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谪到海南的苏东坡做了些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轼被贬生涯多少年了 被贬谪到海南的苏东坡做了些什么?

被贬谪到海南的苏东坡做了些什么?

2024-06-25 15: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戳蓝字“中电华神”关注我们哦!

正文共4512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公元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北宋朝廷放逐到海南岛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就出现了进士及弟者。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海南省儋州市,有一座东坡书院。追根溯源,其前身乃北宋大文豪苏轼谪居此地时修建的载酒堂。

那么,苏轼为何要在儋州建载酒堂?

要回答这一问题,先要从他被贬惠阳说起。

公元1094年,57岁的苏轼因与北宋朝廷的新党意见不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在这里,他写了一首诗: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这个须发花白的人,春天的时候在惠阳生了病,只能躺在小房子里的藤床上休养。我的家人为了我在藤床上能好好地休息,就告诉附近道观里的值夜人,五更敲钟的时候,声音要轻,别把我吵醒了。

章惇当时是北宋的当朝宰相。作为新党的领军人物,看到苏轼这道诗后,气不打一处来:本来把你贬到惠阳,是让受罪的,不承想你在这里“春睡美”!于是下令,把苏轼谪贬儋州。于是,已流放岭南的苏东坡,再一次被贬谪到了孤悬海外的儋州。

可谁曾想到,这次贬谪,让苏轼在海南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载酒堂”与“桄榔庵”

北宋时期,海南还是一个地处边陲的荒岛,闭塞落后,与京城相去几千里,人们用“鸟飞犹用半年程”来形容它的遥远,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是死囚流放之所。

儋州则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地处热带,据说毒蛇猛兽遍地皆是,还有疟疾和瘴疠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苏东坡到了这儿,受到了昌化军使张中的优待。

所谓昌化军,不是军队名称,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173年)在儋州设置的行政区划。治所在义伦县(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旧儋县)。辖境相当于今海南省儋州、昌江县、东方县等市县地。

原来,张中早闻苏轼大名,且十分同情他的遭遇。所以,安排苏轼父子“住官房,吃官粮”。

很快,苏师父子与张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时常对弈赋诗,一同出游。

某一天,苏轼与张中一同拜访了东郊逸士黎子云。

黎子云家中小有藏书,这让苏轼如获至宝,常来此借书。众人为方便聚会,集资建了一间小屋。苏轼取汉代大文学家杨雄被人“载酒问字”的典故,将小屋命名为“载酒堂”。

然而,总有人看不惯苏轼,一再加害于他。

东坡书院内的载酒亭

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至雷州时,听说苏轼父子在昌化军吃住体面,便差遣使者来到昌化军官衙,将苏轼父子其逐出官舍,张中也因此受到处分。

从此,苏轼在海南开始过起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苦生活。

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面对厄运,苏轼却能随遇而安,从中获得快乐。在儋州,苏轼受到了海南人民的爱戴。当地人为他在城南的桄榔林中盖了三间茅屋,苏轼称它是“桄榔庵”。当地百姓还为苏轼父子送来食物、粗布,供他们饱肚御寒。以后,苏轼在此“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载酒堂与桄榔庵一道,成为苏轼与当地读书人游息聚会、访学会文之所。

▼▼▼改善民生,受人爱戴

苏轼谪居儋州三年有余,他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海南人的风俗习惯。

事举二三例。当时,儋州等地恶疾流行,人们缺少医药常识,只是通过巫术来治病。苏轼专门研究了药物,为当地人开方治病,还专门向居住在广州城的王敏仲索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鼓,为民治病,自此以后,当地百姓纷纷种黑豆,还把它称作“东坡黑豆”。

载酒亭的两侧各位一个清水池

当地人多饮用池塘的积水,以致常年患病。苏轼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饮用,得病的人因此变少了。此后,远近乡民纷纷学苏轼的办法,一时间挖井成风,当地人饮用塘水的习惯随之改变。

人们为纪念苏轼的功绩,将最初的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苏轼对海南人的语言习惯亦有影响。苏轼讲学时说的是他的家乡话——四川官话。他还带动当地的塾师也用四川官话讲学。据说,这种口音在当地乃至海南省内一些年长的读书人中仍然有。

那时的海南人不懂得种地,还保持了“朝射夜逐”式的狩猎方式。苏轼告诉黎族百姓,革除恶习,重视农耕,改进工具,开垦田地发展水稻业,才能“其福永久”。在苏轼的亲身示范下,当地人逐渐摈弃了原来的生活方式,过上了如中原人一般的农耕生活。

海南人也给苏轼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当他北归过润州时,有人问他:“海南风土,情如何”?苏轼回答:“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振兴文教,著述不缀

苏轼经常在载酒堂内以文会友,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儋州及其周边地区的黎子云、裴闻义、姜唐佐等名人志士,乃至于远在江苏的葛延之、浙江的潘衡,为了向东坡先生请教,都经常聚于载酒堂。

苏东坡自编讲义,把《书传》《易传》《论语说》等著作作为教材给学生们讲授,试图“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由于苏东坡经常在载酒堂“传道授业解惑”,儋州和周边地区也兴起了求学崇文之风。

对这种求学崇文之风,苏东坡颇感欣慰,曾作诗一首,记载了自己有一次听到邻居家小孩勤奋读书的场景。诗曰:“引书与相知,置酒仍独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苏轼听到孩童那琅琅的读书声,不禁流露陶醉的神情。

位于载酒堂内正中央的雕塑

在苏轼的倡导下,儋州乃至海南的求学氛围日渐浓厚,涌现出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其中,姜唐佐成为了海南的第一个举人,符确则成为了海南的第一个进士。这些都开创海南人进士及第的先河,《琼台志》中曾记录:“琼之有士始于儋”。可见,儋州的求学风气尤为突出。

东坡在儋州期间还完成了《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

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海南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林冠群曾指出这些著作的核心思想,毫无疑问是阐述儒家以人为本的观念。所以东坡在题这三部书的跋语中写道:“大哉,人乎!《易》中则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不忘先生遗风,建立书院

苏轼走了,但他未竟的教育事业远远没有画上句号。此后,载酒堂依然成为当地名士集会讲学的场所。一些同样被贬谪到昌化军的人不得志者也经常光顾这里。

比如,南宋初年官至宰相的李光,在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被贬昌化军,刚到儋州,即访载酒堂,连作数诗,其中一篇写道:

缅怀东坡老,

陈迹记旧痕。

空余载酒堂,

往事孰与论。

由此可见,载酒堂与桄榔庵已被苏轼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内涵,成为人们缅怀先哲的一种符号。

日后的东坡书院即围绕载酒堂与桄榔庵而建。

进入元代,载酒堂故地被建为学宫。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佥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事大都君行部抵儋州,访求桄榔庵旧址,并在原址上建立了东坡祠,有堂屋三间,中间那间屋子供奉着苏公像。另外两间屋子则开辟为学堂,广招当地学子。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儋州州停彭应雷重修了东坡祠,恢复载酒堂旧名。

到了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正式建立书院。万历时,知州陈荣选修葺并扩建了院舍,新建了钦帅堂及载酒亭,作为文人墨客会文之所。

东坡陈列馆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当地人又两次修建了东坡书院,增建正殿、讲堂、头门、两廊、耳房等,使其规模更大。

以后东坡书院又先后更名为“粟泉书院”“苏泉书院”,相继办学。清嘉庆十四年(1809),复称东坡书院。

清末乃至民国时期,东坡书院一直是当地人的求学之所。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东坡书院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转机。

▼▼▼重建书院,弘扬东坡精神

20世纪70年代,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海南省当地政府对东坡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1984年,当地政府对儋州东坡书院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修缮,30年后,儋州市多方筹资1200万元,对东坡书院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扩建。

目前,儋州东坡书院占地150亩,是集古建筑、文献、书画、楹联、碑刻、雕塑等为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景区内,有东坡祠、载酒堂、钦帅堂、尊贤堂、怀贤亭、望京阁、劝耕圃、陈列馆等建筑物。

可以说,重建后的东坡书院不仅景色宜人,还恢复了昔日的人文色彩。

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山门悬挂了一块写有“东坡书院”的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有力,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

穿过山门,跨过石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圆柱支撑起翠绿色的顶子,古朴的造型中透着几分雅致。亭内镶有木刻,内容是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的画面。

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池内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

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我们便来到了载酒堂。正殿的门额上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清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

载酒堂内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内容多表达了历代文人对苏轼的景仰和追怀之情。最富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而成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写的诗。左边的三通碑,分别是郭沫若、田汉以及邓拓访问东坡书院时的遗墨。

载酒堂内的部分碑刻

在酒堂的正中央是一彩塑,内容描绘了东坡讲学的场面:苏东坡正讲授知识,黎子云聚精会神地听,而儿子苏过则站在苏轼的身后,凝视着父亲。

书院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小的园子。东园有钦帅泉和钦帅堂;西园有一处再现东坡居儋功绩的陈列馆,馆名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题写。陈列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东坡笠屐像

铜像周围广植槟榔、椰子、杨桃等热带植物,绿意盎然,为书院增添了不少生气。

有人不禁要问:铜像缘何为东坡笠屐像?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据记载,某日,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遭遇下雨。于是,东坡向周围的人家借用笠和木屐来避雨。这两样东西穿戴起来怪莫怪样,东坡那滑稽的形象惹来妇女儿童的阵阵发笑,连小狗也冲着他不停地叫唤。苏东坡见状,也跟着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

于是,就有了东坡笠屐的形象。

这件小事足以见出苏轼尽管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有旷达乐观的心态。他与当地人真正地融在了一起,也受到了当地乡民的敬爱。

据说铜像运回书院的那一天,书院所在的中和镇的父老乡亲们就像过年一样特别高兴,大家奔走相告:苏东坡又回中和啦!

一代文豪对儋州人民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书院,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编辑 李亚峰)

(图片来自网络)

读好文章,就像一览大好河山,精彩不容错过哦~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那”姓的来历,难道真的是冥冥之中有定数吗?

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故居内,为何有陈毅元帅塑像?

那个时代和那批诗人——唐诗的发展、流变和群星

嵩山中岳庙,缘何有“小故宫”之称?

二十年坚持不放弃,刘霞把转子焊到了世界高度

中华韬略┃连横还是合纵?楚怀王的烦恼

姓氏源流┃都来看看,林氏演绎的这桩公案多有意思!

【遗址陵园】到北京海淀这个村,看看光绪父亲的墓园

龙的原型是蛇?其实蛇的地位……

这个古镇的石板街,不但是“江南一绝”,还走出了大思想家顾炎武

感谢您的阅读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