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2023-03-18 2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于1935年由日本学者最早分离,国际上通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于1952年统一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大脑炎,列为法定传染病。

一、JEV的地理分布和在我国的发生情况

乙脑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西太平洋的24个国家,约有30亿人生活在乙脑流行区域,每年报道约6.8万临床病例,病死率为25%-30%。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其他地区均是疫区。乙脑病毒虽然在伊蚊、库蚊和按蚊这三种蚊子体内都发现过,但主要是通过库蚊传播,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带喙库蚊,这种蚊子的分布决定了乙脑的分布。

图1 乙型脑炎的流行范围

【图片来源:WHO】

图2 2004-201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我国的发生情况

二、JEV的传播途径

JEV是一种虫媒病毒,通过蚊虫(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和脊椎动物(家猪和鸟类)进行传播。其中,蚊子既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蝙蝠和鸟类也是储存宿主,家猪是一种很重要的中间宿主,而人和马则是终端宿主。人体感染了乙脑病毒后的病毒血症期很短(小于5天),这期间蚊子再吸血一般不会感染乙脑,所以病人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图3 JEV的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JEV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其中2-6岁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约在发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具有抗病能力,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比较罕见。

四、人感染JEV后的体征和症状

乙脑既然是蚊子传播的疾病,所以具有典型的季节分布,主要在夏、秋季流行,我国主要集中在7、8、9这3个月。潜伏期一般10~15天。绝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只有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头痛、嗜睡、意识障碍、惊厥等。按疾病的轻重程度可以分成轻型、普通型、重型和爆发型这4种。其中临床表现以轻型和普通型为多,约占总病例数的2/3。流行初期重型较多,后期则以轻型居多。重型一般为病毒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炎症而发病。

五、人感染JEV后的病理特征

人体感染JEV后,病变范围较广,从大脑到脊髓均可受到侵犯,其中以大脑、中脑和丘脑的病变最为严重,脊髓的病变最轻。同时,JEV还可引起血管病变,主要表现有: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和脱落;血管周围环状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沉着;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除此之外,JEV还可导致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以及胶质细胞增生。

六、JE的发病机制

当人体被带有JEV的蚊虫叮咬后,病毒即进入血液循环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如果已经接种过乙脑疫苗,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抗体,此时人体抗体病能力较强,病毒即被消灭,不发病或不表现临床症状。当人体抵抗力较弱,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即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

图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

七、诊断

1. 流行病学史

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孳生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2. 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0天~14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

2)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或四肢迟缓性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体征:根据损害的部位可出现不同体征。如脑膜损害,可出现脑膜刺激征;脑实质、皮层运动和感觉区域或锥体束损害,可出现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继发周围神经或神经根损害出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减低、呈迟缓性瘫痪等。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

4)临床分型

①轻型: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10天。

②普通型: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③重型: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入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继发周围神经或神经根损害出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减低、呈迟缓性瘫痪等。

④极重型:起病急骤,体温在1~2天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几率较高。继发周围神经或神经根损害出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减低、呈迟缓性瘫痪等。

3. 实验室检查

1)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

2)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血清学检查:

①1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液或脑脊液中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②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阳转和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以上升高;

③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

4. 病原学检查:早期感染者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检测出乙脑病毒的特异性核酸。常用的检测技术有RT-PCR和NGS.

八、预防与治疗

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灭蚊、防蚊和疫苗接种。现阶段使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3种:鼠脑灭活疫苗、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疫苗是源自小鼠脑或细胞培养物的灭活疫苗,SA14-14-2株在我国广泛使用,并认为对所有基因型均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在流行地区蚊虫叮咬季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颈抵抗、抽搐等症状可判定为疑似病例。对疑似患者早期可以抽取血液和脑脊液进行乙型脑炎特异性IgM的检查,基本就可以确诊。治疗上一般对症治疗,没有专门的治疗药物,及早确诊对预后极有帮助。

阿吉安基因检出案例 样本类型:脑脊液

参考文献

1. Bhang H, Wang Y, Li K, Mehmood K, Gui R, Li J. Epidemiology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China (2004-2015). Travel Med Infect Dis. 2019 Mar-Apr;28:109-110. doi: 10.1016/j.tmaid.2018.09.011. Epub 2018 Sep 26. PMID: 30267769.

2. Yun SI, Lee YM. Japanese encephalitis: the virus and vaccines.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4;10(2):263-79. doi: 10.4161/hv.26902. Epub 2013 Oct 25. PMID: 24161909; PMCID: PMC4185882.

3. Turtle L, Solomon T. Japanese encephalitis - the prospects for new treatments. Nat Rev Neurol. 2018 Apr 26;14(5):298-313. doi: 10.1038/nrneurol.2018.30. PMID: 29697099.

4. 但美伶, 尹榕. 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 23(2):4.

5. 郭莉琼. 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2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