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G是什么意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脑血管va是什么意思 EEG是什么意思

EEG是什么意思

2023-04-10 06: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EEG是什么意思 EEG其全拼为electroencephalogram,意思即脑电图,属医疗电子名称简写。所谓EEG(脑电图)就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EEG临床意义    异常EEG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常。    1.轻度异常EEG α节律很不规则或很不稳定,睁眼抑制反应消失或不显著。额区或各区出现高幅β波。Q波活动增加,某些部位Q活动占优势,有时各区均见Q波。过度换气后出现高幅Q波。    2.中度异常EEG α节活动频率减慢消失,有明显的不对称。弥散性Q活动占优势。出现阵发性Q波活动。过度换气后,成组或成群地出现高波幅δ波。  图一 尼高力数字化EEG 3.重度异常EEG 弥散性Q及δ活动占优势,在慢波间为高电压δ活动。α节律消失或变慢。出现阵发性δ波。自发或诱发地出现高波幅棘波、尖波或棘慢综合波。出现爆发性抑制活动或平坦活动 EEG头皮电极的安放位置及连接方法    常规EEG是指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和安静舒适状态下按规定的统一方法和时间描记的头皮EEG。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国际EEG学会建议采用的标准电极安放法,其中FP为额极,Z代表中线电极,FZ为额,CZ为中央点,PZ为顶点,O为枕点,T为颞点,A为耳垂电极。上述记录电极的序号通常是用奇数代表左侧,偶数代表右侧。整个头皮及双耳上所安放的电极数为21个。这种安放法特点是:头部电极的位置与大脑皮质的解剖学分区较为一致,电极的排列与头颅大小及形状成比例,在与大脑皮质凸面相对应的头部各主要区域均有电极安放。  将电极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有目的地组合起来进行描记称为导联,描记EEG常规应用单极导联和双极导联两种方法。一次描记中至少要有3~4个导联的描记,并有单极导联和双极导联的组合,以便观察异常放电和定位诊断。一般来讲,单极导联对癫痫灶定位较好,而双极导联的波形、波幅失真较少。 正常EEG    健康人除个体差异外,在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EEG都各有其特点,但就正常成人EEG来讲,其波形、波幅、频率和位相等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临床上根据其频率的高低将波形分成以下四种:    β波:频率在13C/S以上,波幅约为δ波的一半,额部及中央区最明显。    α波:频率在8~ 13C/S,波幅25~75μV,以顶枕部最明显,双侧大致同步,重复节律地出现δ波称θ节律。    Φ波:频率为4~7C/S,波幅20~40μV,是儿童的正常脑电活动,两侧对称,颞区多见。    δ波:频率为4C/S以下,δ节律主要在额区,是正常儿童的主要波率,单个的和非局限性的小于20μV的δ波是正常的,局灶性的δ波则为异常。δ波和θ波统称为慢波。 影响EEG的因素    影响EEG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个体差异、意识状态、外界刺激、精神活动、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等。其中年龄和个体差异与脑生物学特点及遗传心理因素有关。外界刺激与精神活动引起的脑波改变属于脑机能活动的一些生理性变化。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所产生的脑波变化往往是病理性的,但也可以是一过性和可逆性的。    (1)年龄和个体差异    EEG作为客观反映大脑机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在小儿,EEG可以观察到随年龄增加的脑波发展变化。年龄阶段不同,脑波可显示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小儿时期脑兴奋抑制机制发育水平的年龄差异,因而对内、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反应较成人显著,容易出现明显的脑波异常,而且异常的范围也较广泛,但相应的消失也较成人快。在小儿时期异常脑波的出现也与年龄有关。年龄不同,异常波型也不相同,在癫痫时尤其如此。到成年时,脑波逐渐稳定,中年后随着脑机能的逐渐减退,脑波又产生相应的变化。到老年期由于有脑缺血性损害或有脑萎缩存在,大多数也会出现有意义的脑波异常。关于脑波的个体差异多在1岁后出现,并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至成人时脑波差异已相当显著。许多研究结果认为EEG与遗传及心理特征有一定关系,但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对大脑和心理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意识状态    EEG能够反映意识觉醒水平的变化,成人若在觉醒状态出现困倦时,EEG就由α波占优势图形出现振幅降低,并很快转入涟波状态。入睡后脑波变化将进一步明显并与睡眠深度大致平行。在病理状态下,EEG波形的异常又与病因及程度有关,除大多数表现为广泛性或弥漫性波外,还可见到一些其他的异常波型。临床上常根据这些异常波型来推断意识障碍的病因、程度,还可确定病位。    (3)外界刺激与精神活动    脑波节律一般易受精神活动的影响,如当被试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或做心算时,α节律即被抑制,转为低幅β波,而且精神活动越强烈,α波抑制效应就越明显,外界刺激也可引起同样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在做EEG时周围环境要安静,受检者要放松、不要思考问题的缘故。    (4)体内生理条件的改变    临床上诸如缺血缺氧、高血糖、低血糖、体温变化、月经周期的变化、妊娠期、基础代谢等都直接影响脑组织的生化代谢,所以脑波也相应地出现变化。如脑组织酸中毒时,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将引起脑波振幅降低和出现快波化。    (5)药物影响    在临床上大多数药物对脑机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可引起明显的脑波变化。具体变化与个体差异、药物种类、服药方法、药量等都有很大关系。如口服给药,刚开始和增加药量时会出现脑波变化,有些在停药后的短期内脑波改变仍可持续存在,甚至会出现一种反跳现象而见到脑波增强,这就是临床上治疗癫痫不能突然换药或停药的原因。 EEG对诊断脑血管病的意义    EEG是将人体脑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记录的一门技术,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由于它反映的是“活”的脑组织功能状态,所以,自30年代出现以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    EEG主要用于癫痫、脑外伤、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脑血管病的EEG,尽管无特异性改变,但对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以及与脑肿瘤的鉴别仍十分有意义。脑血管病急性期90%EEG出现异常,主要是慢波增多,尤其是病灶侧更明显。    脑出血时常伴有意识障碍、脑水肿和脑室出血,只有部分轻症患者表现轻度局限性异常。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EEG,由于动静脉畸形好发生于大脑半球的表面,可因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局限性或半球性异常。有时对侧亦可发生异常。随着病情的好转,慢波的波幅减低,频率增快。    脑梗塞发生后,数小时就可有局灶性慢波出现,这种改变常在数周后改善或消失。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损害,以大脑中动脉为最多见,故局灶性改变主要在颞叶。如果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发作间期EEG可无异常。在发作期一部分EEG可能出现异常,这类病人较易发生脑梗塞。 EEG注意事项    1.检查时精神不要紧张,头皮上安放接收电极,不是通电;    2.全身肌肉放松以免肌电受干扰;    3.按医生要求,睁眼、闭目或过度呼吸。    英国医生理查德·卡顿在1875年首先在动物身上观察到了脑电波。由于受到威廉·艾因特霍芬心电图获得成功的鼓舞,汉斯·贝格尔决定用弦线电流计来测定大脑的电活动。    首先,贝格尔将狗的大脑表面暴露,测定大脑外部的电流。然后,他把电极放在已在人脑手术中切除掉部分头盖骨的头皮下。终于他能够通过头盖骨记录下脑电波,并收集了他的家庭成员,朋友及其他志愿者的EEG(简称“EEGs”)。    贝格尔第一个识别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脑电波,他分别称之为α波和β波,后来又用其他希腊字母命名了其他的波形。当人在思考、休息睡眠时,EEG会显示出不同图形的电波。    EEGs在诊断癫痫时非常有用。癫痫是一种涉及感觉、运动和意识障碍的疾病。任何人都可能因事故、电击或高热诱发癫痫。那些特别容易发作癫痫的人应该服用药物,减少发作的可能性。    人体组织细胞总是在自发地不断地产生着很微弱的生物电活动。利用在头皮上安放的电极将脑细胞的电活动引出来并经EEG机放大后记录在专门的纸上,即得出有一定波形、波幅、频率和位相的图形、曲线,即为EEG。当脑组织发生病理或功能改变时,这种曲线即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病提供依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