茵陈即今之猪毛蒿,《本草图经》的绛州茵陈,就其地理分布而言,亦当属于此种。而陶弘景称经冬不死,春又生者,虽未指明出产地区,但可理解为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因此,可以认为现时国内各地通作药用的叶似青蒿而背白(指幼苗)的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和茵陈蒿A.capillaris Thunb.都属于传统药用的茵陈,古今药用品种一致。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地上部分。春采的去根幼苗,习称绵茵陈,夏割的地上部分称茵陈蒿。

 

【原植物】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Thunb.

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根分枝,常斜生,或为圆锥形而直生,但不呈纺锤状。茎常数个丛生,斜上,第一年生长者常单生,基部较粗壮,木质化程度较猪毛蒿为强。有时中部毛管状小裂片较前种细弱挺直而长,可达2.5cm。外层的雌花4~12个,常为7左右。瘦果较前种的稍大,长可达1mm。其余均与猪毛蒿相似。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砂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陕西、河北、台湾、四川等省区。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于春季3月播种,将种子与细砂混合后,按行株距25cm×20cm开穴播种。条播、按行株距25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育苗移载法,2月育苗、撒播,上覆细土一层,以不见种子为度。苗高6~8cm时,要及时拔去杂草,苗高10~12cm移栽。分株繁殖,3~4月挖掘老株,分株移栽。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结合追施人粪尿2~3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菌核病。虫害有地老虎等。

 

【采收加工】 

 栽后第二年3~4月即可采收嫩稍,连续收获3~4年。

 

【药材及产销】

茵陈蒿Herba Artemisiae Capillaris 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断面类白色。叶多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断面类白色。叶多脱落;下部叶2至3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两面被白色柔毛;茎生叶1至2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长1.2~1.5c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多3~4层,外层雌花常为6~10个,内层两性花常为2~9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表面观  茵陈蒿表皮细胞长径25~58~112μm;丁字形毛柄细胞壁厚2.5~4.7~7.5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中回流半小时,滤过。滤液显淡黄绿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紫红色荧光。

(2)取茵陈蒿粗粉2g,加水30ml于沸水浴中温浸4小时,冷后滤过。取滤液20ml,以等量氯仿萃取3次(首次萃取加入乙酸乙酯5ml),合并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蒸去溶剂,得到黄色油状物备用。①将上述黄色油状物的一半用乙醇0.5ml溶解(在水浴上稍热),加入0.5%2,4-二硝基苯肼2N盐酸溶液4滴,振摇,茵陈蒿溶液呈淡橘红色且沉淀极少,或几无沉淀。(检查对羟基苯乙酮)②薄层色谱:取上述黄色油状物的另一半,用氯仿0.5ml溶解后作供试品溶液。以对羟基苯乙酮和蒿属香豆素的乙醇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用石油醚(沸程60~90℃)乙酸乙酯-(6∶3∶0.5)展开,展距14cm。分别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或用0.5%2,4-二硝基苯肼的2N盐酸溶液显色,则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雷公炮炙论》:采得,阴干,去根,细锉用,勿令犯火。《汤液本草》:去枝梗用叶。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残根、老茎及杂质,搓碎,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本品为松散的碎团块,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茸毛,绵软如绒。气清香,味微苦。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性】

味微苦、微辛,性微寒。归脾、胃、膀胱经。

1.《本经》:味苦,平。

2.《吴普本草》:神农、歧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

3.《别录》:微寒,无毒。

4.《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5.《日华子》:味苦,凉。无毒。

6.张洁古:苦,甘。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引自《纲目》)

7.《品汇精要》:味苦性泄。气薄味厚,阴中微阳。臭香。

8.《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

9.《本草三家合注》(叶注):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手少阴心经。

10.《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

1.《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2.《别录》:(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面白悦,长年。

3.《本草经集注》:治久风湿痹。

4.《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5.《日华子》: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瘕,并内损乏绝。

6.《医学启源》:治烦热,主风湿、风热。

7.《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应用与配伍】用于黄疸,小便不利。茵陈蒿功专利湿退黄,为治黄疸要药,其性微寒,湿热黄疸尤宜。病由湿热熏蒸,发为阳黄,症见发热口渴,黄色鲜明,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配大黄、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如《伤寒论》茵陈蒿汤。若湿重于热,发热身困,脘痞恶心,舌苔白腻,则配苍术、厚朴、白鲜皮;如寒湿郁滞,发为阴黄,症见神疲畏寒,黄色暗晦,腹胀便溏,以本品佐附子、白术、干姜等温化寒湿以退黄,如《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茵陈蒿亦常用于胆囊疾患,如胆囊炎,每与柴胡、黄芩同用;并发感染者加配败酱草、金银花或蒲公英、板蓝根;胁肋胀痛,配枳壳、郁金;并有结石者,再加金钱草。如与乌梅、苦楝根皮同用,可治胆道蛔虫病。本品对于其他湿热疾患,如湿温病,暑湿症,风湿热痹,淋浊带下,症见口干苦而粘,舌苔黄腻,小便赤热等,亦可随证配合应用。《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治湿温病湿热并重者,于滑石、黄芩、白豆蔻等品中加用之,即取其清热利湿之功。

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症,可单味内服或外用。

1.《品汇精要》:合山栀、秦艽、升麻,治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者。合栀子、大黄,除湿热;合栀子、柏皮,除燥热,俱治阳黄。合附子,治阴黄。

2.《本草汇言》:同防风、羌活治黄疸兼风,同苍术、厚朴、泽泻治黄疸兼湿,同生姜、白豆仁治黄疸兼寒,同黄连、龙胆草、滑石治黄疸兼热,又同陈皮、菊花、干姜治伤酒发黄,同槟榔、枳实、山楂、麦芽治小儿食积发黄。

3.《得配本草》:得附子、干姜治阴黄;得白鲜皮治痫黄如金;配秫米、麦曲,酿酒治挛急;佐大黄、栀子治湿热;佐桃仁治血黄;佐苍术、厚朴治湿黄;佐枳实、山楂治食积发黄;佐知母、黄柏治火黄;佐车前子、木通治黄而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萎黄,一般不宜使用。

1.《本草经疏》:蓄血发黄者,禁用。

2.《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