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中石兽翻译简短100字左右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3-26 15:54:09 

标签:

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练习试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翻译下列句子。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参考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2、略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5、略6、B7、略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9、CB10、C11、D二: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二石兽并沉焉 (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③阅十余岁   (                 )     ④一老河兵闻之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参考答案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 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5.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大意对即可)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三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4、山门:寺庙的大门。5、圮:倒塌。6、并:两者都,一起。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8、阅:过了,经过。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12、竟:终于,到底。13、曳:拖着,牵引。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15、设帐:讲学,教书。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21、湮:埋没。22、颠:通“癫”,疯狂。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25、盖:因为。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27、坎穴:坑洞。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29、倒掷:倾倒。30、如是:像这样。31、遂:于是。32、溯(sù)流:逆流。35、固:固然。36、如:依照,按照。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8、但:只,仅仅。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简析: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0投稿猜你喜欢:通假字初中新课文言文通假字初中新课文言文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童趣》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三国志·魏书》“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苏轼《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苏廷评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江城子密州出猎文言文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文言文赏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清史稿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清史稿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左宗棠。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顾荣施炙》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 顾荣在洛一陽一,尝应人请①。觉行炙人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已施焉④。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中考课外文言文考试技巧中考课外文言文考试技巧课外文言文经常考的无非就是实词、虚词的解释,文言句子的翻译和归纳文章的寓意、主题或者要求开放式的评价文章中的某件事、某唐语林之《老妪与虎》原文及翻译王谠老妪与虎 选自:《唐语林》老妪与虎作者:王谠原文: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姚鼐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直道可行文言文翻译直道可行文言文翻译导语:直道可行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二《一官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直道可行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直道可行《清史稿·陈德荣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原文: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文言文人生感悟的心情短语文言文人生感悟的心情短语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核舟记》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核舟记》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参考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文言文孙权劝学全文文言文孙权劝学全文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用法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举例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举例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宋濂《看松庵记》原文及翻译宋濂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隋书.薛道衡传文言文阅读隋书.薛道衡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道衡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年十三,讲《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赏析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赏析《与朱元思书》是梁朝的吴均写的一篇写景小品文。“书”即书信,这篇短文是他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这封书信几乎通 评论发表评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