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读】从“厂”到“场”:老旧空间变身新地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方案 【案例+解读】从“厂”到“场”:老旧空间变身新地标

【案例+解读】从“厂”到“场”:老旧空间变身新地标

2024-07-06 08: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1

北京首创·郎园Station

纺织仓库改造

国际化潮流地标

作为北京纺织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位于东五环内,由北京纺织仓库改造而来的首创郎园Station成为又一“网红打卡地”。

目前,郎园Station一期项目已有近150家租户入驻。今年包括中央车站文化中心在内的二期项目也将完工,预计年底开放。昔日的工业园区,正变身又一处国际文化消费新地标。

首创•郎园Station,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乡半截塔路53号,所在的使馆区文化购物商圈是继CBD、三里屯商圈之后朝阳区重点打造的又一国际化商圈。秉承“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区域发展理念,融合文化与商业,以滨水为特色,以文化为底色,以体验式消费为目标,定位 滨水生态型文化消费小镇,打造 集国际交往、文化体验、创意办公、夜间消费、生活休闲等于一体的7×24H城市复合空间。

项目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占地13.5万平米,拥有30栋建于70、80年代的老库房及2.23公里产权铁路。北临坝河,南临亮马河,坐拥3200亩将府公园;周边3公里内云集燕莎、丽都、798商圈、50万人群高端国际社区,商业、艺术、生活氛围成熟,涉外资源丰厚,聚合国际化人群,国际交往氛围浓郁,是 北京稀缺的生态国际型文化产业园区。

01 50多岁老仓库变身文创园

处于“城市森林”中的首创郎园Station 将自然与文化、商业实现了融合,外观酷似加油站的美式汉堡店、现代摩洛哥风的咖啡店、南法风情的花园买手店、拥有超长管道滑梯的儿童成长乐园。

由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担纲设计,秉承 “无边界,共生进化”的改造理念,打造“两横两纵”规划布局:8000㎡中央站台文化消费广场,坝河畔国际美食港,中轴创意艺术商街,森林创意步行西街,打造一站式文化消费体验目的地!滨水特色、大尺度绿化、成熟的产业和文化基础,低密度、高绿化、高挑空、灵活组合、创意分割的类独栋办公及商业产品。

在园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尊重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以 “新旧共生”的改造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库区空间气质,保留原有站台、库房的红砖墙、山形屋脊、水泥饰面等工业符号和文化记忆,以两横两纵的空间结构驱动库区转型的发展;

通过重塑空间脉络,结合首创郎园的文化运营模式,植入新的文化基因属性,打造创新产业的“鱼塘生态”,让工业遗产变身文化富矿,实现产业升级,为工业建筑改造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和样本。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02 孵化新品牌激活消费潜力

以公共文化休闲中心、复合式剧场、城市书房、图书馆、创新办公、综合文化IP场景体验、设计师聚落、体育文化、青少年教育、设计师酒店等业态为核心,辅以特色国际文化餐饮、文化消费等商业业态,形成业态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并在运营后引入丰富高端文化艺术活动,如时尚大秀、音乐演出、戏剧演出、电影展映、文学大师课等内容,将之打造成为 具有鲜明铁轨和站台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

项目一期已于2019年底开放,二期将于2020年底开放,已引进腾讯视频、中国国家地理、壹同影业、万达传媒、灵河文化、鼎盛佳和、禹希国际、明星工作室等文娱影视机构,站酷、多夕建筑、apartment101等设计美学机构,暖亲Haxxy Beijing家庭成长乐园、魔尔酒店/公寓、Relife家居等复合服务空间, 9TANG、多思美味、ME&ME、Cyber Plants等格调餐饮。

目前已有近150家租户入驻,几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随着消费潜力被激活,首创郎园Station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朝阳区首个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更多具有国际范儿的本土品牌正在这里孕育。

首创郎园Station将与颐堤港、将府公园联动,服务第四使馆区,以商圈升级带动全域消费升级,综合考量政策规划导向、产业升级趋势与消费升级需求三面要素,形成兼顾工作、生活的多元复合化功能体验;具备工作与文化休闲相融合的生态圈体系,承载城市、产业与文化三重功能的一站式城市复合空间,打造城市文化公园。

园区的更新既是建筑的更新、环境的更新,也是运营理念的更新、文化的更新,“在奔跑中调整姿态”,就像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一样在持续进行着新陈代谢,保持良性发展,为城市提供了一处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化地标,提升周边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让城市更加美好。

02

东莞鳒鱼洲文创园

废弃工业岛屿的重生

01 项目背景

鳒鱼洲文创园位于东莞东江江畔,是一处三面环水的小岛,因其形状似鳒鱼鱼头而得名。因为鳒鱼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势,从改革开放开始,这里先后聚集了52家粮油和外贸企业,包括东莞第一个外贸货运码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早期的海关、水上派出所等等,鳒鱼洲奠定了东莞早期的工业和外贸基础,同样也是东莞走向世界的窗口。

▲鳒鱼洲改造前

▲鳒鱼洲现场植被

02 工业遗址保护

规划鳒鱼洲文创园的之初,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是就决定要保留大水塔、大烟囱、旧海关大楼、旧饲料厂、旧粮油加工厂等一大批建造于上世界70~90年代的老建筑以及现状的超过500棵现状榕树和其他乔木。如今在鳒鱼洲,仍有多达6处历史建筑,33处Ⅰ、Ⅱ保护建筑。我们 在保持着当年的历史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打造出一个富有工业遗址风貌、又具备现代艺术气质的文化创意园区。

▲现场保护建筑情况

03 空间规划

鳒鱼洲文创园的景观设计尊重现有遗留工业区街道脉络和绿化资源,制定了 “最大现状保护现场植物、综合翻新利用公共空间、重新置用部分小构筑物”的景观策略。我们梳理了整个场地的脉络,确立了东西向的鳒鱼洲文化轴为最主要的人行轴线,另外规划了三条南北向的长廊:展览长廊、庆典长廊、林荫长廊。根据建筑特点,划分了三个街区,分别是慢街区(展览/观演)、高街区(酒店/商业)、和艺术街区(办公/创意)以及大烟囱广场、筒仓广场、水塔广场等几片特色聚会空间,另外滨河区增设了漫步道和跑道,把美食广场、码头、生态湿地、婚礼草坪等空间串联起来。

▲景观总平面

▲轴线与街区规划

04 文化轴线

鳒鱼洲文化轴使用回收混凝土、碎玻璃等为骨料,做出具有工业记忆的水磨石效果,嵌入记录鳒鱼洲大事记的几十块耐候钢板,游人可以在这里段时间的读懂鳒鱼洲的历史变迁。

▲物料选择

▲保留历史厂门

▲文化中轴线

05 艺术街区

艺术街区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区域,以重点构筑物和大乔木为中心发散出同心圆铺装系统,用大量的回收红砖和少量的火山石铺砌而成。筒仓广场前使用红砖和瓦片等材料铺砌大型的JIANYUZHOU拼音图案,成为鸟瞰园区的一个亮点。

▲艺术街区鸟瞰

▲筒仓广场

06 植物设计

整体的植物设计也借鉴了岭南园林的种植手法。园区现状的古榕树,我们都保留下来并进行悉心的修剪,也保留了现场的大部分植被。500多棵现有的各种条件的树木都被保留下来,让人们从园区开放的第一天就可以享受到大树的阴影、植物的芬芳和花朵的绽放。景观不但带来了商业氛围,还强调了生态元素。耐候钢被用作树池、长凳、景墙、标识、雕塑等等,与周边的工业建筑风格相呼应。

▲改造前后对比

▲现场乔木保护

07 滨河区设计

在滨河区,景观设计紧邻河流布置漫步道和运动跑道。在滨河的大草坪区设计了一个婚礼亭子。白色的结构纯净,坐落在自然生态的基底,在夕阳下营造出别样的风景。

▲滨河区入口

▲婚礼亭

▲婚礼亭和草坪已经成为热门婚纱摄影场地

08 后记

鳒鱼洲文创园为棕地改造带来了另一种改造角度。现在这些几十年的老厂房被餐馆、IT公司、设计公司和体育训练营高效的使用着。曾经废弃的的工业岛屿,现在成为东莞最具前卫和创意的街区之一。

03

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

保有亲切感的距离感

▲一期改造后的中心区域 ©赵奕龙

▲原场地中心区域 ©UAO

01 何去何从

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前身是1960年代的老厂房,1990年代又被作为建材市场使用。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这个位于汉口三环线内的厂区逐步被边缘化:杂草丛生,建筑破旧,排水不畅等等问题困扰着这个原来的城市“棕地”,也使得这个节点如同一块城市伤疤,亟需一场在地“手术”。

▲原场地周边环境 ©UAO

但我们究竟是采取完全推倒一键重来的置换式“大手术“,还是如同一些老街改造美图秀秀式的“磨皮术”?这两种模式,是当下城市更新改造状态下急功近利的惯用手段。

2018年,上海红坊集团接手这个厂区的运营,立志将之改造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办公园区。UAO受红坊委托,对园区的景观及核心建筑ADC艺术设计中心进行改造设计。

▲改造后的园区景观 ©赵奕龙

▲ADC艺术设计中心 ©赵奕龙

02 亲与疏

带领团队第一次看现场的时候,场地原有的法国梧桐,红砖厂房、坡屋顶红瓦屋面,内部松木桁架,园区内典型80年代的庭院设施(蘑菇形状的混凝土亭子,立着白鳍豚雕塑的水池里)、高耸的红砖烟囱、水塔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在70-80年代“单位大院“里日常的物件或构筑物,突然出现在现代化大都市的核心区域内,莫名就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同时又带给UAO的70-80后的设计师一种——回到自己小时候那种单位大院里生活的亲切感。

厂房大院的这种距离感与亲切感,成为这次景观改造构思的出发点——也回答了文章开头:我们既不能采用置换式的大手术,也不能采用磨皮式的美容术,何去何从—— 我们采用保有亲切感的距离感。让来到文化园区的人感觉:仿佛回到自己小时候,细看之下却又置于当代艺术环境之中。这种对比产生的距离,以及因此延续的厂区文脉,能给当下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我调侃称之为”滋补焕新术“。

03 原厂地数据

厂区的总体布局,是典型的行列式厂房布局,但各个厂房又是不同年代的建设产物:有60年代红砖、单层木桁架和瓦屋顶的厂房;有80年代多层砖混结构、水磨石外表面的厂房;还有1990年代瓷砖或小马赛克外表的楼房;更有后来各个租户自己发挥加建的临时建筑。这些单层或多层建筑,被棋盘式的道路划分成一块块面积相对均衡的区域。

▲改造前的厂区原貌 ©UAO

虽然场地密度大体均质,但也在两块区域出现了比较大的空地:一块是进主门后,由原有小游园和大车停车场组合成的中心广场区域;一块是在场地东北侧原“板栗仓库“门前的卸货区域。后来的调查发现,中心广场区域,承载了场地原有停大卡车的功能,空间较大,基础混凝土厚重;而板栗仓库门前区域,因其下是一个地下冷藏库,所以地上就在后来的”私自加建“过程中幸存下来。

板栗仓库建筑因为是冷库,具有和厂区其他建筑完全不同的特质:包裹着灰色水洗石的外立面封闭而厚重,主立面电梯机房的实体墙面,正对着主入口的轴线。

▲原两块比较大的空地 ©UAO

04 设计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找到出口

我自然地构思了一条从主入口到老板栗仓库主墙面的轴线,这条轴线串起了主入口和两块主要的空地。因为是一条斜向轴线,也把中心广场区域划分成了两块三角形的场地:位于三角形北侧,是原有的花园,填掉花园小池塘,保留高大的原生植物后,改造为一个生态停车场。

▲入口生态停车场 ©赵奕龙

斜轴线3米宽,用红砖铺筑。起点位于大门处,红砖叠砌的三角形景墙背后覆土,形成了对入口停车场的遮挡。终点直达板栗厂库的门前大草坪,中间横穿一个建筑。

▲良友红坊入口 ©赵奕龙

▲红砖铺筑的3m宽斜轴线 ©赵奕龙

▲三角形景墙 ©赵奕龙

而斜轴线南侧三角形用地的方案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因为每个设计师都会克制不住自己内心要“强加给予场地设计“的冲动。在最开始的方案中,南侧这个三角形被设计成无边界水池,希望能够在场地中间,看到周边老建筑的倒影。

▲设计过程手稿 ©李涛

▲原无边界水池方案平面图 ©UAO

但这个方案其实是以设计师自我为中心的“倒影式“秀场设计。我总觉得不那么合适,但说实话,又舍不得这种作秀。

在随后的破拆厂区混凝土广场改为绿化的过程中,挖掘机铿锵有力的声音,棱角分明地碎混凝土块,给了我另外一个灵感: 把原来停重型卡车的厚重混凝土整体保留下来!但是如何保留,才能让观者知道这个“保留”的设计意图?

▲切割混泥土 ©UAO

中心广场方案的优化,随着红坊甲方把位于上海的“花草亭“搬到武汉再建,也逐渐清晰起来。

▲艺术景观构筑物《花草亭》 ©赵奕龙

花草亭是明星建筑师柳亦春和知名艺术家展望合作的一个艺术景观构筑物。几片寓意为“太湖石”的不锈钢薄板,支撑着耐候钢板的屋顶,屋顶上覆土种植了花草;其构思巧妙之处在于不锈钢薄板与屋顶的连接若有若无。而屋顶耐候钢板的通过反梁的设计,使得悬挑出去的耐候钢板的轻巧又与屋顶厚重的覆土产生了不安稳的对比。所有的设计,用工业感和植物来对比和共生;用设计上的技巧,形成轻、薄的既视感,来“嘲笑”地球重力的小儿科。

我们用什么样的场地,才能来承载这个“举重若轻”的艺术景观力学构筑物?

新的设计,从花草亭支撑钢板的形状开始,将之拓扑到地面,把不规则的切割手法运用到地面混凝土上。这种切割手法,也自然地回答了前面的问题,让观者一下明白了混凝土是保留自原场地。

▲不规则切割的地面 ©赵奕龙

不规则切割后宽窄不一的缝隙,回填土后种植草皮,自然延伸了花草亭的设计手法,也让花草亭感觉像就是存在于场地很多年的一件“亦新亦旧”的艺术品。

▲©赵奕龙

花草亭的对位,除了处于广场的中心,它与UAO设计的园区的核心建筑ADC艺术设计中心的A字入口处于一条轴线上,ADC的中央光轴,也与花草亭的中心对上,这也体现了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的优势。

05 关于场地旧物

亲切感的营造,原场地的旧物保留、利用、改造,功不可没。

首先是保留:保留了红砖烟囱、水塔、老的木桁架和瓦屋面;具有年代感的雕塑小品,如蘑菇亭、白鳍豚雕塑。

▲红砖的保留利用 ©赵奕龙

其次是利用再造:蘑菇亭植入了霓虹灯管,白鳍豚雕塑重新安置在集装箱里,用树脂补齐白鳍豚雕塑残缺掉的部分,一件件兼具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新作品就诞生了。包括场地拆下来的红砖,重新组合成厂区内的花坛、树池、景墙、以及铺地。也因为把中心广场周边区域划分成了步行区域,原来破损的机动车道不再使用,混凝土路面分隔缝历经风雨已裂痕累累。我们用切割机将裂缝切开,重新铺上红砖,形成了一种材质保留和对比的亲切感。

▲利用再造的白鳍豚雕塑 ©赵奕龙

▲红砖重新组合的花坛 ©赵奕龙

▲红砖重新组合的树池 ©赵奕龙

▲红砖铺地 ©赵奕龙

当然也少不了保留墙面的历史标语之类的举措,但这种表面式的手法,在“旧物再造“这种更高一级的表达方式面前,轰然碎成了渣。

06 场所精神

项目于2019年底基本建成后,红坊甲方不断从上海搬运来更多的室外艺术作品,慢慢将整个园区勾勒成了处处都是艺术品的状态,也进一步加深了感知上的距离感。

▲©赵奕龙

▲中心广场平面图 ©UAO

04

上海上生·新所

上世纪历史建筑群

保护更新

作为这个项目景观设计参与者,建设全程的目击者,来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上海·上生新所·旧城改造项目的故事。在此特别鸣谢上海万科、OMA、WEST-8、BPI、上海华东设计院及艺术家们在设计过程中的通力协作。

世人喜新,所以设计师是被喜,因为有“新”。

设计师喜旧,所以执念于有历史遗迹,因为“焕旧如新”。

改革开放的30年,仿佛一个灌满油的马达,高速运转下,经过设计师的手造就了一座座新城;但当踏入2016年的时候,我们开始开始意识到中国的一线城市已经步入了土地存量时代,旧城的改造是景观设计行业未来30年的一条重要的业务线,回避即是放弃。

01 寻找前世定今生

上生新所所在地块内有3栋历史建筑,原项目称作哥伦比亚生活圈(Columbia Circle),是当时外籍侨民运动、休闲、娱乐以及聚会的主要高档场所,是普通平民只能经过仰望之地。而对中国近代建筑史有着深远影响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又在此地留下了一栋具有三十四年代殖民装饰风格的别墅。因为别墅的主人曾是孙科先生,又为它的身上烙印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者徽记。

▲哥伦比亚总会&孙科别墅在旧上海区位图

▲别墅旧貌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美国海军俱乐部全貌

今时它依然位于上海最中心繁华区域,1公里内辐射上海市区文化、教育、绿地、办公聚集区。打开尘封了70年的大门,除了3栋历史建筑,还有15栋工业改造建筑,陈旧阴郁,墙体斑驳,破坏性的修缮痕迹,随意搭接临时建筑,只有植物和猫在这里得到了不被打扰的休憩。

▲上生所项目所在上海区位图

▲未改建前现场照片合辑

02 旧改项目的痛点

上生所的建筑风格其实涵盖了上个世纪各个年代, 风格是错乱的。业主聘请了全球最擅长设计和改造的著名建筑事务所OMA通过研究解读了每个场所的特质。设计师运用蒙德里安风格进行网格布局,景观设计在此变成一张大的棋盘, 需要有足够协调稳妥性托起全部建筑形态的故事逻辑。

▲OMA提供概念图

作为一个拥有4.9万平米的大商业综合体而言,项目地块并不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衔接市政主干道延安西路的口子很狭窄,东西两侧的都是老旧建筑;西侧番禺路口是原来孙科别墅的入口,也隐蔽而含蓄;西侧安西路为规划路;南侧牛桥路穿越老旧居民区;人从哪里来?

▲OMA提供总平面

地块内的植物郁郁葱葱,从设计开始就明确要最大的保护利用。项目未开工前,已经实地人工测绘明确495株苗木,并将每棵树的坐标落于图纸上。 在建筑外墙翻新时候如何保护植被?在道路和管线开挖时候如何避让植被?最让设计师头疼的竟然发现每棵树的土球的标高高差悬殊。有时低于道路几十公分,存在被淹死可能,有时高于道路几十公分,横空出世。

▲现场植被测绘资料集

▲主要乔木及灌木分布图

加上现场每栋建筑的现状入口标高,决定了室外道路的竖向设计,排水设计和铺装设计。在建造过程中也发生了三次反复标高测绘,因为对于商业建筑而言,室内装修风格都会影响标高,而它和室外本就一线之隔。对于地势低洼,管线老化,雨水充沛的上海老城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改造,竖向排水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03 商业综合体空间

最繁华的市政界面的导入口

曾有过多稿关于“绿轴”方案讨论,有风雨连廊,有水幕景观等,执念于只有5m多的城市界面开口,如何通过景观手法把人吸引进来。最终落地的设计是纯粹的,摒弃了所有的复杂方案设计初稿。白色的顶棚LOGO,白色的建筑,白色的雕塑,即使少量的标识广告牌也隐蔽于绿植墙上。人流因为在一堆市政界面的繁杂中被“纯粹”吸引,知道这里有故事开始的地方。

▲未改造前现场照片

▲设计稿平面位置图

▲左右滑动查看改造后现场照片

集会广场

红毯广场是本案中最大的一块场地,有60x35m,方案设计师对标了相近尺度的巴黎Stravinsky喷泉广场和意大利维罗纳delle Erbe广场,将它被定义为一个多功能的室外集会的中心,未来承载了娱乐演唱会,室外车展,夜市等各种活动举办的可能性。而平时,它只是一块安静美好的“地毯”,吸引顽童来踏水而歌。微微的2公分水面及繁复的地面石材拼花也是极大挑战了设计师和施工者的精湛技艺。

▲设计稿平面位置图

▲改造后现场照片

交流空间

玉兰广场是本案核心区域,被四周建筑物围合,香樟,广玉兰,风扬树造型优美,绿荫如盖,是最理想的人与人近距离交流空间,所以仅保留大树,绿地改为铺装路面。但在施工图设计时发现四栋建筑之间有1m左右的高差变化,在确定好广场合理的竖向标高后,又发现局部的乔木土球高于场地标高。最终因地制宜,将大树筑起花池,又新增了可以偶憩的地方。

▲未改造前现场照片

▲设计稿平面位置图

▲左右滑动查看改造后现场照片

04 商业项目是细节控

修旧如旧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调阅查找了大量的建筑史料,把档案馆和书局里能找到的当时黑白照片和现场一一对应。原来哥伦比亚俱乐部的门头立柱下有个基座因为沉降埋入地下;原来哥伦比亚俱乐部的南广场的花池是有侧收口石;原来孙科别墅水景中有雕塑,还有吐水......如同梁思成先生说的,我们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指导我们保护人类智慧的结晶。恢复建筑历史的旧貌,做抢救性的修复,不让新一轮商业建设破坏历史也是城市旧改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核心指导思想。

▲按历史资料被恢复旧貌的哥伦比亚总会室外平台

▲施工单位提供材料样板&石材拼花做样板

▲左右滑动查看改造后现场照片

铺装设计

建筑的形式是多样的,什么样的颜色能成为一个棋盘的底色。最佳的方案肯定是绿色的草地,具有一切最大的包容性,但是作为商业项目,它是不适合的。暖色的,柔和包容;深灰色,中性低调;黑色,作为收边能协调各种色彩过渡,清晰硬朗。施工准备的阶段,翻了全国各地这三种颜色的矿石样板,经过对比后封样,开始做地面拼花样板,可以通过这个讨论实际的接缝比例,衔接弧度,做到质量产品控制做在施工前期。

“建筑的基座铺装区”概念的提出。因为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不落在,大石板路遇到这些线条都会被切碎,而且现场大量切割会造成精细度不够,工期受影响。“建筑的基座铺装区”内就转换了铺装材料,用100x100的小弹石在建筑底下加了个“杯垫”,精致而不失稳重,整体铺装严谨,呼应了建筑的蒙德里安风格进行网格布局规划理念。

▲原铺装方案&调整铺装方案

旧改项目困难重重的就是竖向和排水问题

首先要准确测绘每个建筑入口标高,然后再测绘每棵树的土球标高。当拿到场地测绘资料的时候,发现本案内场地标高低于市政道路标高,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因为建筑整体沉降,已经往地下下沉50公分,并且每栋建筑的底层标高不一样。不同于新建项目的大开挖,旧改工程能做的是最少的破坏基础路面,精确到一个各处都能平衡的标高值,然后确定雨水收集形式是线排还是点排,就近接入雨水井。但必须确保的只有一个问题,对于商业项目来说,地面无积水,暴雨不进水是必须达到的设计要求。

▲现场收水井&收水线性沟

细节和情怀

上生新所作为一个“文创”商业中心,区别于商场和写字楼的千篇一律,而需要将人文和情怀作为设计语言。这种设计符号 融合了历史,精神,文化,精致的生活主张,一个地漏,一个窨井盖,一块铺地地雕,都会引起游客伫足。历史是旧的,但是室外的标识和布品,运用了黑色和不锈钢,现代感十足,但是又沉稳庄重,和整体环境效果即统一,又别具一格。

人文的力量不是奇怪形态造型夸张的设计产品与昂贵材料的堆积所能展现的。在上生所里,很多的故事和艺术爬上了老旧的围墙,黑白色的历史融入了新的时代的色彩。上海的旧城越来越和曾经拜访过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走上了相同的着力于保护开发的城市发展轨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