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45张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律以亲属之间尊卑亲疏作为量刑 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45张PPT)

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45张PPT)

2023-12-16 1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时空坐标时空坐标第8课DIBAKE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导学 基础落实/ 互动探究 素养提升/ 达标自测 随堂巩固课标要求素养达成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之争对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过程的影响。2.按朝代梳理历代王朝有关法律和教化的统治措施,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法律和教化对历代王朝加强统治的作用。内容索引02互动探究 素养提升01知识导学 基础落实03达标自测 随堂巩固1知识导学 基础落实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 时期 德治 ①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②西周:建立了以 为核心的礼制,提出“ ”的思想 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有一定的进步性法治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宗法敬天保民春秋时期德治与法治争论 背景 ①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②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_____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第一次 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②官员叔向反对 ,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德治成文法刊布法律春秋时期德治与法治争论 第二次 儒家:①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②孔子:统治者要“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 于民”。儒家主张通过__________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家:①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②商鞅:颁行法令,保护新兴 的权益。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主张“ ”“以吏为师”为政以德仁政道德礼义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地主阶级以法为教春秋时期德治与法治争论 影响 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②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对比儒、法两家的思想主张,思考儒法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提示 先秦的“德治”和“法治”之争,实质上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问题思考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思维点拨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包括儒家与法家在内的“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 时期 背景 秦以 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内容 汉制成《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影响 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律和令都具有__________九章律法律效力法家魏晋 时期 背景 ①律令儒家化,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 来解释律令。③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内容 法律以亲属之间的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影响 进一步推动了______________尊卑亲疏儒家思想律令的儒家化唐朝 《唐律 疏议》 背景: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高宗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内容:唐高宗时撰成《 》。礼法结合,其中维护“孝”的律文较多影响:是中国现存 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疏议最早、最为完整的唐朝 《大唐 开元礼》 内容:唐朝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影响:①是一部体系庞大、 、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 的集大成。②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_________体例严谨礼仪制度基层教化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问题思考提示 由于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法律逐渐儒家化,这种儒家化源于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引礼入法”,完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纳礼入律”,完成于唐朝的“礼法合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唐朝法律体系思维点拨唐朝通过立法建立了一套独特而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格是相对律令而言的补充意义的法典,式是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朝代 法律 教化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 为蓝本。如《宋刑统》《天圣令》等 背景: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表现:①儒学(理学)开始向基层渗透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 教化乡里。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唐律乡约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 ___》,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_________的体例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________,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 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 》 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____________”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大明律强制力谕十六条圣大清律例律例合编材料 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范》载:“凡女子及笄,须于十六岁以下先令讲读《孝经》《列女传》《小学》,能知大义,方可举行。”问题思考提示 程朱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这反映了宋代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什么特点?不同于“乡规民约”,“乡规民约”是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出来的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乡约”是乡村社会中以社会教化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民间基层组织形式,二者的内涵不同。概念阐释“乡约”正误判断1.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法家的法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儒家的德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3.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4.《宋刑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5.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知识结构返 回2互动探究 素养提升乡约教化材料1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1时空观念材料导读材料表明明朝以“六谕”形式强调乡约教化。问题1 结合材料1和所学,谈谈你对明朝“六谕”的认识。提示 明朝“六谕”主劝谕,但也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材料2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清朝的乡约仪式材料导读材料主要强调行为规范的教化,“清朝的乡约仪式”有了政府参与,主要宣讲“圣谕”。问题2 阅读材料2,分析说明,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提示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强调顺从、安分守己;乡约组织从儒家士大夫发起建立到统治者推动设立。深化拓展宋朝到清朝,乡约变化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材料 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2史料实证材料导读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关键词“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法自君出”,“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问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提示 特点: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皇帝掌握立法权;以礼入法,以礼入刑,礼法并行。深化拓展“律”与“例”的关系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例的数量大大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于律,例成为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工具。秦汉的制度与法律材料 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古代法律的研究》3历史解释问题 根据材料,从秦代到汉代的政权管理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 秦代崇尚法治,侧重于法律制度,汉代兼具儒法思想,外儒内法。返 回3达标自测 随堂巩固1.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性。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A.孔子 B.墨子C.韩非 D.老子√12345该学派代表人物仅知“有政治”“有国家”“有君主”,而忽视文化、人性、民众,符合法家思想的特点,故C项正确;孔子讲求“仁”,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老子要求人生顺乎自然,故排除A、B、D三项。123452.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12345√12345题干材料中子产否定秘密法,通过将刑书铸在鼎器上,强调法治的作用,由此可知,其属于法家思想,与“一断于法”思想一致,A项正确。荀子的唯物论思想“天行有常”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属于墨家思想,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3.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案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这表明汉代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12345从材料可知,汉代法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儒家化、伦理化,主张礼法并用,A项正确。4.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B.重礼轻法的倾向C.理学礼制繁琐严苛D.礼制趋向世俗化√1234512345由“被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选D项;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但并非轻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理学礼制具体的程序,排除C项。5.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颁布《昭鉴录》《永鉴录》等,取善恶事迹,以示法戒,以劝谕百姓,其中有“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即通称的“六谕”。据材料可知“六谕”A.压抑了人性自由发展 B.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C.具有法律的强制力 D.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12345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六谕”,用政府颁布法令的形式劝谕百姓“毋作非为”等,说明“六谕”具有法律的强制力,C项正确。返 回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