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一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特色艺术成就艺术风格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一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一三)

2024-07-07 0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儒林外史》 

       我国讽刺文学的历史渊源悠久,在先秦诸子寓言中,已有讽刺作品。从小说来说,在《西游记》里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后来的《西游补》、《钟馗斩鬼传》等也是讽刺意味较多的长篇小说,但后者词意浅露,艺术上比较粗疏。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 “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儒林外史》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卓越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1、讽刺的写实性

       ⑴小说人物有生活原型

       鲁迅说: “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绍光(征君)取材于程绵庄,杜慎卿取材于青然先生,平少保取材于年羹尧,权勿用取材于是镜,凤四老爹取材于甘凤池,沈琼枝取材于袁枚所说的扬州女子,杜少卿也是以吴敬梓自己为生活原型等。当然,作者对生活原型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如写马二先生,作者故意舍弃了生活原型冯粹中胆识过人、精通水利学的特征;写庄绍光,故意虚构了生活原型程绵庄所没有的山东遇响马时惊慌失措、觐见皇帝时口舌迟钝、幸亏帽中有蝎子而得以掩饰过去的情节。这种艺术加工虚构,符合“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的一般艺术原则,是灵活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

       ⑵事件、场景的生活化、如实化

      《儒林外史》中被讽刺的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正如鲁迅在《什么是 “ 讽刺 ” 》中所说的, “ 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 。例如小说十七回写 “ 斗方名士 ” 的一段对话:

       浦墨卿道: “ 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请大家参一参。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 ? 我们还是愿做哪一个 ?”…… 匡超人道: “‘ 二者不可得兼 ' 。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 浦墨卿道: “ 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 …… 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可是么 ?” 支剑峰道: “ 不是这样说。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难道儿子的进士,当不得自己进士不成 ?” 浦墨卿笑道: “ 这又不然,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儿子已做了大位,他还要科举。后来点名,临监不肯收他。他把卷子掼在地下,恨道: ‘ 为这个小畜生,累我戴个假纱帽 !' 这样看来,儿子的倒底当不得自己的。 ”…… 景兰江道: “ 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 ? 是为利 ?” 众人道: “ 是为名。 ” 景兰江道: “ 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 ? 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

       这里作者写的是当时儒林中很普遍的事情,显然只是如实地反映出来,却把那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揭露得非常深刻。又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时,西湖的秀丽景色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而酒店里挂着的透味的羊肉,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等却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唾沫。宋仁宗皇帝的御书又使他马上磕头一拜。他见了游西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在书店里看到自己的八股选本就打听它的销路。在这些看来似乎漫不经心的描写里,马二先生思想的迂腐和精神的空虚,已相当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2 、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夸张

       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周进撞号板大哭;范进中举后一度发疯;范母因为大喜过望而死;严监生临死时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假装发病闹船家来赖掉船钱等精彩描写,都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

        3 、秉持公心,讽刺分寸的恰当掌握

       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还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他对王惠、汤知县、严贡生、王德、王仁兄弟这批贪官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他对具有诚笃善良性格,能急人之难,而又庸俗、迂腐,迷信科举的马二先生,是既同情,又讽刺。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 “ 青史留名 ” ,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 “ 仰天大笑道: ‘ 死得好 ! 死得好 !'” 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 “ 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 ” 。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 “ 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 。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一面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吃人的封建礼教。

       作者的讽刺有时还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如范进未中举以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虽对他有一定讽刺,但主要是同情他;后来他中了举,做了官,变得很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这改变,就对他采取了辛辣的嘲讽。总之,吴敬梓的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4 、戚而能谐,寓哭于笑

       即把悲剧性与喜剧性融合在一起,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含泪的喜剧”和李渔所说的“寓哭于笑”。如周进、范进都是出身社会最下层、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挣扎着向上爬的悲喜剧人物。周进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秀才也没考上,一直考到他胡子发白也仍然只是一个老童生,还受尽年青秀才梅玖的欺侮凌辱。梅玖对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说“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并作宝塔诗讽刺周进“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最后,周进连一个赖以维持生计的私塾教师的职位也弄丢了,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之极。从这些描写中来看,无不深切入微地揭示了他积压在内心的辛酸、屈辱和绝望之情,因此他一进科举考试的号房,看见两块号板,就“不觉眼睛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上去,昏厥在地。”

       范进中举发疯,是因为他几十年来一直考试不中,弄得全家缺吃少穿,还受尽岳父胡屠夫等人的欺凌漫骂,今天他的梦想突然实现了,自然喜出望外,使他长期郁结在内心的苦闷之情登时打开,以致他的精神难以承受而发疯。范进发疯的状态和过程虽使人发笑,但更令人感到悲惨可怜。正因为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更能发人深省,因而有人认为《儒林外史》其实也是一部《儒林痛史》。

       5、婉而多讽,巧妙的矛盾对比

       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在委婉的叙述中暗含讽刺。作者不作主观表述、无一贬词,而让人物形象自我暴露其可笑之处,这是《儒林外史》经常运用的讽刺手法。这主要有

       (1)言行的矛盾对比

       在言语方面,如严贡生正在向别人吹嘘自己 “ 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米粟的便宜 ” 时,紧接着,就有小厮来说: “ 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 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说他 “ 尖嘴猴腮 ” ,骂得狗血喷头;中举后就说他是 “ 天上的星宿 ” ,开口 “ 贤婿 ” 、闭口 “ 老爷 ” ,就活画出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在行动方面,如小说第四回写 “ 遵制丁忧” 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时的情景:席上有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 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碗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 。

       这里通过范进行动的前后矛盾,把他居丧 “ 尽礼 ” 的虚伪性揭露无余。  

      (2)严肃与滑稽的对比

         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杖,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悼念,显得一派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大此时却正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这些仪仗,“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便一个一个往嘴里送。”从而把所谓的崇高庄严化为了滑稽轻佻可笑,象征着所谓崇高庄严的设祭悼念仪式其实就像卖花牙婆捉虱子、吃虱子一样恶心可笑。

        明清两代的其他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对黑暗现实的揭露虽然也很深刻,但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却写得更光辉、更动人。《儒林外史》写得最多、也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儒林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而表现作者理想部分和塑造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毕竟是次要的,而且不是那么动人。从这些地方看,《儒林外史》可以说是我国小说史上比较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二、生动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主要写了四类人,作者通过对这四类人的刻画,鲜明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喜怒爱憎态度。

        A、迷信八股、笃信礼教的无知迂儒,如周进、范进、王玉辉、马二先生;

        B、装腔作势、厚颜无耻的无聊名士,如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匡超人、杜慎卿等人;

        C、以权谋私、狡猾虚伪的无耻官绅,如王惠太守、汤知县、严贡生、张静斋等人;

        D、洁身自爱、愤世嫉俗的贤人、奇人、下层人,如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杜少卿、沈琼枝、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等人。

        杜少卿

        是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其中而塑造成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他在作品中是以一个仕宦之家的子弟身份出场的,也是一个秀才,由于家财散尽而移居南京。他的形象特点突出表现为鄙视功名利禄、仗义疏财,敢于冲破世俗观念来立身行事。他孤高傲世,视官禄如敝履,对权势人物概不趋奉。当朋友告诉他说本县王知县仰慕他的名声,约他一起去拜会知县,杜少卿毅然拒绝。可后来王知县被罢了官、无处容身时,杜少卿闻讯后主动让王知县住到自己家里。他的逻辑是“我以前若是拜会他,那便是趋奉本县知县;如今他罢了官,我理应照应他。”当省里的李巡抚根据朝廷的征辟制度荐举他去京城做官时,他一再推辞,最后假称有病,坚决不去为官。仗义疏财、救人之难、急人之危,是他的一个性格特点,也是他家产荡尽的主要原因。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凡事有自己的看法,也是他的一个特点。他蔑视虚伪的封建礼教,公然牵着妻子的手游玩南京清凉山,令两边看的人不敢仰视,他还反对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认为有伤天理,具有近代人道主义思想。

        当然,杜少卿只是一个奇人形象,而不是代表进步发展方向的理想人物形象。他只是一个不满于旧有生活,又找不到新出路的苦闷的多余人形象,是一个苦闷的知识分子形象。《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以下特点:

        1、人物形象摆脱了传奇色彩,从传奇化变为普通生活化。小说中人物形象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奇人,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大多为一般读书人、普通市民,显得更生活化、真实化。

         2、人物性格显得更丰富复杂。吴敬梓打破了“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也没有;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坏处也没有”的传统写法,不以理想完美为最高原则。全书中几乎没有完美之人,如迟衡山之迂、杜少卿之狂,皆如玉之有瑕。美玉以无瑕为贵,而有瑕正见其为真玉。即使否定性人物也写出了他的可取之处,如匡超人。

        3、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过程。尽管《儒林外史》中对每个人物的经历描写得并不多,但还是写出了他们的性格变化过程,如匡超人在坏人的教唆下,从一个善良、勤劳、孝顺的青年蜕变成一个毫无廉耻、干尽坏事的假名士;牛浦郎从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堕落成一个专门吹牛撒谎、沽名钓誉的无赖。

        三、淡化的故事情节

        这是《儒林外史》的特点之一,也反映了一向重视情节离奇、巧合的中国古代小说在审美特点上的新变化。

      1、描写平实细琐的生活,从细琐处见精神。     《儒林外史》从传奇性向现实性、非传奇性发展,几乎完全排除了传奇、幻想和诗意色彩,排除了激烈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大力描写平平淡淡、细琐平常的生活,这一特色比同样是采用写实手法的《金瓶梅》、《红楼梦》还要突出,如“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只写他如何在西湖边拜宋徽宗字画、请仙问功名、吃面喝茶、看鸡鸭鱼肉、看女人等小事,便写出了他的迂儒本色。

       2、运用白描手法。

       吴敬梓善于描写人物心理,但他并不以叙述者的身份对此进行介绍、分析,而是喜欢纯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如严监生小妾赵氏在正室妻子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她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但当王氏临死前对赵氏说了 “ 你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了填房 ” 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 “ 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 ” 。这一个 “ 忙 ” 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此外,如范进吃虾丸的情节描写。

      四、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的语言

    《儒林外史》采用的是高度纯熟的白话文,写得极其简洁、准确、生动。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 “ 穷形尽相 ” 。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 “ 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 。这里就把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活现在我们面前。又如第二回写周进的出场,“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的袖子同后边的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的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旧毡帽”表明他还不是秀才(秀才戴方巾),“那右边的袖子同后边的坐处都破了”,表明他经常坐在桌前写字看书。简单几笔,就把一个乡村的贫穷老塾师的神情面貌勾勒了出来。

       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如打蛇打七寸;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哑子梦见妈——说不出的苦;老鼠尾巴害疖子——出脓也不多;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瘫子掉进井里——捞起也是坐(做)。  

       五、集锦式的独特的结构

       《儒林外史》的结构颇具特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却有一根贯串始终的思想线索,那就是批判以科举制为核心的种种社会弊端。

      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 “ 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 ”。《儒林外史》在结构虽无情节主干,但分散的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仍然前后呼应和衔接。思想的内在统一保证了作品的“形散神不散”,而散点透视式的描写,又更加自由灵活地展开了流转、开阔的社会场景。这种独特形式虽然是受到了《水浒传》等书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小说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三十八回以后远不如前面描写得深刻有力。郭孝子寻亲、青枫城大战、野羊塘大战等片段,不但思想内容差,艺术上也是败笔。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不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

                                《儒林外史》的影响

      《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惺园退士序说:“慎勿谈《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可见作品反映现实的巨大批判力量。在小说史的发展中,《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反映社会现状的小说,无论是批判现实精神还是讽刺手法乃至结构形式,都极其明显地受到《儒林外史》的影响。1904年和1929年还有人先后仿照《儒林外史》而写过《新儒林外史》。我国新文学的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