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讲堂第三讲丨中国出土最早的紫砂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紫砂讲堂第五十一期 紫砂讲堂第三讲丨中国出土最早的紫砂壶

紫砂讲堂第三讲丨中国出土最早的紫砂壶

2024-07-10 02: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联合上海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共同推出“紫砂讲堂”系列栏目,为大家介绍有关紫砂的历史文化知识,带领大家共同欣赏各种传世紫砂珍宝,一起走进紫砂的“前世今生”,畅览中华瑰宝之美。紫砂讲堂第三讲,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出土最早的紫砂壶——吴经提梁壶。

第三讲

中国出土最早的紫砂壶吴经提梁壶

1965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考古发掘了明代司礼太监吴经的墓,墓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提梁紫砂壶,根据同出土的砖刻墓志得知,墓主人吴经下葬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此壶是迄今为止,有确切纪年可考的最早一件紫砂壶,为研究紫砂起源和明代中晚期紫砂制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吴经提梁壶南京博物院藏

有关吴经是否下葬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南京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佩佩,对吴经墓出土文物考证后指出:“吴经墓志上的志文否定了这一说法。墓志明确提到吴经生于成化七年(1471),卒于嘉靖甲辰(1544)。吴经生前就看中这块地并买了下来。他买这块地的时间是嘉靖十二年(1533),即他在死前十年就买了这块地。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目前发现的唯一的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嘉靖紫砂器,可视为明中期紫砂壶的标准器。”

吴经提梁壶流根部贴塑四瓣柿蒂纹饰南京博物院藏2014年参加香港茶具文物馆《南京瑰宝--紫砂茶具精选展》黄福弟摄

此壶通高17.7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7厘米。造型和工艺技法还保留着早期紫砂壶的特点,胎质似缸胎,质地较粗,但比羊角山残器显得细腻,制作工艺也更精致。

整器球腹,腹下部稍敛,平底,弯流。流与壶身相接采用打洞插入铆接法,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起加强与装饰双重作用。提梁似桥形,高度适宜,转折处为倭角,后部有一拴绳系盖的小系,平盖,葫芦形钮、盖内无子口,置十字交叉的方形泥条,以起固定壶盖之用。

吴经提梁壶壶盖背面置十字形筋南京博物院藏

整壶比例协调、造型近乎完美。制作工艺略显粗糙,但比原始的制作工艺大有进步。烧制上受当时技术的影响,颜色不一,壶面沾缸坛釉泪,系窑烧时与其它器物等放在一起,尚未装匣钵所致。

吴经提梁壶南京博物院藏2014年参加香港茶具文物馆《南京瑰宝--紫砂茶具精选展》黄福弟摄

同时出土的有砖地卷、各类陶缸、碟、瓶、炉、钵、盅、铜镜、锡瓶、铜盘、陶灶、通宝、墓志,还有200余件我国陶瓷史上最后一批完整的陶仪仗俑冥器。

吴经提梁壶南京博物院藏2014年参加香港茶具文物馆《南京瑰宝--紫砂茶具精选展》黄福弟摄

2014年4~6月,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珍藏的64件紫砂茶具,在香港茶具文物馆参加《南京瑰宝--紫砂茶具精选展》,此壶在所有展品中身价最高,保险金高达1000万元(64件紫砂茶具保险金总额近1亿元)。

吴经提梁壶南京博物院藏2014年参加香港茶具文物馆《南京瑰宝--紫砂茶具精选展》黄福弟摄

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历经“唐煎宋点”等漫长岁月后,到了明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煎煮、冲点,而是简化手续,进步到投茶冲泡为主的自然风尚,一直流传至今。

吴经提梁壶形制与明代王问所绘的《煮茶图》中,竹炉上的提梁壶非常相似,尤其提梁把手与壶腹如出一辙。王问,明嘉靖年间进士,与吴经为同时代人。画中之壶可能用来煮水,也可能是用来煮茶。

明嘉靖三十七年王问《煮茶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出土的吴经提梁壶可见,此时的紫砂壶造型上明显受瓷器壶、铜、银、锡器皿外形的影响。吴经提梁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高士图六棱提梁壶十分相似,而这种瓷器提梁壶是明代晚期的常见造型。吴经提梁壶也有粲雅轩藏明宣德铜洒金虎钮凤首提梁盉的影子。

明万历青花高士图六棱提梁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高士图六棱提梁壶底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铜洒金虎钮凤首提梁盉上海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藏明宣德铜洒金虎钮凤首提梁盉“宣德二年周义为修篁主人制”底款上海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藏

 主讲人 

黄福弟

黄福弟,上海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馆主,上海市百名市民收藏家,上海市收藏协会茶文化专委会高级顾问。2013年被上海市首届市民文化节组委会授予《上海百名市民收藏家》,2020年被上海市收藏协会授予“海派收藏成就奖”。曾出版并发行了《粲雅轩藏壶》、《壶里壶荼-黄福弟收藏茶具展》等书籍。

了解了中国出土最早的紫砂壶,欣赏了各种巧夺天工的紫砂作品,大家是不是还沉浸其中意犹未尽呢?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紫砂讲堂”,下期继续跟随我们的栏目探访“紫砂”世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