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护理要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气切病人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大全视频讲解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护理要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护理要点

2023-05-29 17: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护理要点

西安交大二附院

|

2023-01-19 14:39:49

0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2,以下简称新冠病毒),传染力极强,基因易发生突变或重组。早期新冠病毒致病力较强,临床上大部分有肺炎表现。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变异株,病毒致病力减弱,临床表现衍变为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1.流行病学特点

1.1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1.2传播途径

1.2.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1.2.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1.2.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1.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2.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 2~4 天。

2.1轻中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3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发热持续,并出现肺炎相关表现。

2.2重症患者多在发病 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表现。

2.3 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高热相对多见;部分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少数可出现声音嘶哑等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表现或喘息、肺部哮鸣音等;还可出现热性惊厥,极少数患儿可出现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也可发生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3.临床分型

3.1轻型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如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

3.2中型 持续高热>3 天或(和)咳嗽、气促等,但呼吸频率(RR)<30 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血氧饱和度>93%。影像学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

3.3重型

3.3.1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且不能以新冠病毒感染以外其他原因解释:

(1)出现气促,RR≥30 次/分。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血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

(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 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

50%。

3.3.2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

(2)出现气促(<2月龄,RR≥60次/分;2~12月龄,RR≥50次/分;1~5

岁,RR≥40次/分;>5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血氧饱和度≤93%。

(4)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鸣或喘息。

(5)出现意识障碍或惊厥。

(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3.4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出现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4.重型/危重型的高危人群与早期预警指标

4.1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4.1.1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

4.1.2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

4.1.3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4.1.4肥胖(体质指数≥30)。

4.1.5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4.1.6重度吸烟者。

4.2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

4.2.1成人有以下指标变化应警惕病情恶化:

(1)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

(2)组织氧合指标(如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

(3)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

CRP、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

(4)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

(5)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

4.2.2儿童

(1)呼吸频率增快。

(2)精神反应差、嗜睡、惊厥。

(3)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和(或)血小板减少。

(4)低(高)血糖和(或)乳酸升高。

(5)PCT、CRP、铁蛋白等炎症因子明显升高。

(6)AST、ALT、CK 明显增高。

(7)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

(8)头颅影像学有脑水肿等改变或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

(9)有基础疾病。

5.治疗

5.1一般治疗

5.1.1按呼吸道传染病要求隔离治疗。

5.1.2对重症高危人群应进行生命体征及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的监测。

5.1.3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血常规、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等检查。

5.1.4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有效的氧疗措施。

5.1.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5.1.6有基础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

5.2 综合治疗

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抗凝治疗、俯卧位治疗、心理干预、中医治疗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等。

6.护理要点

6.1病区环境管理

  按照呼吸道/接触传染病病房要求设置。

6.1.1 布局合理,标识明确。

6.1.2 确诊同种疾病患者可共住一室。

6.1.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与病毒传播。

6.1.4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

6.1.5 病室温度一般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

6.1.6 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湿度适宜。

6.1.7 患者之间食品、物品不混用,患者不互串病房。

6.1.8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尽量避免儿童进入病区探视。

6.2隔离与预防

6.2.1遵循呼吸道/接触隔离要求,室外需有隔离标识。

6.2.2室内每天通风换气,必要时可使用医用空气消毒机消毒;地面、墙面及桌面等可使用含1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监护仪、输液泵等医用设备表面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6.2.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患者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暴露风险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6.2.4尽量选用一次性诊疗用物,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均须使用含氯消毒液消毒处置。

6.2.5按照要求处理医疗废物,患者转出或离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6.2.6指导患者做好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6.2.7患者一般避免外出,如需外出检查应配戴N95或KN95口罩。

6.3病情观察

6.3.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出汗情况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重症及危重症患者还应持续心电监护,并观察意识、瞳孔、尿量、皮肤等情况。

6.3.2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及全身症状,如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下降等。

6.3.3观察呼吸道症状及缺氧状况,如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及紫绀情况、皮肤、甲床色泽。重症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有无异常呼吸音。

6.3.4留置尿管患者,动态观察患者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3.5留置胃管患者,每4小时回抽胃内容物,评估胃残余量。

6.3.6定时观察患者皮肤情况,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6.3.7对于无特殊体位要求的患者,需抬高床头30°,防止误吸的发生。

6.3.8及时发现并发症,观察其他基础疾病相关病情变化,遵医嘱正确实施护理措施。

6.4护理措施

6.4.1 轻中型患者护理

(1)发热护理:首选物理降温,如体温>38.5℃酌情使用药物降温;鼓励患者多饮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2)咳嗽、咳痰护理:取舒适体位,协助翻身叩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咳痰后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机械吸痰;可遵医嘱行中药雾化及足部中药泡洗。

(3)乏力、气短护理:卧床休息,减少交谈,限制探视,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加强生活护理,勤巡视,注意安全;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4)俯卧位通气护理: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病例,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小时;在患者不耐受或不能有效实施俯卧位通气情况下,可以采用左右交替侧卧位方式改善通气。

(5)用药指导

应在详细阅读说明书,专科医生的指导建议下使用药物。

1)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中度肾功能损伤者应将奈玛特韦减半服用,重度肝、肾功能损伤者不应使用,不得与哌替啶、雷诺嗪等药物联用。

2)阿兹夫定片:用于治疗中型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不良反应等问题。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中重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慎用。

3)莫诺拉韦胶囊: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

4)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联合用于治疗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患者。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输注期间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测,输注完成后临床观察患者至少1小时。

6.4.2 重型、危重型患者护理

(1)氧气疗法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氧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鼻导管吸氧患者可在鼻导管外戴一层医用外科口罩;面罩吸氧的患者调整面罩的松紧度,避免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评估患者缺氧改善状况并做好记录。

4)嘱患者及家属不能随意调节氧流量。

5)吸氧时先调节好流量,然后连接氧气管;停止吸氧时先摘除氧气管,然后关闭流量表及氧气瓶,防止操作失误,导致大量氧气进入呼吸道,损伤肺部组织。6)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严禁吸烟,防止易燃物品接触氧气。

(2)经鼻高流量给氧(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护理

1)当患者接受标准氧疗后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法缓解时,可考虑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

3)将高流量湿化液加温至37℃,调整流量为40~60 L/min,氧浓度从100%向下调节。

4)治疗前向患者讲解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方法和治疗原理,保证管路通畅,正确佩戴,避免重力作用导致导管脱落。

5)治疗中严密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气分析以及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电监测情况,避免患者呼吸抑制、氧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

6)HFNC患者若在短时间(1~2小时)内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

(2)无创机械通气护理

1)当患者血气PaCO2>45mmHg,pH<7.1 ,患者PaO2/FiO2<200,呼吸频率>24次/min,存在明显的呼吸肌疲劳时,应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2)使用前做好解释工作,戴好面罩连接好管路,再打开呼吸机,由患者自主吸气来触发呼吸机正常工作。

3)持续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漏气量(漏气量应小于30L/min),调节面罩的松紧度,减少漏气。

4)建议选择适合患者脸型大小的硅胶面罩、合理的调整患者面罩的位置,可以预防局部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

5)及时倾倒无创呼吸机管路冷凝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6)在无创呼吸机使用1~2小时后进行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由医生调节呼吸机参数。

7)若患者有明显的胃肠胀气,嘱患者避免碳酸饮料摄入,或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

8)为避免误吸发生,无创通气治疗不宜饱餐后使用,经胃管给予鼻饲营养的患者在使用无创通气时应暂停肠内营养,可遵医嘱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

9)避免痰液黏稠不易排出,在湿化气道同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液体摄入量及痰液引流通畅。

(3)有创机械通气护理

1)正确连接呼吸机管道后检测呼吸机运转情况,调节呼吸机通气模式及参数。

2)应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即小潮气量(4~8ml/kg 理想体重)和低吸气压力(平台压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