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选读课:欲扬先抑话阿长,《山海经》里赋深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杨礼赞中欲扬先抑的句子有哪些 名著选读课:欲扬先抑话阿长,《山海经》里赋深情

名著选读课:欲扬先抑话阿长,《山海经》里赋深情

2024-07-16 23: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节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朝花夕拾》之《阿长与》16页

【4】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节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朝花夕拾》之《阿长与》17页

2

文本解析

《阿长与》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二篇文章。可以说,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此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还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刻画与儿时记忆的叙述,作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巧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阿长丰富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在前后巨大的反差之间表现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厚谊。

何谓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就《阿长与》作具体分析。

一、先抑

在《阿长与》中,鲁迅的“先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阿长爱饶舌

此处,作者用了“切切察察”这个极具音乐感的词语展现阿长的爱说闲话。随后,又进一步描写了阿长“切切察察”时的动作,“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表现阿长说话方式的粗鲁,将一个爱嚼舌根的粗鲁女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阿长的却让“我”“不太佩服”。

2、阿长规矩太多

“不许走动”这一条规矩就让年幼的“我”不胜其烦,具体来说,就算“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都要被贴上“顽皮”的标签。又如,在“我”满心欢喜,准备“熬”过一宵便可以随意支配红包时,阿长先是反复叮嘱我说“恭喜恭喜”,后又在初一的一大早逼迫“我”吃“福橘”。她的举动是“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着他,只见她惊惶地看着我。”并不断“摇着我的肩”。可见,她对规矩的痴迷非同寻常,随着而来的便是对“我”的残酷“禁锢”。

除了这些烦人的规矩,作者依然不吝笔墨,列举了一系列繁文缛节,将“我”对阿长的厌烦之情写到极点。诸如: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3、阿长的生活习惯让我不堪其扰

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无处容身。推她不动,叫她也不闻,就算是母亲委婉地劝说也充耳不闻,这样的保姆无疑是不合格的。但是年幼的“我”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无法可想”便别无他法了。

综合以上因素,阿长是一个饶舌、多事、粗鲁、睡相霸道、规矩繁琐的农村妇女形象。行文至此,读者不禁要问,这样的保姆,有什么值得写的呢?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塑造一个落后且愚昧的女人并借机讽刺一番?显然不是。但不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读者的阅读兴趣已经被激发了起来。

二、二转

就在读者以为作者忽然会笔锋突转时,鲁迅并没有直接赞美阿长,而是又引入了“长毛”的故事。“长毛”的故事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丰富人物形象,同时也是为了文章制造一点“小波澜”。

先是阿长讲起“长毛和门房、老妈子”之间的故事,这本是用来吓唬我的伎俩,但我却似乎“并不怕”。行文至此,“我”依然对“阿长”不冷不热,没什么好感。于是阿长又恐吓我说要被长毛掳走,不料我依然不领情。最终,阿长使出了“杀招”,她们能阻止敌人的大炮。

从那一刻开始,我对阿长的态度开始变化,从最初的“不太佩服”到厌烦,到现在变成了一种“特别的敬意”,我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读者读到这里,自然会心一笑,原来阿长还有如此可爱的一面。不过,在“我”的敬意的背后,依然可以看出“我”从儿童视角出发的童真一面。我对她的敬意并不深刻,这种敬意随时有消失的可能。

三、再抑

果然,在我得知她谋害死我的“隐鼠”之后,我对她本就模糊的敬意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此一句,作者便又将“长毛”与“神力”的那段小插曲里所建立起来与长妈妈的亲密感瞬间剥离,给读者巨大的阅读落差。读者在极度不适之后,又会思考“作者到底要干什么呢?”

这是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读者相信后面的内容更精彩。

四、后扬

就在我和阿长之间这一连串的恩恩怨怨之后,一本《山海经》闯进了我的生活。众所周知,这种文化含量很高的事情,一般跟阿长是沾不上边的。在百无聊赖之际,“我”也就无意间跟她说了,可正是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却促成了本文最大的转折。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当“我”无数次盼望着《山海经》时,当“我”期待有人能给我买上一本《山海经》时,当所有那些能做却不想做这件事时,当所有想做却又不能做这件事情时,只有阿长,她做到了。

在“我”幼小的心里,谁都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到,但阿长肯定不行。她多事,她饶舌,她习惯不好,她痴迷于规矩,为了管好“顽皮”的我,她绝对不会让看那些神神鬼鬼的书籍。更何况,她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满脑子迷信思想,怎么可能会给“我”买那样一本梦寐以求的书呢?可是,她做到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个如此“不堪”的阿长却奇迹般地给我带回了“神圣”的《山海经》,这种震撼又岂是“霹雳”所能描绘的。我在“震悚”的同时也被阿长的行为所深深折服。读者此处,读者终于恍然大悟,作者通过“欲扬先抑”这种极尽曲折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真实、有血有肉的长妈妈。正是这样一个浑身缺点的长妈妈却用她并不饱满的灵魂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份深情,值得一生铭记。

最后,作者深情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作为结尾,感情真挚自然,将文章情感自然升华,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鲁迅在《阿长与》中将“欲扬先抑”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先“抑”,抑阿长的外形、习惯和性格,随后“扬”,在阿长的众多缺点中挖掘了《山海经》这一个点,巧妙展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并进一步通过我对阿长态度的转变来表达出我时数十年后依然对阿长充满敬意。最后自然升华,使文章温馨满满,余味悠长,历久弥新。此文足以称得上是“欲扬先抑”的经典范例。

3

名著提问

2.文中写“长毛”的故事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 真实全面地展现阿长的人物形象,通过前后强烈的反差来表现作者对阿长的敬意,表达了作者多年以后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

2.给行文制造一点“小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丰富阿长的人物形象,为后文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大波澜”作预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